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小档案:
廖理纯,1965年10月出生,汉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生。北京市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八、九、十届委员、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工商联常委。
出版过:《何以无所畏惧》、《强国之道》、《兴农论》《国力方程》、《佛旨正源》、《经济学辨析》、《当今经济解决之道》等著作。
廖理纯1990年,开始任职于联想集团,1993年创立北京晨拓集团,并担任北京晨拓集团董事长。晨拓集团是一家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及计算机外围硬件产品研制、开发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从2004年开始,廖理纯从公司管理中脱身,和他的得力的助手耿涛一起全力投入到公益中。廖理纯从扶贫助学开始做起,之后转向植树治沙志愿活动,2011年建立浑善达克绿化志愿者基地。
熟悉廖理纯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担任北京晨拓公司董事长,更是联想集团前任掌门人柳传志的得意门生。但是这几年,廖理纯却毅然辞去董事长的职务,弃商从文,在努力研究社会科学的同时,还组织众多的志愿者去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植树。
两年来,每个4月下旬至11月中旬的周末,廖理纯都会亲自带队组织志愿者去植树。截止目前,已经有上千名志愿者来到了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义务植树。他们自己动手,建立了隔离牛羊的围栏,解决了灌溉用水种植了赤峰杨、新疆杨、樟子松、文冠果等50多万株。再过10年,这些小树长高,为20000亩沙地披上绿苗。
从企业到文化的转型
廖理纯个头不高,皮肤晒得黝黑,操着纯正的北京口音,给人一种憨厚、纯朴的感觉。他性格直爽,容易沟通,和他说话一点也不会觉得累。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毕业于清华大学;父亲是广西人,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国的军工行业。廖理纯大学毕业后进入联想集团,24岁就担任联想集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据说他是柳传志最满意的三位学生之一,非常受联想老帅的赏识。27岁,他另起门户创立北京晨拓集团;在他身后,一个蒸蒸日上的民营企业逐渐形成,成为年销售额近3亿元,分公司遍布国内十几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这位当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走出来的学生,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在若干年之后,成为像恩师柳传志那样的品牌缔造者。
尽管如此,廖理纯总是说,当年做企业是误打误撞,真正想做的事情还是想要同父母一样做个学者。
廖理纯是一个特别的人,习惯早睡早起。每天清晨4点起床,处理手头的事情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为何廖理纯这么精力充沛,不怕苦累?他给记者讲述了在他年轻之时的三件事情。
“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对时间的把握。我父母是从外地到北京的大学生,除了养活三个孩子以外,还要负担两家老人的生活。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母亲带我们去河里抓鱼,回来给我们全家做鱼吃,那真是最好吃的一顿饭,我觉得比今天的鲍鱼还好吃。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却依然毫无怨言地在工作之余拼命抓紧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
“第二件事是我20岁上大学的时候,在外公‘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做年轻人能做的事’的鼓励下,我骑着父亲的永久牌自行车从北京到上海。骑了一个月,每天骑100公里,中间我还去了泰山、无锡等地。尽管后来去过很多次上海,但还是觉得当时骑车去的感觉尽管艰苦但最甜蜜。”
“第三件事是我24岁,奉委为联想集团广州分公司的总经理,我告诉父亲的时候,他眼睛湿润了。让我很难忘。这是我第一次给父母的回报,父亲告诉我,他要求孩子的不是物质,而是能够对上一代有所继承。”
直到今天,廖理纯仍然保留着旧时的记忆,时常对人说起,那些埋藏心底多年且饱含朴实情感的记忆剪影,在这个企业成功者精彩的人生经历中,非但没有泯灭,而且愈发清晰,影响深远。
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廖理纯都在家人的亲情中体悟到如何做人,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也渐渐使得他成为一个习惯于内视、观照心灵的人。然而,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那样早出晚归,殚精竭虑的动力是什么?如何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什么东西对人生最有意义?……
今年48岁的廖理纯说,在他半辈子的生活当中,这样的问题时常浮现在脑海中,但他荣幸的是他有了很多老人家善言的指导。
“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不想受到管制,于是就有了创业的念头。尽管创业还算成功,但还是有了离开组织的遗憾。如今,我也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我时常回想起外公当年的教导,人的价值观、生死观是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这正应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廖理纯告诉记者。
