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区的退休教师李正文,今年已经70岁了。自1988年起,她一直致力于环境教育事业和环境教育人才培养,曾参与筹划北京市第一个环境教育基地——灵溪中小学生态教育基地,培养数十名环境教育专职、兼职教师,并积极参与社会环境保护工作,义务参与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植树绿化、绿色希望行动等多项环境教育活动。
李正文196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师范学校,当年8月毕业分配到北京门头沟区的大山深处的大台中心小学任教。从此扎根大山,为人师表35个春秋,不论多么艰苦,还是历经磨难,都从未动摇,从未要求过调动。在1987年前的24年间,李正文一直轮番担任一到六年级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教数学、语文。1987年夏天,她服从学校的安排教上了自然课,“与孩子共享自然”的超前教学方式,意外地与世界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吻合;1998年退休之后,她协助创办了北京市第一家环境教育基地,跟随多家环保NGO南征北战,把保护环境的理念根植于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心中。
在李正文的世界里,活着就是为了奉献,“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身体力行,实践环保”则是她的人生哲学。
中途改行教自然 从此与环保结缘
李正文与环保的渊源始于1987年夏天。李正文清楚的记得7月9日这天,她刚刚送走了毕业班。校长找她谈话,告诉她自然课老师要去首钢公司工作,学校里没有教自然课的老师了。李正文在缺乏有关知识,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果断地接受了任务。
为了能胜任工作,一放假,李正文就参加了上级组织的科技夏令营,都是教自然课的老师参加。她看到别的老师都带着昆虫盒、昆虫网等工具,自己什么都没有带,于是把别人不用的、或者边角料捡来,自己重新制作,10天的夏令营,她背回了一大包学习自然课程要用的标本、教具回到学校。干工作。李正文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白天翻山越岭,晚上精心求教。回校后马上组织自然科技小组,以大台地区广阔的山山水水为课堂,学习、采集制作标本,同时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这样在开学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教好自然课,好学的李正文买来了专业书籍,白天黑夜地看。书上也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李正文想到了到城里请教专家。李正文的目标是去找北京中科院植物所、自然博物馆的专家教她。于是她把不认识的花草,小心翼翼的做成标本,揣一块干粮,灌一壶白开水,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进北京城。
那时候,每星期还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山里的交通不便,每到进城的日子,李正文天不亮就得从大台矿出发,步行20多里地到门头沟的火车小站——落坡岭,然后还要颠簸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城里的北京中科院植物所、自然博物馆。萍水相逢,一开始,专家们并不太理睬她。可是,被她“盯上”的专家慢慢发现,这个已经不算年轻的老太太几乎每周都来,而且每次都特别诚恳地等在门口。
有一次,首都师范大学的杨悦教授出门时,恰好看到李正文正就着冷冰冰的水啃硬邦邦的干粮,心里一阵阵地发紧。杨悦把李正文邀请到了家里,给她做饭吃,吃完之后又开始手把手地教李正文。现在回想起来,李正文对杨悦教授还心存感激,当年,他对她的帮助太大了。
很久之后,李正文才知道,自己的教学与国际上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与孩子共享自然”不谋而合了。原来,自己教育孩子们爱护动物、爱护环境这些在大山里司空见惯的东西,是环保的一种启蒙教育;而带领科技环保小组的孩子在休息日,到列车上帮助列车员收拾卫生、拣拾垃圾,更是成为最早进行简单垃圾分类的实践之一……
经过半年的努力,初见成果,她在学校里举办的“自然科技成果展”,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她在当年就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以后的10多年,李正文的寒暑假一直没有休息过,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和公休日,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全身心地扑在了工作上,使大台中心小学率先成为科技示范学校,成为门头沟区的典范。李正文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等。
在这段工作中,李正文带领学生认识大自然开始到加深环保知识、意识和行动不断深入,如“不折花、不毁树、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等。李正文对大台地区的水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提出解决方案。这10年,李正文从不懂环保到注重进行环保教育和实践是一个重要发展。她和学生们写的有关论文也在市、区多次获奖。
建环境教育基地 让孩子感悟自然
在门头沟大峪一小,有这样一个标本室。几十平方米见方的屋子里,陈列着上百件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植物和动物标本,来自海南的大龙虾、深海里的虎头鲨、濒临灭绝的鲎鱼等。这一件件标本,大部分都是李正文亲手制作的。而每一个标本,都能讲述一个李正文心念学生体验环保的故事。
1999年,李正文去海南岛学习考察。看着亚龙湾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海沙,李正文被深深地吸引了。“如果这么美的自然环境,孩子们也能看到就好了。”
考虑到孩子们有可能一生也来不了一次海南岛的李正文,竟然把亚龙湾湛蓝清澈的海水和洁白的海沙用可乐瓶带回了北京。透明的海水里,还装着许多色泽鲜艳的红色贝壳。
