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苦杏仁
作者:于文华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1 16:22:51 浏览:484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著名青年歌唱家于文华是演艺圈里有名的孝女。她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这样环境里长大的于文华,太早地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也懂得了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尽可能的多干一些家务。课余时间,于文华总是千方百计地搂猪草,拾煤核,拣树枝,喂猪,什么活都干。

成为歌唱家的于文华用歌声让天下父母快乐,用行为让天下儿女懂得如何尽孝。于文华的父母现在都已经不在了。 如今,她总是在梦里梦到父亲,梦到母亲。在梦里,父母依然那么爱她,那么亲切。于文华时常告诫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一定要即时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管为儿女的能力有多大,哪怕是一句知心的问候也好,千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后悔。       

本期“星·美文”栏目特别刊发于文华撰写的《苦杏仁》和《竹篮里的杏子》两篇文章,她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融入了两篇文字中。

文章短小精悍,真切感人。

 

朋友邀我吃饭,我欣然前往,餐桌上放有两碟小吃,其中有一碟是我最爱吃的干杏仁儿,说笑间,我伸手取一粒放入口中咀嚼其美味。也许,正是杏仁的美味勾起了我对亲人深深的怀念。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供我念书已不易,买零食我就更是连想都不敢想了。记得我家邻居有一棵白杏树,每逢杏熟季节,邻居大娘就会摘几颗杏子给我吃。父亲告诉我说,这种杏子的仁儿是甜的,不苦,我不相信,于是父亲就砸开杏核儿,取仁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边嚼边鼓励我说:“来,小华,尝尝,香极了。”就这样,“杏仁”就成了我儿时唯一的“天然”零食了。

杏仁儿分甜杏仁儿和苦杏仁儿,苦杏仁儿是需要用水泡上几个小时后才能把苦味去掉。由于甜杏仁儿原本就少,所以父亲就经常把苦杏仁泡好给我吃,而当时的我,只知道杏仁儿的甜美,并不知道父亲为让我吃上杏仁儿所负出的辛苦。

父亲是我家的壮劳力,每天都要和社员们一起出工干活,麦收季节也正是杏熟的时候,父亲和社员们日夜抢收麦子已是疲惫不堪,而他为了让我能吃上杏仁儿,常常走很远的路,到小镇上沿街捡杏核儿,回到家里再一颗颗地砸开,然后把仁儿泡好等我回来吃。

一天,我放学回来,父亲捧出一只小碗神秘地对我说:“小华,你猜这是什么?”我抢过一看是杏仁儿,高兴得顾不上看父亲一眼,也更想不起问父亲是从哪儿弄来的,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直到一颗不剩。

这时,母亲走进来,用责备地目光瞥了我一眼,说:“馋嘴的丫头,你只知道吃,却不知道这是你爸爸放工回来,又跑到镇上,一颗一颗地捡回来,又一颗一颗地砸开、泡上的。”我吃惊地抬眼看我的父亲,而父亲仍满眼慈祥地看着我说:“好吃吧,爸爸还给你留着好些呢!”我注视着我的慈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此时,我才发现,父亲已经老了,背驼了,黑黑的脸膛上已经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也早已过世,而苦杏仁儿却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并伴随我的一生,因为,我知道,它是我最爱最爱的“苦杏仁儿”!

 

竹篮里的杏子

杏子是我儿时的最爱,只要足够,我非要吃到牙齿倒到几天都不敢嚼东西时才肯罢嘴,现在想来确实有点儿没出息了。 

1982年,经过层层筛选,我顺利的考入了河北省艺术学校, 9月15日正式前往石家庄到省艺校报道,从此,我便离开小村庄,踏上了我所酷爱的艺术之路。

于文华和母亲在一起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我离开家乡的第一个春天,杏花适时地开放了,美丽的杏花不仅引来了漂亮的蝴蝶和勤劳的蜜蜂,也同时牵动了一颗温柔的心,那就是妈妈的心!

为了能让我吃上鲜杏,妈妈确实是费了一番心思,由于杏子成熟于五月底六月初,而我放暑假则要到七月中旬,要将杏子保存一个多月谈何容易?要知道当时家里根本没有冰箱,就是有冰箱要保存那么长时间也是很难的。妈妈是智慧的,而这智慧是来自于她对孩子的爱!终于,妈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将杏子放到竹篮里,然后用绳子将竹篮续到离水面约十几公分的井里,这样既保鲜又不失水分,而我也就能吃到鲜杏了。当妈妈把她用智慧和爱保存下来的鲜杏拿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分明看到的是妈妈快慰的笑容!感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