“其实人的幸福是与其欲望成反比的,所以很多时候人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的先辈在很艰苦的情况下都没有放松对理想的追求,而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我们当代人还应该追求什么?还有什么值得我们为之付出?”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有德行,每个人都应守好自己的本分,这样国家才有希望。”廖理纯说,“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一个人对于他人对于集体对于社会的责任是多么重要,每个人坚守自己的职责,无论是对于个人、他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是最大的价值。”
廖理纯说,花开无常,有些花朵早上开放,晚上凋落,人生仿佛也是一样的,这种花开花落是非常短暂的,他特别希望每一个人,大家的生命之花都能够绽放的更加灿烂,更加炙热,更加坚强。
我们也来创办绿化基地
从2004年开始,虽然正当盛年,廖理纯却从公司的管理中脱身,把经营交给副总裁,自己开始投入到对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之中。之后和他的得力助手耿涛又全力投入到公益中。廖理纯和耿涛当年被称为中关村两个最好的哥们儿,两个人在很多场合都是并肩战斗、同甘共苦。2010年开始筹备建立浑善达克沙地绿化志愿者基地。
志愿者的全家福
浑善达克绿化志愿者植树活动是由廖理纯和耿涛发起的。他们曾先后多次奔赴祖国各大沙漠、沙地进行实地考察。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平均海拔1300米,距北京直线距离200多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据研究资料显示,浑善达克沙地是近年来困扰北京的沙尘的主要源头之一。到内蒙古浑善达克大沙漠植树主要是为了固沙,以挡住侵袭北京的沙尘暴。
每个周末,廖理纯与耿涛都会带领一批志愿绿化队来到绿化基地,风雨无阻。“浑善达克绿化志愿者”主要活动安排是,每周五下午从北京出发,周六全天、周日上午在戈壁滩大干一场,周日下午返京,完全是牺牲大周末的休息时间,甚至有时一周两队,只有一天能够在北京处理事务。廖理纯和耿涛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还是保障者,他们心甘情愿地奉献于沙漠绿地,每次行动,都由他们提供车辆、食宿等物资保障。
在志愿队里,廖理纯被称为“锹王”,耿涛被称为“坑主”(苗池被称为坑)。干起活来,廖理纯生龙活虎,比小伙子还有劲头,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铁锹怎么使,他会为他们做示范。廖理纯说,现在他和耿涛俨然成为了半个林业专家了。他们在植树中运用了科学、系统的方法种植树苗,能够保障树苗的有效成活率,且通过了科学的论证,植树固沙绿化的同时,可实现改善当地水土环境的成效。
所有参与植树和基地建设的志愿者不需要花一分钱,自掏腰包组织陌生人到内蒙古锡林郭勒浑善达克沙地植树——这背后的动机难以理解,廖理纯曾无数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而让廖理纯决定拿出1000万元在三年时间内打造绿化基地的起源是受到日本绿化志愿者在中国志愿植树的刺激。
志愿者们在挖水塘
廖理纯在与志愿者开挖建设的水塘旁留影
廖理纯说,在2004年参与中国社科院和日本伦理研究所共同组织的绿化活动6年之后,他终于也走上了公益绿化之路。从1980年开始,日本第一位来中国治理沙漠的专家远山正瑛,号召近万名日本志愿者来到中国植树,至今这个项目坚持30多年,让原本荒漠化的恩格贝重披绿装,并发展为国际志愿者沙漠绿化基地。远山正瑛生前也是多次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他在97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尽管他走了,但日本的绿化队仍然一批一批地从日本来到恩格贝。
用廖理纯的话来说,在谈到恩格贝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廖理纯认为,中国急需呼唤我们的志愿精神,日本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应该做得比他们更好才是道理。在朋友们的鼓励之中,廖理纯和耿涛决定在北京的正北方的浑善达克沙地建立我们国人自己的环保绿化基地。尤其要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进来,希望通过实践培养我们中国大学生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一丝不苟的专业品质和团队协作的合作意识。
2011年5月1日,首批浑善达克绿化志愿者奔赴沙地,开始了新基地的建设。如今,作为团中央和教育部的合作单位,浑善达克绿化基地已经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数家高校合作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自2011年5月20日至今,来到这里进行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达到近500名。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对这一植树封沙活动十分赞赏,并批准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为植树封沙的志愿者们授予一面“走进崇高先遣团”的大旗,并亲笔签名任命廖理纯为“走进崇高先遣团”团长。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在祭拜心中的神……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
这样的歌声,每周五下午都会从一辆准时行驶在京藏高速上的蓝色大巴车中传来。而这辆车的目的地,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的浑善达克绿化基地。
伴随着一曲优美的草原歌曲,大巴车奔驰在草原上,仿佛永远到不了尽头。沉醉在草原和歌声的志愿者们,不约而同的憧憬着同草原的约会,他们的心已经飞向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廖理纯和志愿者一起建围栏
廖理纯说,在此前的志愿者活动中,前辈们留下了一个小小的传统,那就是要在大巴车行进的路途中,学会志愿者们甄选出来的最能够代表内蒙古特色和表达志愿者们到这里植树绿化意义的两首歌,一首是《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一首是《鸿雁》。
“关舱门,起飞。”与一般的环保活动或者旅游不同的是,从坐上大巴的那一刻起,这次活动便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廖理纯更喜欢将大巴称呼为飞机,司机称呼为机长。因为虽然是短短的450公里,但是他们却要从海拔100多米上升到1400米。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胸怀,极目四夷的情怀!
