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王兴家,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性格沉静,待人平和的治印人。王兴家研习篆刻几十年,他的治印承古人,开新意,颇有成就。
生活中的王兴家喜欢以印交友,以友通艺。前些日子,他为办展览的好友冯远刻了一方印章,采用的是画展的名字《笔墨尘缘》,短短的四字在方寸之中被表现得古拙大气、饱满圆润,不仅刻出了画家内心的情感,还传达出了岁月的沧桑感,与画展的作品相得益彰,令人拍案叫绝。
与篆刻的不解之缘
少年时代的王兴家偶然得到一些“化石”(我们今天所说的寿山石、青田石或巴林石),觉得十分好奇,并时常把玩。后来,王兴家在叔叔的影响下,逐渐对刻图章产生兴趣。每次做完功课,总要刻上几个小时,乐此不疲。王兴家对记者说,那时所刻的印章虽然不够工整,却最能让他平心静气,不急不躁。
到了中学,王兴家偶然得见故宫博物院原拓秦汉印谱,对篆刻艺术有了初步的理解。继而师秦法汉,上追战国之玺,下达明清各流派,乃至近代诸家,潜心研习,心随手追,一发而不可收。
1978年,中国迎来了文艺之春,民族传统艺术开始振兴,书法篆刻艺术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年,《北京日报》面向全市公开征集“首届市职工书画展”作品,跃跃欲试的王兴家怀着忐忑的心情交上了自己的作品——陈毅诗篆刻。令他想不到的是,经过专家审评,他的作品被选入职工书法展。这项荣誉是王兴家刻苦努力的最好证明,同时也为这位年轻人拨开迷雾,指明了一条艺术之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篆刻技艺和理论水平,王兴家四处寻觅有关书籍资料,搜集到《篆刻针度》、《说文解字》、《汉印分韵合编》、《古文字类编》、《说文古籀补》、《古玺概论》、《上海博物馆藏印选》、《明清各流派印谱》、《篆刻学》等书籍以及吴让之、吴昌硕、赵之谦、黄牧甫、齐白石、来楚生等诸家印谱。这些书籍、印谱大大丰富了其印学理论和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之后,王兴家又得到当今诸篆刻名家指点,从篆书入手,逐渐悟出了“古人治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的奥妙。
王兴家告诉记者,篆刻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秦古玺追求质朴天然的远古意,唐宋印章看重清奇隽永的文人气,而现当代篆刻,因时代的变化,尊崇恣意自然的意趣,“时代不同,印章也各有千秋,但都刻出了时代的精神”。
小小印章大有文章
在王兴家看来,印章虽小,却蕴含着大学问。
传统书画领域,篆刻与诗书画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四绝”,但在当下,人们往往将印章作为工具来使用,很少去真正地认识它。“篆刻其实与书法、绘画一样,也是用来表达对生活感悟的艺术方式。”王兴家对记者说。
1988年,王兴家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书法艺术专业,受到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炳森等诸位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亲授,系统学习了《书法史》、《书法美学》、《古文字学》、《古诗词写作》、《古字画鉴定》等课程,通过对毛公鼎、石鼓文、散氏盘及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王福庵、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文征明等诸家书法的广泛临习,参悟堂奥,眼界洞开,王兴家感到篆刻不仅是懂篆法刀法,知晓石质石性,更重要的是谙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辩证关系及规律。
正是在孜孜以求的努力下,王兴家的篆刻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1983年,获北京市青年书法展优秀作品奖,1986年至1989年连续三年作品选入中日书法交流展以及省市间书法交流展。1986年《北京青年报》曾在“生命的三分之一”(介绍自学成才青年的栏目)中撰文介绍并刊登篆刻作品,1990年4月篆刻作品“天道难闻”刊入《当代印人名鉴》,由中国书店出版。
书法篆刻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相辅相成,互相补养,所以古人有“印从书出”之说。“篆刻艺术是书法与镌刻的完美结合。书法被世人用来行文叙事,篆刻的艺术也要符合时代的生活,讲究诗情画意”,王兴家对记者说,“篆刻艺术是学养、心胸、眼界、才情加上岁月磨砺的综合体,方寸之间要见大境界,藏无穷趣味,不能拘泥于某一家的藩篱,要在以秦汉印风为本的同时,借鉴古玺的高朴,吸纳吴昌硕的淳厚,齐白石的奔放,吴让之的率意,西泠派的精雅,赵之谦的工整,黄牧甫的天真,再加入现代人的意识和理念,这样的印作才能传递出自由、放达、丰盈、意趣天成和时代的意象,达到方寸之中、万象森罗的境界。”
“不仅篆刻如是,书法亦然。前人的成果,后人的资源,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和智慧走出来才是正途。”王兴家告诉记者,书法与篆刻技法在日复日、年复年的研习中,博观约取,融会贯通,渐具风貌。篆刻创作亦不拘一格,注重印章艺术与书画艺术的和谐统一,作印不为流俗,不为狂怪,于印外求神韵,追求随意自然的艺术境界,努力探求有刀、有笔、有墨、有石之蹊径,所书小篆有大篆之舒展,大篆又具小篆之工稳。
王兴家擅长书法,尤其小篆,师法吴熙载、赵之谦,线条委婉流畅,结体雅正端庄,静穆。在用笔上,他善于运用长锋笔尖,既强调起伏处用笔的变化,又表现了他对线条的深刻理解。无论是线条笔画、单字结构还是整篇的布局章法,都表现和反映了以均匀、对称、规整、平齐为特点的和谐的力的结构模式,而这两种和谐为主的美学特征反映在小篆优美的结构和舒缓的节奏中。
印虽小道犹须静坐读书
1991年以来,王兴家身临荣宝斋工作。得益于传统艺术的滋养和诸多著名艺术家的指授和提携,王兴家获益殊深:篆刻风格渐成稳健沉实苍劲古朴而绵柔清丽随意自然一路,无剑拔弩张之火气;不经意处见功力,平实中藏意趣。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书法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辑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书法》、《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国印学年鉴》等书籍和报刊杂志,部分作品被日本、韩国及国内博物馆等收藏。
