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生态资源之一,长久以来为我国的文化、生态和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丰厚的竹文化。“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人文情怀伴随着不断扩大的竹业资源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可择伐作业,一次性造林可持续经营,利用领域广等特点的竹子,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竹产业是衢州市衢江区农业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推进衢州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产业。全区现有竹林面积46.3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5.7%,立竹总量6797万株,资源储量列全省第四位。2011年3月,衢江区部署开展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重点推广毛竹覆盖“春笋冬出”技术、毛竹覆盖“冬笋多发”技术、雷竹覆盖技术,每年建设竹笋覆盖示范基地100亩,新增竹笋覆盖产值100万元以上。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共培育示范户124户,覆盖竹林面积218亩。
“百亩百万”
行动促进竹农增收
目前,衢江区已形成以竹板材、水煮笋为主导产品,食品、竹板材系列、竹炭、竹编工艺、生活用品、造纸类等的10大类400多种竹产品。
竹笋分为冬笋和春笋,是竹子自然生长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人们趋之若鹜的绿色食品,更是竹农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衢江区按照“典型引路、技术推广、农户自愿、基地规划、分批建设、逐步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思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现场评估竹林立地状况,摸清适宜开展竹笋覆盖的基地范围。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详细制定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规划和具体的年度实施计划,并建立示范户档案。2011年,全区建成竹笋覆盖示范基地106亩,示范户60户,实现新增产出146万元。2012年,又建成竹笋覆盖基地112亩,示范户64户。
为更好地实施“百亩百万”示范行动,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印发相关竹笋覆盖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浙江省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到衢江区进行培训指导;另一方面,组织区、乡两级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到省内竹笋覆盖成功的示范基地现场参观学习,让广大示范户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掌握竹笋覆盖技术。
为把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做成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惠民举措,衢江区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全力向上级林业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同时,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健全现有竹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每年安排60万元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完善竹林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加大对示范户、示范基地的奖励力度,为竹笋覆盖技术在全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为了让产品真正变成商品,提高市场价格、降低生产成本,衢江区立足区情实际,积极引导竹农组建“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类生产经营模式的竹笋专业合作社,并与市内各商场、菜场、酒店开展对接,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同时,全面推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严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采收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有效提高竹农生产组织化程度,降低农资和劳力成本,提高产品销售收入,使基地建设逐步迈向标准化生产轨道。
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开展以来,先后在全旺、周家、灰坪建成一批示范基地,基地亩产连创全市新高。如全旺镇红岩村毛竹覆盖示范基地,2011年该基地亩收入达到10798元,成为全市第一个毛竹万元山,被群众形象地比喻为“毛竹盖一盖,收入一万块”。其中最贵的一根毛笋卖到200元,成为全省单价最高笋。基地示范户余正中被评为“全省十大优秀示范户”并在全省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今年该示范点4亩覆盖基地竹笋收入再创全市新高,最高单产达到2.7万元。
竹笋覆盖技术的推广,大大提升了毛竹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林农增收。周家乡丰上清村示范户舒林400平方米的竹林毛收入达到19961元,折算成每亩收入33268元,成为全市雷竹单产收入最高的竹林;示范户舒小红一根雷笋卖到24元,一天卖笋收入647元;示范户舒培芳400平方米的雷竹覆盖后一周就开始出笋,平均每天能挖到10多斤。最多一天挖了32斤,卖笋收入576元,仅仅26天就全部收回覆盖成本。灰坪乡示范户李宏伟通过毛竹覆盖实现冬笋多发,最多的2平方米竹林竟长出7根冬笋,仅冬笋一项亩产值就达到7244元,加上竹材和后期春笋,亩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据测算,自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开展以来,全区竹农累计实现增收327万余元。
努力进取 再上层楼
2012年11月,全省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推进现场会在衢江区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140多名林业技术推广首席专家和示范户参加,成为历年来参加会议人数最多的一次。会上,省林业厅高度肯定了衢江区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取得的成效。
衢江区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省内推广该项技术更成功的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如宁波市鄞州区示范户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雷竹两次覆盖技术,把出笋高峰期控制在价格最高的十多天,每斤竹笋最贵卖到55元,每亩收入达到6.2万元。湖州市吴兴区毛竹示范户把雷竹覆盖技术运用到毛竹林,使得毛竹春笋的出笋期提前到春节前后,一斤春笋卖到20多元,2.3亩毛竹林仅竹笋收入达7.2万元,每亩收入达到3万多元。相比之下,衢江区竹笋覆盖技术的应用空间还很大。
竹笋覆盖技术要求高、投入高、回报高,是竹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标志之一。从衢江区目前的成功经验看,毛竹、雷竹覆盖示范基地的亩产值都达到万元以上,平均产值约1.5万元,而覆盖成本约8000元左右。全区现有竹林面积46.36万亩,共有5.7万户,户均8.1亩。如果按每户覆盖半亩推算,仅此一项每户可增收2000元以上,15.6万竹区群众可实现人均增收731元。如再加上带动其余基地及竹加工的发展,人均竹业增收可达1500元。
目前,衢江区竹林覆盖的雷笋和春笋主要销往衢城的各大酒店,因为数量较少,又是定向供应,销售渠道单一,竹笋销售价格尚不理想。同样是雷笋,相同时间上市,宁波、湖州一带可卖到50元、60元一斤,但在衢州,只卖到约20元,价格相差悬殊。究其原因,主要是宁波、湖州一带竹林覆盖形成规模,竹农联合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上扬。如果全区能进一步扩大雷竹覆盖规模,增加产量,相信竹笋的销售价格也有望再提高。
总之,衢江区竹笋覆盖的潜力还很大,除去竹农本身的原因外,政府给竹笋覆盖示范户每亩基地不低于3000元的补贴与每亩8000元的覆盖成本相比,仍显得较低。如果政府在基地水源建设、林区道路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多扶持政策,那竹笋覆盖技术还会给衢江区的竹农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作者系衢州市衢江区林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