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花洲书院
作者:贾建新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1 11:07:39 浏览:514
字体:
分享到:

前年初冬游河南,在当地一位书画家倡议下游览了位于邓州东南的花洲书院。所谓花洲书院由百花洲而得名,而百花洲据传是由谢绛在1039年任知州时所建,迄今这里仍保存有邓州最完好的一段古土城墙。后来由范仲淹在此基础上修建成书院园林,至今留下的古迹已经不多了。尽管如此,这里毕竟和范仲淹有关系,也就饶有兴致地游览了起来。

进得花洲书院的大门先拜见了一位长期在书院作文书工作的周老师,他也喜欢绘画而且画得很好。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赋予他灵感和才气,用他的话说,画画就是打发时间。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路转廊回地在园林里游览起来。

由于是初冬季节,又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所以天气不算冷。花台、亭榭都掩映在深秋花木层层叠叠的树丛枝叶中。花洲书院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周老师边带路边讲解,我们自然就走得很慢,我也想在园林中寻一些和范仲淹有关的踪迹。是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知这《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出自范仲淹的笔下。现在我才知道《岳阳楼记》就是在这里——“花洲书院”写成的。

当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当初与范仲淹一同贬官的,还有其挚友腾子京。腾子京贬官岳阳后,重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新楼落成,腾子京遂派特使,千里迢迢寄信仲淹,恳请其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也不推辞,开始对照岳阳楼文图,反复揣摩,酿酝文稿。庆历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这天,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凭着手上仅有的《洞庭秋晚图》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而花洲书院也因范仲淹,因《岳阳楼记》,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范仲淹花洲书院

今天的花洲书院布局为南山北水。南部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组成,别有洞天。假山又将南北隔离。北侧是胡天水色为主,湖内大小三岛,岛上再现范仲淹任知州时与民同乐的嘉赏亭及菊花台等,东面则为自然流淌的溪流,常年流水不断。北端有石舫“香舟”。行家可以看出,花洲书院建筑系采用范仲淹家乡清代江南园林风格,并结合清代北方庭院建筑风格,从而使花洲书院形成完美一体的中国典型书院园林。

自范仲淹以来,花洲书院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2002到2005年,邓州市历时三年,对花洲书院进行全面修复。重修后的花洲书院,占地126亩,有各类仿古建筑66座,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书院内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不减当年。面对着厅堂楼榭,使我们依稀感受到当年范仲淹公余之暇饮酒揽胜或者讲学会友情景,“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归”。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静园的音乐响起,很贴切,好像是配乐朗诵《岳阳楼记》。书院地方不大,但还是没有转下来,离开时很不想走出大门,便再一次登上古城墙俯视了一遍“花洲书院”。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当年范仲淹在此选址建书院真是得益于此地的山水民情。一代师承百世馨,范仲淹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