三鹿奶粉引发的儿童食品问题,让中国制造再遇产品安全危机。但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天都会和我们亲密接触的纺织品服装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对纺织产品消费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纺织品的安全性仍然知之甚少。
事实上,纺织品与我们朝夕相伴、“肌肤相亲”,时时刻刻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杀手一:甲醛
甲醛在纺织品中的作用是和人造树脂生成一种交联剂,在样品上形成一层保护层,具有免烫、防缩、防皱和易去污等功能。标有“免烫”、“永久免烫”等字样的衣服一般都经过了甲醛处理。穿上含有甲醛的衣服,甲醛与人体汗液结合或水解产生游离甲醛。通过人体呼吸及皮肤接触对呼吸道黏膜、眼睛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
含过量甲醛的纺织品在人们的穿着过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
但是,过量的甲醛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甲醛对皮肤和眼睛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纺织品中如存在过量甲醛,会随着穿着过程逐渐释放,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时间穿甲醛超标的服装,吸入低剂量甲醛逐渐累积也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结膜炎、咽喉炎、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甚至可能诱发癌症。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对甲醛的限量如下:婴幼儿用品(A类),甲醛含量20mg/kg;直接接触皮肤类(B类),甲醛含量75mg/kg;非直接接触皮肤类(C类),甲醛含量300mg/kg。
消费指南:
1. 消费者购买纺织品服装时尽量选择正规商业企业销售的服装,并注意查看商品标识内容,以确保购买到称心满意的产品。
2. 消费者在使用新购买的纺织品服装时最好先行水洗,以减少面料酸碱度或浮色掉色对人体皮肤的影响。
3. 消费者在纺织品服装时,尽量选择颜色浅的商品,以防止深色产品染料掉色会退色,对于颜色深的产品,可以用白色布跟商品进行摩擦,如果掉色肯定为不合格产品,不能购买。
4. 购买时可以向商家要求查看商品是否有正规检测机构检测报告,如果没有检测报告,则不能购买。
5. 购买纺织品服装时,特别是免烫服装和印花涂料服装时,先问一下该服装有无鱼腥味或异味,有则不能购买。
杀手二:酸碱性
纺织品及服装产品在染色和整理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燃料和助剂,这样难免会改变其pH值,使产品呈现一定的酸、碱度。
而人体的皮肤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以防止疾病的侵入,因此纺织品上的PH值在中性至弱酸性对皮肤最为有益。如果PH值过高,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并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
维持皮肤的弱酸性有利于防止细菌的侵入,穿着的服装pH值最好与人体皮肤酸碱度接近,如果纺织品的pH值过高,将导致皮肤表层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出现瘙痒、过敏、红肿等反应,甚至引发刺激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消费者大都关注吃的——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住的——居室装修甲醛含量超标、行的——汽车尾气超标,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每天和我们都亲密接触的服装,穿的——也存在着有害物质的残留。消费者即使知道服装对甲醛含量等有限制,但不会想到服装会有酸碱度的限制,会有pH值的控制指标。
我们知道pH值是酸碱程度的量化表示,用来表示物质的酸碱度。pH值越趋向于0表示溶液酸性越强,反之,越趋向于14表示溶液碱性越强,在常温下,pH="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人体皮肤表面呈微酸性(pH值介于5.5~6.5之间),以保证常驻菌的平衡,防止致病菌的侵入。同样,服装也是有pH值的,服装的pH值在微酸和中性的区域有利于人体的保护;如果服装的酸碱不当,将导致皮肤表层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刺激皮肤,滋生细菌,引起疾病。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婴幼儿用品(A类产品)和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B类产品)的pH值为4.0~7.5,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C类产品)的pH值为4.0~9.0。据我检测中心的检测数据来看,有的产品pH值高达9.9。
服装为什么会出现酸碱不当呢?以前我国没有对纺织品pH值的考核指标,企业对这项指标没有给予关注。而服装用面料在染色和整理中需要使用各种染料和助剂,如果在染整加工后水洗不充分就烘干出厂;或者未采取一定中和措施;后期又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这样势必造成纺织品的酸碱不当。
消费者怎样免受服装pH值超标的侵害呢?选购服装时,“一看二闻”的老办法很难发现pH值是否超标,而是要在关注服装的颜色、款式、质地、价格时,更要关注服装的安全性;尽可能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且在使用说明中标注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产品;必要时可向经销商索要检测报告,看其是否符合上述的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可以水洗的服装,特别是婴幼儿服装,在穿着前浸泡和漂洗,水洗法能很好地改善服装pH值。
杀手三:偶氮染料
