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窝棚林立、垃圾遍地的永定河大沙坑,因为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在此选址举办,变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花园尘起处,一辆卡车疾驰而来,未等车停稳,拾荒者们一拥而上,在卸下的垃圾堆中争相翻找值钱的东西。低矮的窝棚、灰黄的土路、遍地的垃圾、飞扬的尘土,这里是拾荒者生活的地方:永定河大沙坑。
远处,一位摄影爱好者迅速按下了快门,画面被永久定格在了那一刻:2008年7月10日。
时隔近5年后的2013年4月19日,一个飘雨的日子,记者来到了这里。曾经垃圾遍地、尘土飞扬的大沙坑早已不见,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美丽的下沉式景观花园,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锦绣谷。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的申办。
选址——带动发展最重要
“像世外桃源。”北京市丰台区环保局局长隆重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锦绣谷。他说,今年天暖得晚,虽然已经4月了,还有好多花没有开,等到5月之后,这里将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花谷。
隆重参与了园博会从申办到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他介绍说,锦绣谷只是其中的一景,还有园博馆、永定塔、主展馆、园博湖、园林美景等都堪称杰作。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园博会,“化腐朽为神奇”再合适不过。
园博会项目所在地是永定河旧河道丰台段的一部分,位于丰台区的长辛店镇、永定河河西地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定河老河道由于挖砂形成了一个大沙坑,后来逐步变成了建筑垃圾填埋场,面积有140公顷左右。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2000多名拾荒者聚集,私搭乱建起了两万多平方米的临时建筑。
永定河河道是个风口,这里一直流传着一句民谚:晴天一片沙,有风地搬家。“环境非常恶劣,风沙大、交通不好、治安也不好,拾荒者吃喝拉撒都在这里,没人愿来,人见了都躲着走。”隆重亲眼目睹过当时的场景。
苗长福家在离园博园仅两公里的长辛店镇张郭庄村,他也曾这样对媒体描述过去的大沙坑: “只要一刮风,我们全村上空都弥漫着垃圾的臭味,尘土飞扬。”
条件既然这么恶劣,那园博园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选址建设?
其实,针对园博园的选址问题,人们也曾经历过一番争论和思考。丰台区副区长张建国主管环境保护工作和园博会筹建工作。他回忆说,住建部有关负责人来丰台区考察时,除了大沙坑,当时还有一个备选地址,是在西六环边上,那里的优势是发展基础较好,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环境也非常好。
权衡两个地方的优劣势,经过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多次研究论证,出乎很多人意料,园博园地址最终定在了开始并不被人看好的永定河大沙坑。
用当时来考察的领导的话说,园博会在北京举办,就一定要体现出它的示范性,突出它的引领作用。
“在环境恶劣、条件很差的地方建一个园子,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园林博览盛会,让全世界看到这个经典案例,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工程施工、生态修复上,都要为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张建国如此表示。
选择在大沙坑建设园博园,丰台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张建国道出了其中的深意。
化腐朽为神奇的锦绣谷
他说,丰台区特别是永定河以西地区的发展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大沙坑周边地区更差,没有大项目、大工程根本改变不了现状。可能从短期来看,办一届园博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我们的目光要放长远。
“建园不是目的,带动发展最重要。要通过举办园博会,达到以园办会、以会兴业、以业富民的目的。”张建国憧憬着未来,“这里将来会变得更加美丽、人民更加幸福。”
建设——垃圾堆上写神奇
如何把伟大的构想转化成现实的成果?在这么大规模的废弃地上进行生态修复建园,又谈何容易?
说起建设的过程,张建国感慨良多:“这里以前有一些拾荒者临时搭建的窝棚,虽然不涉及到大规模的拆迁安置问题,但要做到‘化腐朽为神奇’,却要面临不小的压力。”
园博园建筑垃圾填埋面积达到140公顷,占到陆地面积的52.4%,地基难以处理,垃圾最大填埋深度达到30米。到园博会筹建时,当地仍留有一个面积达10公顷的大沙坑。
移除?填埋?修复?怎么处理?这考验着园博园设计师们的智慧。
作为锦绣谷的总设计师,端木歧不得不面对这些挑战。30余米深的大沙坑,如果填平,需要大量土方作业,车、人、土等问题怎么解决?