“篆刻将生活的所见所想置于片笺尺素,将春秋岁月的经历浓缩在方寸之间。”他说,优秀的篆刻作品,印文会意贯通,且兼具艺术家的审美观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篆刻艺术中的人生观、文化观,需要艺术家一生的追求。”
有人评论说,王兴家的篆刻取法明人,又以汉印为宗,但他不以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来孕育变化。他的篆刻,在创作风格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端庄典雅、秀丽多姿的圆朱文印,此类以师法清人吴熙载为主。以小篆如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刀法使转生动自如,充分表现出笔意,有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线条婀娜多姿、温润清丽,章法平正朴实、寓拙于巧。荣宝斋和人美的许多重要印文均请王兴家以此种风格出之。另一类是师法秦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在章法处理上颇具匠心、虚实相间、错让呼应、富有趣味。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刚健雄奇。他的篆刻清正典雅,体现出朴素的大美。
篆刻是集文字、图案造型为一体的艺术。文字、图案的线条是由章法支配的,有了书法扎实的功底,才能将篆刻艺术中虚实、挪让、屈伸、呼应、疏密、离合等手法运用自如。王兴家认为,篆刻艺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融为一体,两者相依相存。
“篆刻艺术不是人们狭义所理解的刻字。金石家也不同于一般刻字的工匠。在方寸之间将汉字布置得井然有序,而又有一种美感,需要艺术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文化积淀。”
“通会”是终生目标,王兴家深谙此理。“刻一方印章,不仅用力,用气,还要讲究智慧和章法。一个字写法很多,但放到印章里,就要仔细的斟酌。”王兴家对记者说,篆刻的功夫,除了勤奋练习,还要寻求字外功夫,提高文学修养,文学养字、养人、养印。
篆刻讲究书法、章法,更离不开刀法。古人讲:治印,刀由心运,迹依情迁,运刀精微,发力柔绵。“每一刀讲究由心而出,有感而发,自然地用笔、运刀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巧思妙刻为公益
生活中的王兴家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他曾先后参加“抗非典捐赠”“赈灾义卖”;参加司法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中国书协、美协等六个单位主办的“法律援助在中国”等大型书画家捐赠活动;向全国妇联“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慈善拍卖活动捐赠作品;向中国残联华夏集团捐赠作品;参与“博爱在京城——百名书画家献爱心活动”等多项公益活动。
“艺术是为社会服务的”,尤其是搞篆刻,要与书法绘画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并根据书画家的艺术风格治印。王兴家善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他的治印,在方寸之内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和生活的厚重,以巧妙的构思、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
近几年来,王兴家曾多次为著名书画家、社会名人及社会团体治印、设计企业徽章。2000年6月,王兴家应邀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治印。2001年11月,为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图书的印治“中华再造善本”。2004年12月,应邀为德国总理施罗德治印,并得到认可和好评。2011年9月,王兴家为首博举办的“祝福祖国”百米长卷画展篆刻主题印,印章被首都博物馆收藏。2012年3月,又应邀为冯远先生篆刻“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主题印,并刊于作品集首页;为中央新影集团制作的“百年巨匠”——36集大型人物传记片篆刻片名和图书印章。
“观今立异,参古定法。”对于篆刻艺术的发展,王兴家主张师法传统,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篆刻的创新都是在对传统印学文化以及相关文化的吸纳和探究的前提下形成的。尤其是吴昌硕、齐白石篆刻门派的开创,无不是在传统艺术的影响之下,融会贯通,由书变到印变,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自己的篆刻艺术语言而卓然成家的。”王兴家曾受邀为画家石齐刻过一方“石齐三象”的印章。他根据石齐绘画艺术的特点和对三象的理解,顺手刻出“三象,曰具象、曰印象、曰抽象。三象融,而万象生,是以融中西、融古今焉。”石齐看到印章后,非常高兴,他对王兴家说:“你对三象理解的太好了,以后我给学生们就这样讲。”
稳健沉实而又内涵雅正清丽,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这就是王兴家篆刻的魅力。于刀石之间流露出笔墨情趣,陶养心性、拓展心识,在王兴家看来,那种屏弃传统,脱离前人典范,单纯以奇巧怪异谋生活的所谓创新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最终失去生命力,失去观众。
画家档案
王兴家,1956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职工书画协会副会长、中直书画协会理事、荣宝斋美术馆馆长、荣宝斋画院教授、荣宝斋篆刻家。曾多次为诸多国家领导人和著名书画家制印。书法和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