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悠扬--王先宁-摄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山川秀美、文化斑斓、资源丰富,发展的潜力巨大;然而,贵州的小康进程落后于西部、落后于全国,既要“赶”又要“转”,发展面临多重任务。
科学发展,“贵州答卷”如何谋划?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入调研、倾听民意、广纳谏言、研判省情,将中央精神与贵州实际紧密结合,提出要突破交通、水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助力经济起飞。
科学发展,贵州正铿锵前行;砥砺跨越,贵州正大步赶上。2012年,贵州全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全国,全省生产总值6802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1644亿元,增长23.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4亿元,增长31.2%,发展的势头好后劲足。
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贵阳市市长李再勇,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张加春等四位全国人大代表。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贵州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说,贵州是我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省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贵州尽快摆脱贫困,是实现国家“两个大局”战略部署的迫切要求,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几年,贵州干部群众高举“团结、发展、奋斗”的旗帜,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目标而奋斗。
黔西南布依族—古榕树下八音座唱--墙忠元-摄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的阶段,而贵州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加快发展速度,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面对双重“考验”, 贵州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和央企扩张等战略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主基调,明确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主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确保到“十二五”期末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
贵州省省长陈敏尔说,要让贵州改变落后的状况,欠发达的状况,我们提出,要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贵”字拆开来就是“中国的一个宝贝”。贵州“贵”在有自信,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但是也不能盲目。贵州有很多的红利正在不断的释放。一个是资源红利。过去我们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交通问题、水的问题、电的问题解决以后,我们很多的资源都会升值,投资者就会看准这个时间窗口。再有是生态红利。生态资源是投资者非常看重的。再一个是劳动力红利。我们每年新增60万左右劳动力,这几年我们返乡的农民工是40万到60万之间,他们有在外地打工的经验和技能。我们不仅要造福贵州人民,还要让各方面来贵州旅游的人分享生态的美丽和这里宜居、宜业、宜游的条件。
赵克志说,贵州同步小康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慢,同步小康的“时间表”倒逼我们要加快发展、把发展的速度拉起来。保护好贵州的青山绿水,倒逼我们要转型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我们要通过特色化发展、集聚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做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实现百姓富、企业强、生态美。贵州的小康进程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信心也是沉甸甸的。我们既要看到艰巨性,更要坚定信心,不断激活内力、借助外力,不断释放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和改革开放的红利,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拖后腿不掉队。
“十二五”期间,贵州将重点发展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建材、高新技术等十大产业,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重点打造白酒、烟草、茶叶、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五张名片”,建成200余家技术研发机构,培育20余户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要超过1万亿元。
贵州正用实际行动不断书写着“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贵州故事”。
交通“瓶颈”加速突破。今年贵州公路水运建设完成投资额全国排位第三位。建成高速公路600公里,总通车里程超2600公里。继续加快贵广铁路、长昆铁路客运专线、贵阳市域铁路等续建项目建设。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进展顺利,遵义机场通航。全年交通投资将完成830亿元。
“工程性缺水”快速攻坚。2011年启动实施经国务院批准的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的《贵州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一年开工20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而在以往,平均每两年才开工1个中型项目。今年的水利投资将完成170亿元,缺水的贵州将渐渐不再“喊渴”。
工业化强力推动。贵州重点抓投资和项目。截至去年8月,全省工业园区累计建成投产项目1979个,在建项目1278个,拟建项目712个,呈现出项目数量多、招商引资多、入园企业多,投资增长快、推进速度快、建成达产快的喜人局面。2011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贵州坚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彻到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保质保量完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加速打造黔中城市群,建设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交通网络节点上的中小城市,打造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等不同类型城镇。新一轮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正在完善,乡镇规划覆盖率已达80.61%,明年底将实现小城镇总体规划全覆盖。今年,贵州省确定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城镇化率到2015年达到41%。
“贵州怎么样既加快发展又转型发展?第一,我们要特色发展。形成有贵州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贵州有能源、矿产资源,通过资源的深度加工,使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升,这样的产业既有特色,又有市场需求。贵州有很多轻工业、农业的特色产品,这方面的深度加工,既能使农业产业化,又能使农民都赚钱,所以这也是我们很重视的一个产业。贵州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们现在要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形成有贵州特色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第二,我们要集聚化发展。因为贵州山地多,用地相对比较少,更需要我们集聚起来发展。生产力的布局要有章法,要合理,要科学,所以我们规划了100个产业园、100个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这‘五个100工程’就是贵州发展的主要平台,也是我们吸引外来投资的一个主要的集聚区。第三,要绿色化发展。资源要尽量少用,用了要深度利用,尽量吃干榨净,有的要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成为再生资源。”陈敏尔说。
3月12日,四位贵州人大代表详细解读贵州省经济发展路径
来自贵州三都大山深处的特色农产品,近几年来逐渐占领了珠三角地区以及港、粤人家的餐桌。这都是源于贵州的良好生态。
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张加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食品的欢迎和青睐程度将加大,将为绿色农产品、食品打开广阔的市场前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要生产供应珠三角地区以及港、粤的蔬菜、水果和畜禽产品,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迈进。”张加春说。
不断提升的居民幸福指数
“铃声响,下课了,午餐时间已经到;用餐前,要洗手,细菌才能都赶跑;不暴食,不厌食,荤素搭配不挑食……”唱着文明就餐礼仪歌,学生们排队有序地进入食堂吃午餐——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太平乡古丈小学,这是每天中午都会发生的一幕。
