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红荷 芦苇 微山湖——山东滕州滨湖国家湿地公园
红荷 芦苇 微山湖——山东滕州滨湖国家湿地公园
作者:小琥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1 11:07:55 浏览:722
字体:
分享到:

滕州滨湖湿地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部、微山湖东岸,湖岸线55公里,拥有12万亩的野生红荷、绵延广布的芦苇荡、国内罕见的水上森林及丰富的物种资源,依山傍湖,风光秀丽,水资源极其丰富,生态资源独具特色,是中国北方生态最原始、保存最完好、功能最完备的湖泊湿地之一,具有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完整性、典型性的特点。

滕州滨湖湿地公园规划面积763公顷,东依蒙沂山脉,西濒烟波浩渺的微山湖,南连苏北富庶之地,北邻孔孟圣贤之乡。这里有55公里的湖岸线、丰富的物种资源、十万多亩的野生红荷、数十平方公里的芦苇荡及国内罕见的水上森林。区内山水辉映、碧水白帆、红荷绿苇、鸥骛翔集,一年四季,如诗如画。

景区内有红荷文化园、湿地游憩园、休闲度假园、湿地探险园、水上娱乐园等分区,其中包括盘龙岛上有御诊阁和铁道游击队刘洪大队长、芳林嫂等英雄居住的小渔村。湿地以浅水型湖泊、湖滨带、河流和人工林—渔湿地与人工岛屿为主的复合湿地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公园经过多年的恢复与保护,湿地景观特征显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丰富。公园以湖泊湿地景观为主体,涵盖了多样的地文、天象、鸟类、芦荡、荷花等自然景观;融合了渔家风情、运河文化、革命纪念地等多种人文景观,并且还整合了滕州市作为玄鸟生商、墨子与鲁班故里的资源优势,旅游资源类型极为丰富。  

截至目前,已配套建设了各项基础设施,规范完善了景点标识和宣教解说系统,在原有野生红荷、水泊林海、古运景观、渔家风情等自然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生态教育长廊、水生植物园和湿地博物馆等科普宣教场馆,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融为一体,逐步发展成为一处新兴的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筑成了山东省“一山二水三圣人”的旅游新格局。形成了陆上精品荷花游、水上微山湖岛屿游、生态环保科普游三大板块,集中展现了“微湖、湿地、红荷、林海”四大亮点。

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公园投资2.1亿元,建设了界河入湖口植被恢复工程,实施了退岸还湿、退渔还湖、退耕还林的“三退三还”工程,净化了入湖水质。组织附近14个村庄农民发展“鱼藕同池”、“上林下渔”、“上林下牧”等生态种养,开展苇编和湖产品深加工,引导群众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保护湿地的双赢。

除此之外,滕州滨湖湿地公园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了水生植物园,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生植物基因库之一。由南京林业大学设计建设了微山湖湿地博物馆,投资50万元建成环境教育长廊。建设了望塔2处、看护房7处、管护站2处、环境监测点10处,配套了水质监测船1艘、监测设施若干,有效做好了湿地面积变化、水文、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污染物、旅游休闲和管理活动、外来物种、湿地水禽及其栖息生境等方面的监测工作。

为了充分挖掘滕州滨湖湿地兴旺繁荣的运河文化、源远流长的荷文化、历史悠久的渔家民俗、极具特色的水乡美食和“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滕州滨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严格保护湿地资源为前提,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景观资源,以湿地体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文化旅游活动为主题,适当开展参与性旅游活动,提高了湿地的经济效益。

春赏微湖碧水、清风梳柳,夏游万顷红荷、苇浪翻波,秋看绿减红瘦、芦荡飞雪,冬观雪映微湖、万鸟翱翔,不仅是体验水乡风韵、感受湿地风情、尽览生态胜景的胜地,也是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