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前夕,第九届“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十三名能源环境领域的记者和两名总编获奖。
颁奖当天,恰逢“雅安地震”,所有与会嘉宾和记者为四川雅安地震灾区遇难同胞默哀。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指出,我们处于一种随时可能有灾难的环境中,我们对于这些灾难有足够的意识才有行动,而提升意识要靠我们的专家和记者朋友们。九年来北京地球村持续在能源环境领域里推动公众行动,“26度空调”、“无车日”、“pm2.5”、“燃油品质”等能源政策的推动,都与媒体息息相关。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则认为,媒体和记者可以发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危机意识、提高公众素养、推动政策改变等方面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记者朋友加入到这个行列。能源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刘文汇指出,在发展的同时,要洁净空气,洁净环境,不但需要从政策、技术等多方面努力,更需要提升法律的门槛,需要道德的守卫,需要每个人意识的转变,行为的自律。
第九届“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颁奖典礼上,《南方周末》汪韬和谢丹、《第一财经日报》章轲、《南方能源观察》张翼、《科技日报》华凌荣获优秀奖;《新京报》金煜获新闻时效奖;《21世纪经济报道》王尔德获解释报道奖;《中国日报》郑欣获英文报道奖;财新《新世纪》蒲俊获特别视角奖;《瞭望东方周刊》李静获国际视角奖;中央电视台蒋晓平和臧公柱获视听报道奖;新浪网环保频道章欢获网络报道奖。《第一财经日报》和《南方能源观察》获得“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社长总编荣誉奖”。
颁奖结束后,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北京办事处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发表了题为《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演讲。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能源基金会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江燕、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北京代表处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就“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思考”展开圆桌对话。
“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奖是能源基金会和北京地球村为表彰上一年度中对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做出显著报道的记者而设置的,旨在通过这种形式鼓励更多的记者参与到可持续能源的报道中来。该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共有137名记者(或团体)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