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荒漠主人 鹅喉羚
作者:农夫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1 16:30:09 浏览:424
字体:
分享到:


       在西部广阔的戈壁荒漠地带,生活着数百种野生动物,它们是荒漠、半荒漠地区一道生命的风景。在这些动物中,机警而美丽的鹅喉羚是最迅捷的,它们在荒漠生物的大家庭中像主人一样守护着周边的兄弟姐妹,被誉为“荒漠卫士”。它们完全适应戈壁严酷的生存环境,尽管在我们看来,茫茫荒漠几乎是贫瘠、荒凉和死亡的代名词,但作为荒漠主人的鹅喉羚仍然能依靠生长在荒漠上的红柳、梭梭草、骆驼刺和极少量的水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 鹅喉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型似黄羊,体长100厘米左右,尾长12~14厘米。雄羚在发情期喉部特别肥大,状似鹅喉,故此得名。鹅喉羚的尾巴比黄羊长,所以又被称为“长尾黄羊”。毛色与黄羊有些不同,背部毛色较浅,呈淡黄褐色,胸部、腹部和四肢内侧都呈白色,冬天的毛色更浅。尾巴毛为黑棕色,靠近基部的一半为赭黄色。雌羚头上仅有大约3厘米高的隆起,雄羚头上有角,长度为22~30厘米,向上伸直而略微向后弯,尖端略向内上方弯转。除角尖外都有显著的环状横棱,环的数目随年龄而增加,最多为17条左右。上唇至眼平线为白色,喉部为白色,臀斑比藏原羚小,蹄子狭长而尖。 鹅喉羚生性机警,视觉发达,奔跑迅速,善于跳跃,在荒漠中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迅速消失在茫茫戈壁中。它们平时常结成4~6头的小群生活,秋季汇集成百余只的大群作季节迁移,有时还与野驴混群活动。雌羚产仔后与幼仔组成群体,雄羚单独活动,或者与其他雄羚结成小群。它们喜欢在开阔地区活动,尤其是早晨和黄昏觅食频繁,主要以艾蒿类和禾本科植物为食,但很少饮水,很耐渴。鹅喉羚觅食的时候群体成员常将尾巴树立,并且横向摇动。雄羚则喜欢互相以角对顶,或以后肢支撑,观察四周的动静。 鹅喉羚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西部和甘肃等地。几百万年来,它们在荒漠里繁衍生息,是荒漠区的典型物种,栖息在海拔300~4000米之间的干燥荒凉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 鹅喉羚在新疆分布很广。从一望无际的砾质戈壁到起伏的残山丘陵和沙丘地带,从植被稀疏的河间高地到河流沿岸的胡杨林中,都有它们的踪迹,但在南北疆分布有不同的亚种。 在北疆的秋季,鹅喉羚常集成数十或数百只的大群,从雪多而寒冷的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向较温暖的南部迁移。当它们奔跑时,能跳过一两米高的灌木丛,跃过三四米宽的沟谷,时速可达60多公里,远远看去,好像是一片黄色的海浪在推进,那白色的臀部好似点点的泡沫,其势汹涌澎湃。12月到1月,是鹅喉羚的发情期,雄羚间常发生激烈的格斗。春季,它们又向北移动,并逐渐分群。到6月前后,雌羚便离群选择隐蔽而水草丰盛的地带分娩,产仔羚一两只。带仔的雌羚常结成十余只的小群一起活动,主要以荒漠地带的猪毛菜、雅葱、蒿草及芨芨、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为食,喜在有水源的地方生活,直到秋末迁徙季节,才合成大群。 鹅喉羚有黑褐色的角,具有一定的药效。因此,它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动物。在上世纪50年代,新疆的鹅喉羚不下数十万只,后来由于过度捕猎,以及农、牧场的扩大,鹅喉羚的栖息地被大面积蚕食,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因而数量逐渐减少,目前仅余数万只。 鹅喉羚生性机警再加上偷猎者的捕杀,使它们对人类充满了戒心和恐惧,总是与人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想要近距离观察这些体态优雅的生灵很难,它们总是与你保持着它们认为的安全距离。通常情况下,你只能用装着长焦距镜头的相机在离它们几百米远的地方拍摄。即便取景器里的影像并不是特别清晰,你依然能感受到它们的惊恐和警觉,当然,还有它们娇小而充满力度感的身影。 在很多关于鹅喉羚的照片中,总能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对此忧心忡忡:“荒漠地带正在被人为大面积开发,鹅喉羚栖息地越来越少。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这位专家在他的科考日志里写到:它们喜欢旷野的风,喜欢旷野的雪,喜欢在无边无际中不知疲倦地奔跑。鹅喉羚的要求不高,一块静寂的荒野,一小股山泉足矣。

农夫 摄/阎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