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姜军”事件风生水起
不久前,媒体上曝出有记者来到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道,看到农户正拿着一个蓝色袋子,往生姜地里撒着一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就是一种叫神农丹的农药。这种神农丹每包1公斤,正面印有“严禁用于蔬菜、瓜果”的大字,背面骷髅标志和红色“剧毒”字样引人注目。种姜时,农户直接把神农丹和化肥一起撒在已经发芽的种姜边上。
据专家介绍,神农丹主要成分是一种叫涕灭威的剧毒农药,50毫克就可致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死亡,所以不能直接用于蔬菜瓜果。2010年有媒体报道,在安徽省灵璧县因为食用使用过神农丹的黄瓜,导致13人急性中毒。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媒体记者走访了峡山区王家庄街道管辖的10多个村庄,发现这里违规使用神农丹的情况比较普遍。田间地头随处可以看到丢弃的神农丹包装袋,姜农们都是成箱成箱地使用神农丹。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当地不仅违规使用神农丹,更为严重的是滥用神农丹。按照农业部规定,神农丹只能用在棉花、烟草、月季、花生、甘薯上。神农丹使用说明书中还特别规定:用于甘薯,仅限河北、山东、河南春天发生严重线虫病时使用;用于花生,仅限于春播。这两种作物生长期较长,实验证明能保证安全。即使如此,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也有严格的限制。但这里的农民每亩要用神农丹8公斤至20公斤,是规定用药量的3倍~6倍。另外,按规定,即使在批准的作物上,在其生长周期里也最多准许使用一次,但这里的姜农要用两次。
神农丹使用说明还标明,在甘薯地里使用时,安全间隔期是150天。安全间隔期是指从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中农药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的时间。而这里的农民不仅在四月份播种时超量使用神农丹,到八月份立秋的时候,还要超量使用一次,这时距离十月收获新姜,只有60天左右的间隔期,远远少于参照甘薯的150天安全间隔期。
神农丹所含的涕灭威农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被植物全身吸收。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周志强教授认为,滥用神农丹除了会造成生姜中农药残留超标,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农民种姜时使用神农丹,通过不断浇水灌溉,会使得大量的农药成分溶解到地下水中。
一时间,这些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的生姜被网友们称为“毒姜军”,成为了继“假羊肉”、“毒奶粉”等之后的又一食品安全热词。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曝出发现大量有毒生姜。“毒姜军”事件持续升级。
大批被检查出神农丹的有毒生姜
农副产品行业惊现“潜规则”
继甲醛白菜之后,又出现剧毒神农丹储存生姜的现象,这是蔬菜行业的保鲜剂不可承受之重。历次的食品安全事故理应成为我们引以为戒的教训。然而,不断的发生和不断的谴责之后,我们依旧不能阻止它的继续。继甲醛白菜和蓝矾韭菜之后,山东的姜农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和六六粉驱虫保鲜。当地农民对神农丹的危害性都心知肚明,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他们自己根本不吃。
中国北方最大的姜蒜批发市场设在潍坊安丘市大黑埠村,生产的生姜最后都汇集到这里交易。有自称做加工出口姜生意的老板透露,因为检测都是自己送样品,只要找几斤合格的姜去检验,就可以拿到农药残留合格的检测报告。据了解,潍坊当地出产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内销姜两种。因为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所以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农药。
同属于潍坊市管辖的安丘市生姜种植面积有15万亩左右,其中大多数供出口。和峡山区不同的是,安丘市对高毒农药管理非常严格,每个镇和街道,每个社区,每个村都设有农药监管员和信息员,对农药的经营和使用实现无缝隙监管。
与出口姜的严格管理不同,潍坊其他地区生产的内销姜对农药残留实行的是抽查制度,一年抽查不了几次,无论是做内销姜生意的姜贩还是农户,对这种抽查都不太担心。
近些年来,“潜规则”已经成为最近食品安全领域最为流行的一个词。白菜喷甲醛保鲜是潜规则,韭菜撒蓝矾保鲜是潜规则,而在此之前,往蛋白粉或饲料中加入有毒化学物质三聚氰胺是奶粉行业长久存在的潜规则,用硫黄熏制生姜也是潜规则,用潲水油炼制地沟油更是潜规则。
