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对林木种苗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重庆市林木种苗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林木种苗的生产供应体系基本建成,为建设“生态重庆”奠定了坚实基础。
苗圃基地面积迅速增长
重庆市林业建设快速推进所产生的巨大苗木需求,成为了拉动苗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全市苗圃基地从2007年的1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近47万亩,规模在30亩以上的苗圃达1036个,在圃苗木16亿株。建成了北碚、巴南、璧山等林木种苗产业基地大区(县),巴南区花木世界、主城区加州花市、万海花市、璧山丁家镇等苗木交易市场初具雏形。建成林木良种基地规模1.9万亩,形成了1.8万公斤的良种生产能力。
为进一步加快种苗产业发展,2011年4月,重庆市林业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了财政对种苗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同年,重庆市还印发了《重庆市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1—2020),勾画了种苗发展的未来蓝图。
在财政资金的拉动下,重庆市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引进业主投资兴办苗圃,苗圃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近5年来,该市共投入苗圃基地建设资金26.13亿元。其中,社会投资达21亿元。
政府搭台唱“戏”,重庆种苗经济效益日渐凸显,苗木培育已从“见种就采,见苗就栽”的被动育苗变成“苗木仓库”,且储备非常丰富。苗木供应已实现从改革开放之初基本靠外调到逐步自给自足再到正在形成西部地区苗木基地的三步跨越。林木种苗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让广大业主、林农直接受益。仅2011年,重庆农民参与苗圃基地建设直接育苗收入近6亿元,业主投资种苗收益近10亿元。
一组数据见证了重庆种苗行业不断跃升的现实——2007年,重庆在圃苗木数量不足3亿株,苗木总产值不足8亿元。目前,在圃苗木数量为16亿株,为2007年的5倍多;苗木总产值为116亿元,是2007年的15倍。
重庆花卉苗木基地
生产经营秩序逐步规范
为强化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种苗质量监管,重庆市对全市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实行种苗“一签两证”制度、种苗招投标制度、市外调苗准入制度、种苗最高限价制度和种苗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了工程建设用苗安全。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充分肯定了重庆“种苗五制”的做法,并向全国进行了推广。
2010年,为进一步规范林木种苗行业管理,重庆林木种苗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了林木种苗“五项制度”。修订后的制度更符合林木种苗发展实际,更具有操作性和规范性,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并全文转发供全国各省市参考。同年,该站结合重庆林业重点工程及长江两岸绿化工程建设实际,大力推进“林苗一体化”,积极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同时切实加大了林木种苗质量抽查力度,强化种苗科技支撑,大力推行先进实用的育苗技术,提高了全市种苗的生产质量和科技含量。
2004年,江津九叶青花椒通过国家级品种审(认)定,2009年审(认)定通过16个林木良种,2010年认定通过的17个油茶品种全部为重庆市引进推广的油茶优良品种……
从2004年重庆市林木品种审(认)定工作起步,到2011年全市已有78个林木品种通过国家级和市级林木品种审(认)定,为全力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近年来,重庆市先后实施了油茶良种基地建设、三峡库区珍稀濒危种质资源保存库、良种繁育中心建设项目等。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储备、申报了一批林木种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在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的支持下,该市已经有5个良种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并开展了市级林木良种基地评选,有力地推进了重庆林木良种事业发展。
“2013年是林木种苗和国有林场发展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精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都赋予了林木种苗和国有林场工作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站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夯实林木种苗基础,推进种苗产业发展,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步伐,推进生态文化协会各项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作出不懈努力!”重庆市种苗站站长袁德坤向记者透露,该站今年的任务是全力推动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苗良种繁育工作和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规范种苗行业管理,提高种苗社会化服务能力,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加强自身建设,拟新建5个保障性苗圃,打造3处种苗销售市场,健全种苗销售体系,审(认)通过6个林木良种,引进新品种2个,制定1个种苗技术标准,建好2000亩的良种示范林,积极申报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竭力使重庆苗圃基地增至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