端木歧说,园博会选址在这里,就是希望通过生态修复理念和技术,把垃圾场从规划绿地变成现实绿地,从废弃地变为精品园林。
“何不因坡就势,打造一个下沉式的花谷?”一个创意就此产生。端木歧说,这样既能减少土方费用,又能丰富园博会公共园区的景观。
负责锦绣谷花卉布展的赵子良介绍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他们首先要确定这里的条件适不适合这个创意,因为这里是生活垃圾填埋场,需要经过基础换填等比较复杂的工序,成本高,工作量也比较大。
经过考察,技术人员发现,这个垃圾场里原来填满的大部分是建筑垃圾,“一方面,基地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土壤修复的麻烦。这是我们能把这个创意进行下去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园林景观建设,一般是堆山头的多,做谷底景观的少。既然这里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做呢?”赵子良说,技术上也不是问题,因为国内外都有矿坑修复的成功例子,比如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园就是在废弃的石灰矿场上建成的,“我们可以把矿坑修复的经验和技术用在这里。”
“种植苗木90万株,地被花卉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0公顷。” 端木歧说,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些数字了。
就这样,在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下,锦绣谷诞生了。西山晴雪、居庸叠翠、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太液秋波、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的“燕京八景”在这里诞生了。
俯瞰锦绣谷,一株株花木散布其间,高低错落有致,蜿蜒溪流若隐若现,无法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让人掩鼻的垃圾坑。在园博园的规划效果图上,锦绣谷更是青山、绿水、鲜花和瀑布相得益彰的世外桃源。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美。”端木歧为锦绣谷的美做了最好的诠释和总结。
“作为环保局长,自然对其中的环保元素关注更多一些。同时,环保部门也全程参与了园博园的建设和运行。”隆重说。
在园博园规划设计阶段,环保部门就有意识地把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来抓。在建设过程中,环保部门还实行跟踪服务、驻场服务,派专业团队入驻园博会,全程做好环境设施建设的监督工作。下一步,环保部门还要派环评、环境监察、监测、辐射安全管理等人员进驻园博会。
“重不重视环保,从投入就能看出来。”隆重说,据初步估算,园博园在污水处理、清洁采暖、绿化种植、生态修复等环保方面的投入就占到总投资的70%左右。
低碳、环保、生态修复是本届园博会的基本理念。漫步园区中,环保元素随处可见、可闻。道路、广场60%的面积用透水材料铺装,没有透水铺装的部分建有雨水收集边沟。70%的建筑采用了地源热泵,部分建筑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像今天这个下雨天,雨水是不会浪费的。”一直陪同采访的丰台区环保局办公室负责人王志坤说。
王志坤告诉记者,本届园博会可以实现两个“零排放”:即园区内所有污水零市政排放,园区内所有雨水零市政排放。园区内新建两处污水处理站,产生的全部污水经过处理和35公顷的湿地公园净化后,用于园内的景观水面和绿化灌溉,园博湖中的水就是这么来的。同时,还专门修建了雨水花园,所有的雨水都可以循环利用。
园博园区总面积513公顷,其中陆上面积267公顷、园博湖246公顷,接近两个颐和园大小。园内规划种植乔灌木、花卉等1200多万株,将形成147公顷连片的绿地景观。
这么大片的绿地,灌溉用水将是一项巨大的耗费,对于北京这样一个本就缺水的城市,是不是反倒不环保?