对于每周末的活动,志愿者们都会探讨志愿者一行的“三洗”理论。从志愿者登车那一刻起,洗心就开始了:廖理纯的助手耿涛喜欢把大家称为战友。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绿化沙漠是一种战斗,保持纯真纯粹的生活更是一种战斗!途中,廖理纯和耿涛都会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绿化基地的治沙理念和任务。廖理纯还会向同学们讲授各民族的兴衰历史和文化特征,他坚定地认为“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兴盛的源泉,并热切希望莘莘学子能够树立起坚定的爱国情怀和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理想。
廖理纯说,每次活动所焕发的崇高精神,将在每个人的心里扎根,并且会辐射开来,将崇高的种子传播到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心中。很多志愿者回到本单位之后,都能增强自己的责任心,能有一份爱国心,沙漠植树也是绿化每个人心中的那片荒漠。
沙漠植树感动了许多人,廖理纯召唤了许多人。在他的努力下,浑善达克的春天开始变绿,浑善达克的上空开始有了整齐的歌声。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人在质疑,这不难理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信仰突然间崩塌,面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带着谨慎和不轻信。对于这些,理纯扔下了一句话:三百米的人是永远理解不了五百米的高度的。
很多志愿者回来后,收获很大,谈到廖总的为人更是赞不绝口。中共中关村软件行业党委书记、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于滨说:“沙漠植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从头到尾融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去的时候一路上都在唱歌,大家都很欢乐,歌曲大多是爱国主义歌曲,我也是中关村软件行业党委书记呀,我非常喜欢这件事情,我们这一车人,去了一趟内蒙,每个人都有了新变化,我本人在沙漠中植了38棵小松树,想到它们将来会变成沙漠绿洲中一片参天大松树,我就感到很有成就感,很快乐;还有,在每个志愿者心中还植了一颗绿色的爱国松树,它绿化了我们的心灵,激发出了爱国热情。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北京金海方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导演、编剧董凡说:“廖总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在当今社会,年轻人越来越缺失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廖总正是在培养年轻人这种精神,与其说在沙漠植树,不如说是给他们的心灵也洒一片绿荫。去植树的志愿者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唤起人们心中的绿洲。”
清华大学在读研究生陈剑峰说:“我是16期的志愿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取了信念,我们这一代人是迷茫的,在社会的压力之下,来不及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这次植树活动,让我看到不仅仅是像廖总这样的个体在为社会做贡献,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做,他们一直在努力,热爱着这片土地。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
组织大家到内蒙古义务种树,让廖理纯每天都过的很充实。他说:“在北京生活时,不是每一天都有记忆。但是在内蒙古,我觉得每一天都没有白活,我觉得比在北京活得有意义!”
廖理纯不仅深谙经济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农学及国力理论,而且对医学、兵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够写40本书。
廖理纯每天4点就起来写书,如今已经写了8本。廖理纯出版的第一本书《何以无所畏惧》,正是在其参加恩格贝志愿活动的2005年,此后他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推出了《强国之道》、《兴农论》《国力方程》、《佛旨正源》、《经济学辨析》、《当前经济解决之道》。《党外人士看党的伟大》一书已经成稿,正等待有关部门审核后出版。现在新书《中国为儒、日本为墨》也已完成过半。
廖理纯在和时间赛跑。他说,如果人一生能活80岁,无非2万多天,他感叹,自己到了倒数日子的阶段,还剩下1万天。上帝留给他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只能通过做更多的事来变相延长生命。
廖理纯告诉记者,还有很多人也在质疑他到底做这项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钱,还是为了名。面对社会上这样的疑问?廖理纯是苦涩的。实际上一般人只是会为了名和利去努力,但廖理纯却说,人还可以为了梦想、信仰去不计代价地努力。当我们问到廖理纯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他和很多志愿者沟通过,一个梦想就是梦想和志愿者们一起将浑善达克沙地变为绿洲,第二个梦想就是梦想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过上比我们更好的生活。廖理纯认为,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就是要做到人心不能坏,不能太自私。坏了人心就是国家的危险,所以他要和众多志愿者们一起拼命地呼唤志愿精神,去彰显国人心中早已存在的那份无私、善良的精神。
廖理纯说,他要和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来到内蒙这个地方,开荒种树,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双手改写历史,他们要把曾经的沙漠恢复成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洲,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鸟语花香中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