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十年的时间积极履职尽责,反映基层群众呼声,累计向全国人大提交了109件议案、建议,很多议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促使很多事关基层的现实问题有效得以解决。这位人大代表长期生活在基层,即使身处领导岗位也利用一切机会走进农户,倾听百姓的心声。他就是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2013年,他再次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启了又一轮为民代言的旅程。
林业的代言者
十年来柏广新提交的议案、建议可以分为政策法规建言、生态建设、森林经营、林业产业发展、森工企业改革转型、改善民生和支持地方建设等七大类。其中,分量最重的还是关于林业的议案、建议。
柏广新告诉记者,自己5岁来到林区,就一直与长白山林区联系在一起,至今已经52年。无论在延边林管局,还是到吉林森工集团工作,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就是要对得起全国人大代表这份职责和荣誉,对得起选举他的人民,对得起党的信任和重托,对得起这片大森林。
在这109件议案、建议中,共有16件议案和建议,是对《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公司法》和涉林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建言,力图使这些关系到林业和森工企业发展的法律条文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林业事业保驾护航。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是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木材产量一度占到全国产量的半壁江山。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目前的产量只是以前的十分之一。在国家木材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经营森林提高木材产量,确保国家木材供给安全,是所有务林人的职责所在。从2007年开始,柏广新多次提交了关于加强速生丰产林建设,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建议,并在2008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向温总理递交了一封信,阐述可以通过对部分低质低效商品林进行改造改培,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意义和方法,用10%的林地解决100%的木材供给,从根本上减轻森林承载压力,解决我国木材需求缺口问题。温总理对此事非常关心,看过信后亲自写下批示。国家林业局的领导也非常重视,积极落实总理的指示精神,研究在东北、内蒙古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工程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实施意见,国家林业局还充实了速生林办公室的机构建设。
从1998年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工程区出现了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林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职工生活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柏广新动情地说,作为来自基层的林业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了天保工程给林业和林区带来的福祉,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林区人民的关怀。为继续深入实施和完善天保工程,在天保一期工程即将结束的时候,他陆续提交了《关于国家继续实施天保工程的建议》、《关于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建议》、《关于加大抚育力度、提高固碳能力,建立森林抚育补贴制度的建议》、《关于剥离国有森工企业自办学校的建议》和《关于天保工程区第一期一次性安置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建议》等多件同天保工程有关的议案和建议。这些意见在天保二期工程中都有所体现,如中央财政对天保工程项目实行全额补助,取消了地方配套;大幅度提高了森林管护、公益林管护费用标准和森工企业社会保险补助标准;增加了中幼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补助等。
柏广新成长在林区,出身于工人队伍,林业一线油锯绞盘、营林清林等各种工作都干过。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经历了吉林林业在各个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种经历让他时刻关注和思考如何让林区职工群众致富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柏广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所有制模式“国家控股、全员入股”实行这一模式,既可以确保国有经济的基础地位,又可以富裕广大职工。
柏广新指出,国有企业的财富原本就是由企业员工通过劳动创造的,特别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高积累低工资的发展模式,其资产积累中本身就有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员工入股企业,成为企业的股东,就是实现了对企业资产在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同农民“分田到户”类似,“国家控股、全员入股”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分股到人”,有力解决了传统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通过大家结成利益共同体,互相合作、互相监督,迫使经营者必须要搞好企业,对国有资产和小股东负责,在根本上消除了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痼疾。柏广新代表把实行“国家控股、全员入股”模式以建议形式提交到全国人大,认为该模式应该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主推形式。