张建国用了4个字来回答:“因地制宜。”他说,园博园选择的大都是一些能够适应北方气候特点的树种,比说像油松、国槐这些树种,比较抗旱,种植下去后,在这个区域都能够正常生长。
另外,本届园博会还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园林种植中,实现对植物的精准灌溉、精准施肥,节水、节肥,减少污染。
园博园北京园总设计师夏成钢介绍说,当技术人员把每一棵树的信息录入智能控制系统后,系统就会根据树种、树龄等数据,判断出每棵树的“饮水量”。
更为先进的是,这个系统还能够测算每次下雨时,这棵树周围降了多少的雨,树已经“喝掉”多少水,再根据这一数据调整对每棵树的灌溉量。
“仅这一项智能控制系统,就能节约50%以上的灌溉用水。”夏成钢说。
改变——正在悄悄发生
园博园打造了一个园林景区,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也带动了区域的开发建设和升级发展。
在园博园中,集中绿地面积达到147公顷,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4万吨,排放氧气3.8万吨,可谓是天然的氧吧,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
“此外,园博园水源净化工程的建设,对于修复永定河河道、保障永定河‘五湖一线’水源质量都会做出重要贡献。”隆重说。
随着园博园从一个又脏又乱的大垃圾场地上建起来,周边的居民和商户也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位在园博园周边租住了几年的商户对记者说,她不懂规划的来龙去脉,但是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变化带来的实惠。从恶劣的生存条件到现在的绿的海洋,从顾客零零散散门可罗雀到现在的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十几平方米的小商店见证着这一切。
“现在,我的商品主要卖给过路人和施工工人。等到园博会开幕前,我要重新倒腾一下货架,多弄点旅游纪念品和上档次的商品,那时候我就要面向游客了。还要学会几句外语,肯定有不少外国顾客。”她一边按计算器一边憧憬着。
由于园博会的举行,京周新线、梅市口路西延等9条共12公里的城市主次干道和地铁14号线的园博园段基本建成,水、电、气、热等其他市政基础设施也随之跟进。
隆重对记者说,园博园成为联系城市与自然的纽带,成为北京西南地区的时尚之地与活力之源,有利于吸纳更多投资,加快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有了园博园的示范作用,紧邻园博园的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西区和长辛店生态城的规划也正在加速实施。
园博会的申办,让曾经的“好女不嫁河西郎”成为了历史,人人绕走的荒地如今成了宝地。
隆重说,自从园博会选址确定在河西地区后,园博园周边的楼盘也由原来的每平方米不到1万元,涨到了现在的每平方米两三万元。
苗长福也对媒体透露,已经陆续有多家开发商到村里来谈商品房开发,“到我们这样一个农业村来开发,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财富——永不落幕的园博会
“永不落幕”,张建国特别强调了这个词。他说,有些赛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办的时候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办完之后立刻冷冷清清、人迹寥寥,反倒成了“包袱”,这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符合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
北京园博会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提出了“永不落幕的园博会”目标。从项目的引进时就考虑其可持续性的问题,充分考虑园区展后运营所需的条件,努力使园博会拥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张建国介绍说,一方面,在建园的初期,园博园就引进了社会资本,完善各类服务配套设施。比如主展馆,在开始筹建时就引进了高端的酒店管理机构,让企业全程参与设计施工建造。会期,它是展示、接待、新闻中心;会后,它将作为一个星级酒店,服务以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西区为核心的西部地区。
另一方面,本届园博会要求参展单位全部按1∶1的比例建造展园,杜绝微缩景观,这样展会后可以永久保留,避免拆改造成浪费。会期,作为景观展示,会后,园博园将实现功能转变,成为会展旅游休闲区。
“园博园将成为一个永久性城市大公园,是北京旅游的新亮点,为首都市民乃至全国全世界游客提供了一个绿色休闲的好去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实践。”北京园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强健表示。
置身园博园,“一轴、两区、三地标、五展园”的总体空间布局传承和发展着北京乃至中国的园林艺术精髓。虽然天气微冷,细雨蒙蒙,工人们紧张施工时掉落的泥土让道路有些湿滑,但这些已经遮掩不住园博园透出来的气势,端庄而不呆板、高雅而不孤傲、大气而不张扬。
雨中的园博园更是别有一番美丽,它将是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上的最亮丽的风景线。
5月18日,园博会开幕,一座新的首都“生态地标”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小资料 园博会
园博会是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简称,创办于1997年,是由住建部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园林花卉界高层次的盛会,是我国园林花卉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盛会。
园博会会期通常为6个月,从1997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一国际级盛会已经先后在大连、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济南、重庆等城市举办。本届园博会选址坐落于北京永定河畔,以“绿色交响、盛世园林”为主题,以“园林城市、美好家园”为口号,体现“和谐、创新、生态”理念,将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