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重庆国有林场 绿色排头兵
重庆国有林场 绿色排头兵
作者:刘万平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1 11:14:37 浏览:475
字体:
分享到:

21900天,对一个城市来说只是短暂的回眸和瞬间的捕影,然而对中国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重庆来说,60年可以书写出的惊叹和辉煌却太多太多!重庆国有林场60年来的蜕变,便是其中一个最真实的范例。

重庆现有国有林场75个,其中,33个在县城所在地,27个在乡镇,15个在林区,共设有933个管护站点,经营面积617万亩。

重庆市国有林场主要是建立在长江、乌江、嘉陵江两岸、水土流失严重的大巴山、七跃山、武陵山、缙云山等山脉和大片荒山荒坡上。自创建以来,重庆市国有林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80.1万亩,飞播造林56.8万亩,迹地更新保存面积42.7万亩,其中天然更新13.4万亩,累计完成中幼林抚育840万亩次,封山育林525万亩,管护生态公益林面积525万亩。通过长防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森林工程的实施,同时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森林面积蓄积量呈现双增长。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486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565万亩,增加了79万亩;森林蓄积量由890万立方米,增加到了2100万立方米,增长了2.4倍;森林覆盖率91.7%。

通过60年来一代一代务林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重庆市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山变绿了、水变清了,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四处呈现出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和谐景象。

多种经营促发展

“森林旅游红红火火,食品业蓬勃兴起,加工业日趋规范,苗木业兴盛腾达!”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用四句话贴切地形容了全市林业产业现状。

据了解,重庆国有林场林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大,林场发展产业和职工开展自营经济的潜力很大。改革开放后,国有林场由封闭式的生产保护型向开放式的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单一的林业生产结构向以林为主综合经营型转变,由单纯依靠国家投入输血型向自我发展的造血型转变。

目前,该市已形成森林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三大新兴产业,年收入近亿元。武隆、江津、石柱、万州、涪陵、巫山、万盛、城口、巫溪、璧山、永川等森林旅游快速发展,森林公园从1988年建园初年接待游客几千人次,年旅游收入几万元,到2011年接待游客3104.89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7亿元,43个森林公园从以前的“鸡肋”变成了“香饽饽”。武隆县仙女山及石柱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重庆市重要旅游地和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秀山、开县、巫溪、城口、黔江等地中药材种植效益显著,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值8亿元。梁平、渝北、荣昌等地的笋竹成为农村支柱产业,已达6万亩,产值4亿元。丰都、黔江、南川、巫山、城口、荣昌等地的天麻和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5万亩,产值2.5亿元。璧山、铜梁、巴南、南川、巫山、酉阳、武隆等地的苗木基地已初具规模,产值8亿元。在林业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林场职工自营经济突飞猛进,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手。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国有林场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中,积极开展林业科学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在良种繁育、树种选择、育苗、整地方式、造林密度、幼林抚育、人工林间伐、低产林改造、防火林带营造、长江两岸绿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了一大批切合实际、适用性强的先进技术,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重庆林业的大发展。重庆先后成功引进了火炬松、湿地松、日本落叶松、69杨、巨尾桉等速生用材树种,总面积达20万亩,为国家培育木材1200万立方米;在育苗方式方法、造林方式上积极探索和总结,加快了重庆市造林绿化

步伐。

有付出就有回报。重庆市将“如何抓好民生工程,妥善解决好林业职工生活”这个重头问题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市级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该市进一步加快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林场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和职工开展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2006~2011年,重庆共投入5.6亿元改善林场的基础设施,其中投资近7000万元用于全市75个国有林场场部和293个管护站的改造(场部补助50万元/个,管护站补助12万元/个),改造面积约12.4万平方米;投资26500万元改造林区公路540公里;投资5200万元用于解决林场饮水和通电,修建饮水线路158公里,修建水池58口,改造电力线路280公里;投资300余万元,购买护林专用摩托车近1000辆;投资1500余万元,开展了林区森林防火阻隔带建设;2010年,投资15500万元用于6915户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面积约为48.4万平方米,其中,95%以上属异地新建,真正实现了“林区一张床,城里一套房”的60年梦想。

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重庆市基本理清了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所需经费按隶属关系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目前全市75个国有林场有38个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占林场总数的51%,基本确保了职工的工资待遇;林场资源得以整合,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改革,由104个国有林场整合为75个,精减林场人员2293人。林场场长实行聘用制,职工竞争上岗,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林场产业和职工自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涌现了城口县仁河林场周兴中万亩中药材、巫山县五里坡百亩高山蔬菜、酉阳县青华林场养蜂等一大批典型示范林场;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完善,该市国有林场职工和退休人员已全部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保险参保率已达到90%以上。

实践证明,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林场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改革,林场地位才会提高,林场才会发展,职工待遇才会增加,林区才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