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亚至澳大利亚、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为了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东营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12月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11月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的黄河入海口处,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94万公顷,缓冲区1.12万公顷,实验区8.24万公顷。其区域分两部分:南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0.45万公顷;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改道后的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4.85万公顷。
区内共有野生动物1626种,其中鸟类36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遗鸥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灰鹤、大天鹅、鸳鸯等51种。区内共有种子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具有代表性的木本植物有刺槐、旱柳、柽柳,草本植物有芦苇、盐地碱蓬等。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集中分布面积0.4万公顷,天然芦苇3万公顷,天然草地1.2万公顷,植被覆盖率55.1%,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湿地自然植被区。黄河口地形地貌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始终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重点,科学管理,严格保护,重点在规划、法制、设施、管护、科研和宣传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国生态保护的典范。
疣鼻天鹅
一、坚持科学规划,确立保护区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注重规划计划的制定和落实。1992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保护区委托山东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完成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复后,组织实施了自然保护区一期、一期续建等工程建设。2000年保护区进行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1年11月国家林业局批复了该总体规划,经认真组织实施,取得较大成效,有效保护了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满足保护区发展要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2022年)》,2013年8月国家林业局批复了总体规划,为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科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依法管理,确保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自然保护区的经验做法,确立了依法管理的方针和行动准则,实现了依法管理,有效保护。一是根据有关法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以市长令颁布实施。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按照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的要求,正在加快推进《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立法步伐,现已列入省人大的立法计划。二是进一步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定位和保护管理需要,先后进行了两次功能区调整,山东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意见对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进行了公示,自然保护区界限范围进一步明确并有了法律保障。三是进一步明确土地海域权属。自然保护区建立较晚,区内土地归属县区管理,自然保护区没有土地使用权,对区内的各项开发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管理,严重制约了生态保护工作和保护区的建设发展。东营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从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搞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出发,进一步理顺了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2009年全面完成了自然保护区现行黄河入海口区域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中重要生态区域的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取得了6.05万公顷土地使用权证,占自然保护区现行黄河入海口区域陆地面积的73.12%。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积极向国家海洋局申请办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海域使用权,2012年国家海洋局已正式批复,自然保护区核心区4.5万公顷海域范围、界址和面积进一步明确,为依法管理区内海域提供有力保障。四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始终坚持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严格保护、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实行依法治区,依法管区。组建了执法检查和巡逻队伍,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土地、海域使用和进区人员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抓好区内防火等安全生产工作,维护了正常管理秩序,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白鹭
三、加强管理设施建设
奠定自然保护区发展基础
本着突出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体现黄河口风貌、促进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1.6亿元实施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湿地监测等建设工程,建设完善了保护管理站点、黄河口湿地博物馆、瞭望塔、简易巡逻码头、科研中心、鸟类救护中心、湿地监测站等设施,建设完善了防火隔离带、防火道,配备了消防车、风力灭火机等防火设备,大大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四、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不断改善区内生态环境
为更好地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我们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受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及风暴潮侵蚀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萎缩严重,湿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受损。为恢复扩大湿地资源,提高湿地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抓住国家自2002年起对黄河实行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启动实施了以淡水补给为主要内容的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通过修筑围坝、引灌黄河水、增加湿地淡水存量等措施,投资1.8亿元成功修复退化湿地2.3万公顷,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2010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下,实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黄河故道断流34年后重新实现全线恢复过水,刁口河流路湿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实施退耕还湿工程。保护区成立之初,区内存有围垦湿地、农业种植等现象,破坏了自然景观,影响了湿地综合功能的发挥。自2007年起,自然保护区以生态补偿的方式收回重要生态区内的农田,完成退耕还湿面积1.4万公顷,并采取生态修复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原貌。三是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按照“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区内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废旧生产、生活等设施和各类垃圾进行清除治理,恢复湿地原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四是实施东方白鹳栖息地保护工程。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东方白鹳重要的迁徙停歇地,随着保护区建立特别是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区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2005年东方白鹳首次繁殖成功,筑巢于高压线杆。对此,保护区特别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管理和监测,严禁一切人为活动和干扰,鉴于该区域高大乔木少、繁殖巢址缺乏等问题,保护区采取架设人工巢架、提供巢址等方式为东方白鹳提供良好条件。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东方白鹳繁殖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成功繁殖36巢,孵化雏鸟114只,累计成功繁殖187巢,孵化雏鸟485只,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荣誉称号。五是实施黑嘴鸥繁殖地保护工程。通过修建引水闸、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控制繁殖区水位,提高黑嘴鸥繁殖成功率,繁殖种群达到3000只,成为中国三大繁殖地之一。六是实施重要生态区域保护工程。采用架设围栏、安装无线远程视频监控等措施,对保护区核心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实施封闭式管理,并加大巡护监测力度,确保重要生态区域得到严格有效地保护;通过种植冬小麦的方式,在黄河两岸建设鸟类补食区400公顷,为越冬鸟类(主要是雁鸭及鹤类)提供食物;在湿地恢复区建设鸟类栖息岛和涵洞,实施分区水位控制,为鸟类栖息创造良好环境,稳定并增加了鸟类种类和数量。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67种,鸟类数量增加明显。