“哇,好美!”在课堂上,一群年龄尚小,并未出过多少次远门的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在透明海水里的贝壳,发出一阵阵神奇的感叹。看见了活灵活现的大龙虾标本,觉得特别惊奇。现在说起大龙虾的故事,李正文还历历在目。她说,当年,她在海南,看到餐厅里的大龙虾,就和老板说要买回来,但是老板说起码要100元给她一只。她和老板软磨硬泡,说自己是小学校的老师,是给同学们买回去做标本,自己没有钱,最后终于说动老板,50元成交。
播下一粒种,发出一棵芽。在李正文心里,在任何时候都想到学生,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而正是这种习惯思维,李正文促成了门头沟区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环境教育基地——灵溪环境教育基地。
1998年,李正文跟随当时门头沟区的教委主任刘德泉到灵山脚下的岭角村考察,寻找帮助当地农民脱贫的办法。
跟随刘德泉来到岭角村的李正文,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植物繁茂、昆虫丰富、蝴蝶飞舞,不由自主地说:“一定要把这里留下来,给青少年做野外体验、培训的基地。”
刘德泉同意了。然而,基地定位如何进一步明晰?基地建设如何与脱贫相联系?这些很具体的内容,摆在了李正文的面前。
在李正文的努力下,著名生态学家、“小木屋”的创办者徐凤翔来了,北京市科技协会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王肃平来了,帮助寻找基地建设和学生活动的结合点。
经过不断摸索,基地的定位逐渐明晰,确立了“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基地的建设也顺利启动,所有基地活动都以自然为主,没有破坏自然、影响自然的现象发生。
然而,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了李正文他们面前。孩子们有了环境教育的基地,当地的扶贫如何更好地实现?岭角村是典型的闭塞山村,生活水平极低。上世纪90年代初,山里与外界之间的交通方式,还只能依靠两条腿,每次进出山,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这几个字眼从未在村民脑海中出现过。村里有很多荒地,村民们都闲置不用。李正文带着基地的人想在山上的荒地种树,希望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但是,麻烦接着来了。由于牵扯到部分荒地的征用,村民并不理解李正文他们种树的行为。
村民们说他们是“一群怪人。”“环境是啥东西?对自己有啥好处吗?”他们甚至觉得,“荒地就让它荒着呗,种什么树呀。”
然而,在李正文看来,这是一件极好的事。一方面,这里是北京动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环颈雉,还有狍子、獾、野兔等,茂密的树林能提供给他们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种树,可以给村民提供创收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李正文没有气馁,她开始白天在基地上课,晚上到村民家中给孩子辅导功课。渐渐地,村民们被李正文他们的行为感动。一扇门打开了,村里的树种起来了。接着,李正文他们帮着村里的村民养起了蜜蜂,种樱桃、山核桃,开起了农家旅馆,给村里土特产品注册了商标,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李正文介绍,如今,灵溪环境教育基地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基地。学生们在这里不仅能够学习生态治理、动植物资源、青春与健康的有关知识,还能够进行山区科普实践社会调查、接受农业劳动技术培训、现代电子科技培训等系列活动。
李正文是从1998年,退休之后正式受聘门头沟区教委,继续开展科技环保工作的。他们在灵溪环境教育基地建立妙峰灵溪科技中心,她担任总顾问,负责科技部的工作,进行策划、辅导。主题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万物与人类共存、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保护大自然。从2000年3月25日基地落成之后,已经接待北京市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10万多人次,通过有关活动,使大家受到极大的教益。
李正文说,今年的4月10日,这里就可以接待学生了,基地一天最多可以接待400人左右。
活着就是为了奉献 人要懂得感恩
在李正文的世界里,活着就是为了奉献,“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身体力行,实践环保”则是她的人生哲学。
李正文说自己6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是妈妈带着她和年幼的弟弟一起生活。是党和政府给了她今天的幸福生活。她说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她当年上师范学校,可以不用花学费,也是因为家里穷才报考的师范,没有想到她毕业之后就真的爱上了教师这个岗位。现在的她说能够为社会做事,一直担当环保志愿者,也是一种感恩的心情。
李正文已经为大峪一小、大峪二小、王平村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建立了标本室,她自己珍藏的很多珍贵的化石都无偿奉献给学校,她说一个人光溜溜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又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身为多家环保NGO志愿者的李正文,这些年去了全国不少地方。“自然之友”的“绿色希望行动”,她带着孙静、彭伟、李小玉等徒弟奔赴湖南、陕西、重庆、贵州等边缘山区的希望小学,传递环保理念,还给山里的孩子送去亟需的文具、图书等;“羚羊车”活动,李正文和司机孙师傅几乎跑遍了北京市郊区所有的小学,从最西边的门头沟到最东边的密云、平谷,在农村学校进行“地毯式”的宣传。
“绿色希望行动”的负责人孟艳说:“李老师就是我们的‘救火队员’,不管自己家有多大的事,只要我们开口,李老师随叫随到。”
有时候,快到周末,李正文的小孙女就问:“奶奶,您什么时候周末有时间带我去玩啊?”李正文总是回答不出来,当年他的老伴纪贵生老师就会插话说:“等哪天是星期八,你奶奶就能带你出去玩了。”后来,纪老师又演绎出了“25点回家”、“32日逛公园”的故事。
其实,很少有时间陪家人,李正文心里并不好受。有时候,有人还冷言冷语地嘲讽一两句,“(老太太)这么大岁数,不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到处东跑西颠地做什么呀?”