含有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类染料长期与人体接触与日常的代谢过程释放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就会发生变异而诱发癌症或引起过敏。部分偶氮染料在一定条件下会还原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这些染料被皮肤吸收后,在人体的正常代谢反应条件下,可能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
偶氮染料是指染料分子中含偶氮基的染料,其广泛用于纺织品、皮革制品等染色及印花工艺。偶氮染料本身无任何直接的致癌作用,而是偶氮染料中还原出的芳香胺对人体或动物有潜在的致癌性。而涉嫌可还原出致癌芳香胺的染料(即禁用偶氮染料)约为200多种。纺织品上的偶氮染料在与皮肤的长期接触中," 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 特别是在染色牢度不佳时, 从纺织品转移到人的皮肤上,并在人体分泌物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分解反应,释放出致癌性的芳香胺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会使人体DNA发生变化,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芳香胺对人体或动物有潜在的致癌性。
自1994年7月15日德国政府颁布禁用部分染料法令以来,随着各国对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禁用染料的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连续发布禁用偶氮染料法规。如今,偶氮染料是国际环保要求的必检项目之一。我国于2005年1月1强制实施国家标准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也规定了禁用偶氮染料为必须检测的项目,但其限量比相应的欧洲标准要求更严,为20ppm。
目前检验方法主要是依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进行。近年,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对上万个样品的禁用偶氮染料检测结果统计来看,平均不合格率为7.1%,其中,最常检出的芳香胺为联苯胺。
消费者在购买衣服时,大多只对服装的款式、质地、价格比较留意,对服装的“安全性”却很少进行提防,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纺织品服装特别是黑色或深色服装时最好尽量去正规商场购买有安全标识的服装,或者要求商家出示由国家权威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或者关注吊牌上是否有标明“符合GB18401标准”的中文字样。
在生活中提高警惕,购买安全的产品,是对家人最好的关爱。作为消费者,人们应该怎么辨别衣服质量的好坏呢?我们提供一些辨别衣服安全性的方法:
方法一:闻气味
异味是消费者最容易判断的一项指标,可以直接依据嗅觉来评判。含有有害物质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往往都伴有一些异味。
如果新买的衣服、床品或窗帘,能够闻到明显的霉味、汽油味、鱼腥味、芳香烃气味等特殊气味,就表明纺织品上有过量的化学药剂残留或纺织品发生化学或生物变质。
甲醛含量超标的服装会有一股鱼腥味;如果服装有芳香烃的味道,则有可能会含有致癌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以嗅觉来判断纺织品是否合格是国际通行惯例。专业的检测机构会在纺织品服装开封后,立即进行气味的检测。如检测出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如汽油)、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气味中的一种或几种,则判为“有异味”。对于有异味的纺织品将不得生产、销售和进出口。
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一定要注意:对那些闻起来有味儿、没有相关标识的服装一定不要购买。因为婴幼儿的皮肤、眼睛、呼吸道粘膜都非常娇嫩,有害物质会剧烈刺激婴幼儿的眼睛、皮肤和黏膜。
在购买时,打开包装后就立刻用嗅觉辨别一下,如果任何与产品无关的气味,或虽与产品有关,但气味过重时,表明纺织品上有过量的化学品残留,可能危害健康。这种服装一定不能购买,千万不要贪便宜,当心违规产品以低价甩卖。
正规商场销售的产品,都会经过专业检测机构的检测,大家可以放心购买。但购买服装后也要注意,由于服装和纺织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各种的染料和助剂,虽然出厂前经过了水洗,但还是会有一定量的化学品残留在服装上。新购买的服装一定要洗涤凉晒过后再穿,放在衣柜里长时间储存的被子、毛毯和秋冬衣物也要注意,使用时一定要充分凉晒。如果穿上新衣服后,出现皮肤过敏、情绪不安、饮食不佳、连续咳嗽等症状,要尽快到医院诊治。
方法二:先洗后穿
有的纺织晶和服装遇水、遇摩擦就会发生掉色的情况。
新买回家的衣服最好先用水洗一下,看有没有掉色,别小看衣服掉色,当色牢度不佳时,染料沾在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染料有可能会发生还原反应,释放出致癌芳香胺,并透过皮肤扩散到人体,经过代谢作用使细胞发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
染色牢度不佳时,染料会从纺织品转移到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诱发癌症或引起过敏。色牢度好与坏,直接涉及人体的健康安全,色牢度差的产品在穿着过程中,碰到雨水、汗水,其织物上的染料或颜料可能溶入雨水和汗水里,则染料或颜料中的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都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会使人感觉衣服和身体接触的部位瘙痒,严重的时候会起红斑、丘疹等,会导致接触性皮炎,从而危害人体皮肤的健康。因此,水渍、汗渍、耐摩擦这三个色牢度与人体穿着或使用的纺织品服装直接有关。
方法三:观察皮肤
如果衣服穿在身上感觉不舒服,身上已经起了红疹,可能就是因为染衣服的染料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