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近日发布一份《降低热度:极端气候、区域性影响与增强韧性的理由》的报告指出,尽管目前地球气温仅比工业革命前升高0.8℃,但世界各地的居民已能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20年至30年,我们中许多人都可能感受到全球升温2℃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我们不采取全球性行动,到本世纪末就有可能出现全球气温升高4℃。
这份新报告勾勒出一幅令人忧虑的未来情景。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全球变暖2℃,就会造成普遍的粮荒、前所未有的热浪和更加猛烈的飓风。随着非洲和亚洲沿海城市的发展,许多最贫困人口被挤到宜居地带的边缘,挤到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危险区域。世行报告指出,在未来30年,气候变化将日益威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供给,威胁到南亚和东南亚的农田与水资源。此外,极端天气将把他们的家园和生活置于险境。报告指出,在东南亚,沿海城市将因气候变化而承受更大压力。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40年海平面可能会上升30厘米,造成城市洪水泛滥,有害农作物的盐水将淹没低洼地带的耕地。
对于这一局面,世界各国政府倾力应该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有关于气候变化、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都纷纷热辣出炉。
全球最完备排放交易体系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也是现有的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EU ETS以“限额—交易”为基础,涵盖了欧盟29个成员国。交易仅限于二氧化碳排放权,而不包括其它温室气体。
在该交易体系下,人们采用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额度——欧洲排放单位(EUA),而所有企业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该上限。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度,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额度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
EU ETS是一个复杂的、并与国际金融和能源市场有着内在联系的新兴商品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有市场规范和监管的碳排放交易所和交易中心。交易主要通过交易所和/或柜台双边交易(OTC)进行。EU ETS还形成了与碳交易市场挂钩的相关金融市场。碳交易所陆续推出与欧盟排碳配额(EUA)挂钩的期货、期权交易,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在欧盟的几大交易所中,欧洲能源交易所(EEX)、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是以EUA现货交易为主;欧洲气候交易所(ECX)则是新型碳金融工具——EUA期货、期权的交易龙头。碳市场还催生了相关的金融服务产业。在伦敦金融街,除了股票、证券和期货交易所外,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提供碳排放市场资讯、研究和经纪服务。从业者多是在股票或期货交易所获得专业证书的人士以及环保专家。
可见,欧洲碳排放交易完全市场化运行,形成了场外、场内、现货、衍生品等多层次碳交易市场,排放权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成熟的金融市场和积极创新更吸引了众多投资人、金融机构和经纪商参与,专业进行碳排放权买卖。因此,EUETS也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备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且成为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运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从整体上降低了欧盟减排成本,而且为一些减排潜力大的企业和为减排提供科技支持的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韩国启动新碳交易机制
韩国将于2015年启动一项纳入全国约70%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碳交易机制。研究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近期发布与安永合作撰写的白皮书中称,这很可能导致韩国碳排放价格达到90美元/吨二氧化碳的水平,将超过全球任何其他碳交易机制的价格水平。
彭博新能源财经首席碳市场分析师Richard Chatterton表示,如果政府不作任何调整直接实施该机制,将会对韩国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碳价会导致电价上涨,让工业企业的成本增加。政府正在通过发放大部分免费配额来缓解碳机制内实体受到的冲击,但企业成本仍可能迅速上升。
韩国该计划于2015年开始实施时,将另有两个碳市场存在:欧洲与澳大利亚对接交易机制以及加利福尼亚与魁北克对接机制。欧洲碳交易机制的碳价格于2008年达到40美元/吨二氧化碳的高点,但目前仅为该水平的约十分之一,且预计在临近2020年之前不会显著回升。加利福尼亚-魁北克市场目前已开始交易,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2020年交易价格可能达到约50美元/吨二氧化碳。
韩国碳交易机制的具体方案尚未最终确定,韩国政府正在与业界进行对话。安永高级主管Yoon Joo-Hoon表示,继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0年创下最高增幅后,政府要求相关方面修改原有计划,但新规则尚无明确日程表。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各责任实体仍需做好准备迎接碳交易机制,主要关注减排措施的评估、碳资产估值以及碳交易机制的决策进展。
领跑全球低碳模式
用全球的气候领跑者或者绿色能源的领先者来形容丹麦,一点都不为过。在这个国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其总发电量的30%,在过去的25年中,丹麦经济增长了75%,但能源消耗总量却基本维持不变,创造了独特的“丹麦模式”。
在丹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绝大多数来自风能,目前,在丹麦的陆上和海上共安装了5000多台风机,总装机容量达3200MW,这些风机为整个国家提供了大约20%的电力供应。
然而,20%并不是丹麦人的目标,丹麦政府提出,到2010年,丹麦花在能源技术研发的公共资金将翻番,到2025年,风电占电力总消耗量的比例将上升到50%。而丹麦的远景目标是,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但是,丹麦风电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丹麦90%的能源还依赖于石油。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丹麦受到了严重打击,全国电价一路高涨,很多地方供热被切断,这让丹麦人切实地尝到了能源受制于人的苦果。在随后的几年里,大多数丹麦人把核电当成了救世主。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声势浩大的反核运动中,核电发展逐步受到遏制。
核电被制约为风电发展提供了契机。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为个人和企业投资风电提供了机遇,尽管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际油价时常处于低谷,使得风力发电一度处于竞争劣势,但丹麦始终坚持风电发展,几乎未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风电领域,丹麦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行业的绝对领先者。不仅国内1/5的电能来自风电,而且其能源装备也为国家赚取了大量财富。2008年,丹麦向全球输出包括设备和服务在内的风电技术高达57亿欧元,占到其国家出口总额的7.2%,风能行业成为丹麦仅次于医药行业的第二大出口产业。仅维斯塔斯一家企业,目前就在全球安装了3.9万台风机,占到全球装机总量的30%,而且还以每3小时一台的速度在世界各地安装着。
在丹麦,国家不允许输配电一体化。目前,丹麦有多家发电企业和配电企业,他们都是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主体,而国家电网是垄断性的,但是它是一个非营利的机构。在市场上,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将电以最低价格卖给配电企业,而配电企业之间也是竞争关系,用户可以从提供最低电价的配电企业处购买电。这种输配电分开的模式,不仅为风电并网提供了可能,而且为风电的发展排除了后顾之忧,更从根本上保证了用户能够用上最低廉的电价。这种输配电分开的制度在丹麦之外的其他国家也开始推广。
英国的优雅低碳论
英国关于气候变化、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在国家规划政策指引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从规划的编制、实施、公众参与、实施反馈等多方面入手,系统而全面 。
2003 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为了推动英国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政府成立了碳信托基金会负责联合企业与公共部门,发展低碳技术,协助各种组织降低碳排放。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首批三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在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英国政府还积极行动,在伦敦等城市也进行了发展低碳城市的尝试,前伦敦市长利文斯顿于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将来》,计划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定为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同年伦敦市政府颁布了《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2008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
而英国交易体系(UKETS)是英国政府建立的覆盖所有经济部门包括6种温室气体的国内贸易体制,以自愿参与并配合经济激励、罚款等为特征。它于2002年4月成立,是全球第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英国交易体系包括英国排放配额交易安排(ETS)和英国排放配额交易团体(ETG)。有33个组织(直接成员)参加了UKETS,并自愿承诺到2006年底将其排放相对于1998年~2000年水平减少396万吨CO 当量,共计减排1188万吨 CO 当量。UKETS还与6000家公司签订了气候变化协议,规定了企业在减排方面的目标,如果达到目标,企业的气候变化税将减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