但是,在李正文心里,“别人开口要求了,就是碰到难处了,岂有不帮之理?”而且,李正文觉得,能用自己退休后的时间,与孩子们通过游戏宣传环保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有人说,尽管李正文忙忙碌碌的,可她做的都是小事。她的最得力的徒弟彭伟和孙静却深有感触地说:“做一件小事简单,像李正文这样坚持做小事却很难。”
10多年来,每个星期四的早上,李正文都会早早起床,不到7点就来到门头沟山脚下的大峪二小,回收这个学校的孩子们上周积攒下来的废纸、铅笔。这是李正文固定下来的回收日,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她都风雨无阻。
李正文介绍,大峪二小的1400多名学生,每周四中午和她一起参加北京市政府号召的“做文明有礼北京人,垃圾减排,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活动已经13年了,共回收可乐瓶42137个,奶袋74916个,废纸5126公斤,换回一万支可再生铅笔、5107个再生本。大峪二小也因此被评为了“零排放”学校,同时被评为“全国节能减排示范校。现在这项活动也延伸到了门头沟区的黑山小学,每周五开展回收活动,陈宏兰校长以身作则、亲自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有一天,李正文突然对她的徒弟说:“彭伟,你得教教我英语了。”“您学这个干吗?”彭伟当时一愣。
让彭伟没想到的是,李正文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没几年就到2008年了,我不会英语哪行啊?”
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的李正文开始咿咿呀呀地学起了单词,不会的地方就用汉语的发音标注一下,没想到竟然真的掌握了几句简单的口语,成为北京奥运宣讲团的一员。
闲时的李正文还养蚕,每年仅蚕种就有几万条。二次蜕皮后,李正文会把这些蚕无偿地捐给门头沟区的中小学校。收集起来的蚕尿,是一味上好的中草药,帮助好几个人治好了白内障。
在李正文的带领下,一批批环境教育教师成长起来了,他先后已经带出12个优秀的徒弟。这些延续了“与孩子共享自然”教学方式的年轻一代老师,分布在门头沟区大部分中小学校中,成为一个个启蒙环境理念的星星之火。
在李正文的带领下,边远地区乡村小学的学生们成长起来了。从一场场的讲座中,他们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真正内涵,在时间的催化下,这些内涵正慢慢变成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大理念。
李正文是1998年退休之后加入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她的志愿者活动目标是保护环境、开展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她积极参加“自然之友”的各项环境教育工作,不辞辛苦,长期担任“自然之友”环境教学车兼职教师,几年来为上万名在校师生讲解环保知识,并结合自然教学法理念,将游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融汇其中,多次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同时,李正文还为“自然之友”会员的发展和各项目组织各种活动提供一切可以支持的资源。2004年的“自然之友”美境行动交流培训夏令营就是在李正文的大力协助下顺利完成,使参与的学生和老师收获颇多。
除此之外,李正文多次将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带给中国贫困地区希望小学的孩子,为城乡交流架起了一道温馨的桥梁。2002年,李正文赴湖南省新化县洋溪镇实施绿色希望行动,在当地两所希望小学开展了环境教育教学课,看到了学校条件的艰苦,学生上课的艰辛,李正文毅然决定将所带现金,除返程交通费用,全部捐给了希望小学。这些年,李正文老师为外地学校捐款、捐衣、捐物不计其数。分别有:山西省五台县教育局,河北省涞源县教育局,四川省姜姑县委宣传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万德乡,甘肃省泾渭地区等。
成为环保志愿者的李正文,几年来,走到哪里就把环保做到哪里。到深山里的学校去宣传环保知识,组织环保小队,编写环保教案,把有关环保的材料送给学校,让孩子们去看、去做。
在李正文的带领下,一棵棵参天树木长起来了。每年春天,它们迎着春风,抽丝吐绿,枝条摇摆,染绿了门头沟的一道道山、一道道岭。
李正文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人投身于环境教育和公益活动中,她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儿童心里。李正文说现在自己的急迫感很强,他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环保做尽可能多的工作,并以此为乐,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