据了解,目前我国蔬菜检测主要是检测农残是否超标,由于国家对保鲜剂没有明确标准,在抽检过程中并不对保鲜剂进行检测。而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可使用的保鲜剂、添加剂范围和剂量,只是提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然而,相关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并不十分明确,而且多种农药和添加剂检测目前并未纳入我国农产品检测范围内。
寻找问题深度根源
数据显示,潍坊市峡山区的生姜种植面积从前两年的15000亩锐减到现在的9866亩。媒体提到的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道西波浪全村共780亩地,其中有160亩地种植生姜,最多的时候,这个村有250亩地种植生姜。当地农民的普遍感觉是,“种姜的越来越少了。”
有村民抱怨,之所以会出现有姜农使用“神农丹”种植生姜的现象,与这几年大姜种植的效益越来越差有关,“生姜太容易生病了”。
有多年生姜种植经验的姜农私底下向探访的记者透露,生姜种植三四年后,老姜田很容易出病害,线虫病、姜瘟等一出现,对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产。一亩地刚开始种时产姜能达9000斤至一万斤,接下来产量逐年减少。就算1块钱一斤,除去成本4000多元,姜每年就种一季,一亩地一年也就赚2000元。
收益越来越少,使得一些人试图通过使用违禁农药来提高种植效益。个别老百姓偷用“神农丹”农药主要是为了治疗线虫病,一是因为其价格低,二是效果好,对产量的提高很有帮助。然而,“神农丹”并非不可替代。在峡山区其他区域以及种姜面积更大的临近县昌邑、安丘等地,绝大多数姜农使用的是一种叫“阿维菌素”的生物药,这种药高效低毒,可以有效地替代“神农丹”,只是价格相对稍高。
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东南部,去年12月,这个区成为全国23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之一,也是山东省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作为国家有机蔬菜示范区的峡山区,还没有把辖区内4个街道的所有村全部纳入到整个体系当中。在已经建设的示范区内,种植基地内的有机蔬菜依托企业化运作,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每年进行一次土壤、空气、水质和产品检测,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审查。西波浪全村还没有列入这个示范区当中。
专家认为,“神农丹”事件的出现暴露了地方监管的失职,另外,作为农产品“入市”前的最后一道环节,农药残留检测制度不完善,让一些农户使用违禁农药有了可乘之机。但更深层次上,是我国农业分散经体系暴露出的问题。集约化、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就可以完整地建立起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问题。
毒生姜事件经媒体曝光后,为彻底消除“神农丹”危害,峡山区排查队伍将对各大姜种植区取样送检,一经发现使用“神农丹”,种植农户大姜将全面翻耕,相关工作部门同时启动对土壤的降解、排毒工作。不仅是在山东,浙江杭州、河南郑州等多地也行动起来,对有毒生姜进行了勘查。
可以看出,是保鲜剂、添加剂检测标准的缺失,才导致了蔬菜滥用保鲜剂的潜规则一直延续到现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监管力度不够毋庸置疑,然而,我国农产品行业检测标准的不足和缺漏更值得大家反思。
首先,我国农产品检查项目太少。农业部有关人员曾披露,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仅807项,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有3338项。其次,食品安全管理亟待升级换代。发达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制定与农药登记同步,而我国农药残留标准制定工作,却大大滞后于农药登记管理,现登记的农药产品有2/3未制定限量标准。在添加剂方面,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自2008年以来陆续发布了五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只包含了47种。而目前市场上使用中的食品添加剂多达2200多种,哪一种都可能会被滥用,导致食品不安全、不合格。
民以食为天,饮食最基本的要求并非美味与创意,而是安全。中国的食品企业,应夯实产品的质量基础,把良心用在生产经营上。如果普天之下,安不下一张安全的饭桌,却撇开关键的健康问题去谈论中国的饮食文化,那么“舌尖上的中国”,也只能“百毒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