2011年,贵州投入6亿元资金在全省88个县建设了9961个农村中小学食堂,基本实现了“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预定目标。食堂实行学校自办自管、公益性和零利润原则,确保安全、卫生、健康、营养。这一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贵州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贵州教育投入增长迅速,经费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两免一补”,全省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公用经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都有大幅度增长。
金秋时节,走进贵州省余庆县赵家沟新村,在村口远远就能看到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坡上。村里的活动广场足有两三个篮球场大,广场一角排列了不少健身器材。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一辆清洁车走走停停,正在收集各家各户的垃圾。这些变化得益于“四在农家”的创建活动。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坡,后来政府投资建设公共设施,为村民们规划设计了房屋,还提供补贴,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楼房。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积极破解“三农”难题,坚持“三化”兴“三农”,打造了“四在农家”等一系列工作品牌,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今的贵州已是旧貌换新颜。一条条水泥路连乡通寨,一个个农家院落整洁怡人,一幢幢民居静雅别致,构成了一幅田园诗歌般的新农村景象。
越是欠发达,民生问题越显重要。2011年,贵州扶贫脱贫攻坚、就业和创业、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650亿元。2012年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总投资900亿元。
以“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为主题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阳召开
贵州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扶贫攻坚被贵州列为“第一号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总攻“绝对贫困”。今年全面启动武陵山、乌蒙山和滇黔桂石漠化3个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以基础设施、产业化扶贫、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移民、劳动力素质提升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稳步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赵克志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2011年按照中央2300元的扶贫标准,我们有贫困人口1149万,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1.6%。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就贵州来说,扶贫攻坚是我们的“第一民生工程”。我们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规划,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大力地减少贫困人口。
据介绍,贵州扶贫攻坚的着力点有三个:一是实施好国家的扶贫攻坚规划,抓好集中连片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要向县乡农村延伸,加快实施一批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二是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中使用财政扶贫资金,打造扶贫产业示范带,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比如说旅游产业、茶、酒、民族医药、特色食品、果品,还有装备制造业等等;三是加快教育和培训,使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能力素质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
发展越是千头万绪,贵州越是关注民生,再困难也要始终拨响“民生算盘”,把能用的钱最大限度地用到老百姓身上。
2012年,贵州省财政出资10亿元扶持创办2万户微型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培训就业工程,提高转移就业成功率。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推进,换来的是城乡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守住经济发展的生态底线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贵州要坚定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坚持在跨越发展中实现转型发展,坚决夯实教育百年大计的基础。
对此,赵克志认为,贵州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当中,要注意提高工业经济的比重,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县域经济的比重。而发展一定要坚守生态底线,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012年贵州省累计投资20亿元用于重点减排工程项目,以环境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民众关切的污染物防治,加快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减排工程体系。
去年贵州省共实施142个重点减排工程项目,由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畜禽养殖治污工程、燃煤电厂和钢铁烧结机脱硫工程、燃煤电厂和水泥行业脱硝工程、酿酒造纸等工业企业减排工程、机动车减排工程等构成的减排工程体系已逐步完善。
在民众最为关切的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贵州省在贵阳市率先开展了PM2.5监测,积极促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站建设,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共68个。发放黄绿标72万多套,机动车尾气黄绿标管理进一步强化。
经环保部门初步核算,2012年贵州省COD排放总量为32万吨,同比下降6.55%;氨氮排放总量为3.7万吨,同比下降6.61%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02.78万吨,同比下降6.92%。
陈敏尔认为,贵州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侯宜人,具有后发优势,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做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在赶超中转变,在转变中赶超,缩小在“好”的方面的差距。
贵州省省会贵阳市,2012年生产总值增长17%。近5年时间,贵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3.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5%以上。这都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结果。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尝到了很大甜头,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
贵阳市市长李再勇说,贵阳将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在体系上整体构建,在制度上探索创新,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创新区和示范区。到那时,贵阳将达到生产总值5000亿元以上,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50%,市民幸福指数93%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满意度90%以上。
“家底薄”能不能建设生态文明?贵州省和贵阳市的实践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赵克志最后说,未来五年,是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两加一推”主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我们将坚持加速发展,努力保持一个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我省以往的发展速度,到2016年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我们将坚持转型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让贵州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加速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写在贵州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