十年来,柏广新提交了大量事关林业产业和民生建设方面的议案和建议。特别是根据森工企业经营和林区建设的实际,提交了《关于恢复实木复合地板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关于延用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政策的建议》和《关于解决国有林区职工住宅危房的建议》。目前实木复合地板的出口退税比例从5%提高到9%,人造板也实行了80%的固定退税。同时,从2009年开始,国家正式启动了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目前全国近百万户林区群众住上了新居。
在采访中,柏广新代表特别指出,中央的这些惠民决策主要来源于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来源于各级党委、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主渠道反映和努力,他只是尽了一点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义务。
公民公寓法建议引热议
2010年关于房价问题在全国引发热议,百姓买不起房怨声载道,中央体恤民情开始严厉打压房价。在那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份《关于制定<公民公寓法>,建立公民住房基本保障制度的议案》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它的提出者就是柏广新。
柏广新把“为国效力、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百姓住房问题是事关民生的大事,通过一年的思考、调研和完善,柏广新提出了这个议案。他觉得商品房和基本保障房是两个范畴的事,前者由市场决定,后者由政府提供保障。
针对《公民公寓法》,柏广新代表告诉记者,制定《公民公寓法》把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整合进“公民公寓”中,建立统一、科学、完整的公民住房基本保障制度。
柏广新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供需关系出现严重不平衡,商品房价格始终居高不下,远远超出社会大众的承受能力,“房价过高”、“住不起房”已经从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化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对商品房价进行宏观调控,各地也相继出台了限制房价的政策规定,要把房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彰显出政府抑制房价的信心和决心。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调控房价和让广大民众“住有所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就算商品房价微涨或者不涨,很多社会群体依然买不起房,单纯采取限制商品房售价的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公民的住房问题。
柏广新告诉记者,他所说的“公民公寓”是指国家所有,公民租赁,循环使用,政府以限定的标准和价格,通过公民申请和国家审批,以租赁和货币补贴方式,向年满23周岁以上的公民提供的公民基本生存保障性质的住房。公民公寓实行申请、审核、轮候和退出制度。公民原则上向户口所在地政府申请公民公寓,外地常住人员达到当地政府规定暂住年限也可在当地申请。申请公民按照轮候顺序和规则,列入轮候册进行轮候,入住时签订公民公寓租赁合同。通过购买、获赠、继承等方式获得商品住房后,或死亡后,公民应当退出公民公寓。“公民公寓”可先在城镇试点,在条件成熟后,城乡逐步全面推开。同时国家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公民公寓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纳入国家及各级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中,力争通过十至二十年的努力实现全体公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柏广新认为,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实际看,制定出台《公民公寓法》,整合现有各种保障性住房,建立公民住房基本保障制度是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目前来看,建设保障性住房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
为此,他建议发行公民公寓(公租房)福利彩票,拓宽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渠道,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加快公民公寓(公租房)建设速度。
柏广新告诉记者,我国彩票事业已经发展了27年,彩票品种不断增加,技术革新速度加快,销售网点逐步扩大,彩民群体日趋成熟,发行基础较好。2010年我国彩票销售额达到了1662.48亿元,是国家对保障性住房财政投入(792亿元)的2倍多。慈善是福利彩票的核心价值,发行以加快建设公民住房基本保障制度为目的的公民公寓(公租房)福利彩票,充分体现了彩票事业的正当性和公益性,能够激发广大彩民的热情,积极踊跃购买,在短期内募集到相当数量的资金,弥补因中央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数量不足遗留的资金缺口,对公民公寓(公租房)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公民的居住水平,造福广大人民。
柏广新代表说,每年收集、整理和提交议案、建议的过程,就是我不断充实、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一次次倾听基层群众意见,一次次和专家、领导探讨,使他对所提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充实、逐步升华到理性思考。柏广新代表所提出的这些议案和建议都是来自实践、来自基层、来自百姓,都是在反映实情,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生态补偿金、天保工程补贴标准、职工安置费、林业棚户区改造、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木复合地板和人造板退税问题等等,都陆续得到了妥善解决。
109件议案、建议是柏广新十年全国人大代表生涯的最好的总结,而接下来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又将召开。作为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柏广新将在未来五年进行什么样的思考?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议案、建议?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