白琵鹭
五、加强科学研究,为保护区发展提供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资源本底调查。定期进行自然资源的调查、鸟类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评估等工作,做好自然资源的本底调查,摸清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和变化规律,编缉出版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黄河三角洲鸟类》等系列科技专著,为保护管理提供本底资料。二是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先后与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8家教学科研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野外监测和科研与教学基地,共同开展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与湿地国际、澳洲涉禽研究组开展北迁涉禽专项调查;与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合作,开展黑嘴鸥繁殖地调查及环志工作;与荷兰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黄河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该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家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认可,并运用到黄河水量调度工作中;参加了“中德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与世界鹤类基金会、日本丹顶鹤研究组等保持长期合作,共同开展鹤类调查、监测等工作;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开展了东方白鹳卫星跟踪合作研究,为5只东方白鹳配戴了卫星发射器,填补了国内空白。三是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课题“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山东省十大可持续发展课题之一的“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等科研课题1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5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六、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扩大
保护区影响力
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摄制了《黄河入海流》、《风光独秀黄河口》、《人与自然》、《湿润的文明—中国湿地纪行》、《美丽中国—湿地行》等专题片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7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由山东黄河三角洲、内蒙古达赉湖、黑龙江扎龙等十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共同发起成立了姊妹自然保护区并举行了成立大会,每年都定期召开年会,交流保护管理经验,共商联合保护大计。成功举办了中国黄河口首届国际观鸟节和第二届华东生态保护联盟年会,组织参加了“中国最美湿地”展示会,《经济导报》以专刊、《香港文汇报》以整版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宣传报道,充分展示了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的生态建设成就。以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为主要技术力量,吸收社会上鸟类爱好者、新闻工作者、摄影爱好者等成立了东营市观鸟协会。以黄河口湿地博物馆为窗口和基地,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活动,集中开展以“爱护湿地、共建文明家园”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宣传,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湿地、关注生态、热爱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营造了“人人关爱湿地、人人参与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社会科技馆,“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七、开展生态旅游,探索合理
利用资源的新路子
近年来,为更好地促进自然保护区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合理利用资源的新路子,提出并实施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在规划上,坚持保护优先、规划先行的原则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总体要求,按照《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该规划已于2009年1月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在实施过程中,保护区遵循“整体优化、生态优先、生境范围、容量控制”原则,坚持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先后实施了天然柳林木栈道、湿地公园、鸟类科普园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了旅游要素,增强了服务功能,达到普及科普文化知识,增强大家保护湿地、爱护鸟类、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之目的。近年来,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成为东营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拉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景区。2008年被评为东营市首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环保厅授予首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单位”,被人民日报社和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被国际绿色经济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生态旅游区”,被省旅游协会评为“2012山东最具人气休闲旅游区”,黄河口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自然保护区建立20多年来,在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鸟类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6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由27种增加到51种,数量由200万只增加到600万只。珍稀濒危鸟类保护成效显著,东方白鹳达到350只,占全球总数的11.7%;丹顶鹤380只,占全球总数的15.2%;黑嘴鸥3000只,占全球总数的25.8%,是中国三大繁殖地之一。自然保护区先后被批准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湿地国际亚太组织“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 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10年11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东营市“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荣誉称号;2011年5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被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七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2005年、2011年两次荣膺“中国最美湿地”称号,成为中国惟一两次同时被评为最美湿地的地区。2009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自然保护区时对保护区的建设给予了肯定,“你们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明显改善了黄河入海口的生态环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巩固成果,把这件造福当代、泽被子孙的好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这是自然保护区发展史上国家最高领导人最权威的评价。
今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坚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按照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和要求,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管理,努力把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典范。一是实施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干部队伍和管理能力、保护设施及数字保护区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以及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重点做好百万亩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区域保护、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湿地质量,增强湿地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三是规划建设黄河口国际湿地博物馆,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和世界丰富多彩的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倡导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四是建设黄河三角洲湿地研究院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定位站,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搭建湿地保护与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提升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摄/刘月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