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黄河在这里入海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1 10:54:28 浏览:455
字体:
分享到:

谈到黄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悠久的中华文明。在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玛多县有两个美丽的湖泊湿地扎陵湖与鄂陵湖,它们为下游的黄河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也成就了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行程5464公里的黄河,在青海发源地还是一盆清水,但穿过黄土高原后变得浑浊。浑浊的黄河夹杂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东营入海。在黄河入海口,不断沉积的泥沙形成了我国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

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8.6%,却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在东营,黄河入海,滩涂湿地,漫无边际的芦苇和柳丛、以及众多的水鸟构成了这里良好的生态。作为我国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也是丹顶鹤、东方白鹳、天鹅、黑嘴鸥等众多珍稀鸟类的迁徙停歇、越冬地和繁殖地。

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以黄河入海、新生湿地和珍稀鸟类为突出特点的景观资源,汇聚了黄河、湿地、石油、海洋等文化,成为中国最美湿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在相关单位组织的评选中,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暖湿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两次入选中国最美湿地。而这美丽的背后,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历经苍桑、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的结果。

东方白鹳

善待鸟类的湿地保护者

1996年的冬季,黄河三角洲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下的保护区显得冷寂苍凉,冰封的黄河中两个白点吸引了保护区巡护人员的视线,他们走近发现是两只僵死的大天鹅,一只天鹅的翅膀折断了,另一只紧紧依偎在它的身旁。在这个严寒饥饿的冬季,受伤不能飞翔,它会饥寒而死……它的情侣不舍离它而去,一次次为它觅食,用身体为它蔽寒。最后,这场大雪淹没了它们,它们依偎的身影成为了永恒的雕塑,它们美丽的爱情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寒冬……这个故事每个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人都耳能详熟,它告诉大家,作为保护区人一定要保护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这些可爱的生灵。

正是带着这种对大自然的敬意,对生命的尊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人成为这片土地的忠实保护者和守望者。

老李和小雪的故事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广为传颂,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7年12月的一天,老李像往常一样正在鸟舍工作,一个急促的电话打扰了他的平静,一只受伤体弱的大天鹅被保护区巡护人员发现,生命垂危……十万火急!老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奔向现场,从冰封的河道中把这只天鹅救出,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只天鹅翅膀严重受伤,由于长时间饥饿、冰冷,极度虚弱的天鹅已奄奄一息,有人劝老李放弃救护,可固执的老李抱着一丝希望把它抱回了救护繁育中心。在两个月的救护时间里,老李把它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把它搂在自己的怀里,硬是把它从死神边缘救回。而今,这只天鹅已完全恢复了体能,悠然地生活在救护繁育中心,同其它鸟类不同,这只天鹅放弃了重回自然、重回蓝天的机会,再也不离开老李,同他形影不离,大家给这只天鹅起了个名字“小雪”。“鸟儿是有灵性的,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故事”, 老李告诉了记者一个小故事:今年夏天,老李请了一个月的假回老家探亲,老李走后,“小雪”天天到他的房间敲门,工作人员把房门打开让它进来,当“小雪”发现老李不在便转身就走,不吃不喝,天天鸣叫。工作人员实在不忍心,就把这事告诉了老李,老李坐不住了,休假的第13天便乘飞机飞了回来,当见到“小雪”时,“小雪”已不能鸣叫,身体也极度虚弱……

“一定要善待鸟类,它们有灵性”,这是老李常说的一句话,这也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对待生命的态度。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善待生命的态度,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才会想尽办法使湿地恢复原有的功能,为鸟类搭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总工程师刘月良对记者说,在所有的事业中,自然保护是一项贴近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的事业,同时又是自然馈赠最为丰富、让人充满敬意的事业。自然保护区人为此感同身受。

湿地风光

保护湿地的活力与生机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大诗人李白形容黄河奔腾的诗句,但黄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曾数度断流,现在的入海流量也较小,不仅使黄河奔腾的景象不复存在,而且严重威胁着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安危。

刘月良说,受历史上黄河断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曾一度严重不足,上世纪70年代黄河下游开始出现断流,1997年黄河入海口断流时间长达226天,自然保护区河段长时间处于干涸状态。淡水资源匮乏,打破了新生湿地的生态平衡,导致海岸线不断蚀退,海水倒灌,土壤高度盐渍化,湿地面积退化萎缩,湿地质量不断下降,自然保护区陷入了湿地保护的困境。

水是湿地的血脉,黄河是形成和维持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健康的主导因素,是湿地赖以生存发育的根本。湿地不能没有水。

1999年,国家实施的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策略和2002年以来实施的黄河调水调沙实验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创造了历史机遇。借助调水调沙水量充足的有利时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开始对退化湿地实施恢复,到现在已完成35万亩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

湿地恢复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恢复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的结构和功能为目标,以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为措施,通过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降低土壤含盐量的方式,为湿地生态演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为湿地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恢复了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机制,促进了湿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向的发育演替,取得明显成效。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单凯告诉记者,实施湿地恢复后保护区淡水湿地面积不断增加。湿地恢复区仅芦苇湿地的面积就由原来的6万亩增加至现在的20万亩,湿地的明水面积达到60%;同时,植被退化的现象得到遏制,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黄河三角洲成为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湿地生态的改善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鸟类的种类、数量明显增加;湿地恢复后,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大大降低,为生态系统良性发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芦苇沼泽、香蒲沼泽、大面积水面为代表的湿地景观成为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主体景观,并进一步突显出湿地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有了理想的家园,鸟类才能“择所适”。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良好的湿地生态让众多鸟类来到黄河口,使这里真正成为了鸟类的乐园。

荻海

努力建设鸟类天堂

自古而来,我们的祖先便对鸟类的飞翔和迁徙充满惊奇。《吕氏春秋》便有了对候鸟迁徙的记录:“孟春三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候鸟迁徙的习性也是我们还未全知的秘密。

在候鸟短暂的一生中,它必须用极其艰苦的飞翔完成生存和繁衍的使命:在食物充足的繁殖地,它们生儿育女,繁殖后代;在阳光充沛的越冬地,它们躲避严寒,补充食物。它们不停地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来回奔波、不辞辛苦,这是生命的召唤,这是种群繁衍的光荣使命,这是自然永恒不变的生命法则。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崔国发曾说过“一个生态良好的环境中未必有鸟类栖息,但有鸟类栖息的湿地中必然生态环境良好”,鸟类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最好的见证和诠释。

黄河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东亚至澳大利西亚、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在世界8条鸟类迁徙通道中,黄河三角洲横跨2条。自然保护区是鸟类栖息、繁殖不可或缺的乐园。作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如果没有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庇护,它们无法完成生命的迁徙历程;作为鸟类繁殖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它们生儿育女,繁育后代的天堂。这里庇护了38种超过全球数量1%的水禽,远远超过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朱书玉对记者说,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东方白鹳重要的迁徙停歇地,随着保护区建立特别是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区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2005年东方白鹳首次繁殖成功,筑巢于高压线杆。对此,自然保护区特别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管理和监测,严禁人为活动和干扰,鉴于黄河三角洲湿地高大乔木少、繁殖巢址缺乏等问题,自然保护区采取架设人工巢架、提供巢址等方式为东方白鹳繁殖提供良好条件。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东方白鹳繁殖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成功繁殖36巢,孵化雏鸟114只,累计成功繁殖187巢,孵化雏鸟485只,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 “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荣誉称号。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黑嘴鸥的三大繁殖地之一。黑嘴鸥常常选择长有翅碱蓬或稀疏芦苇的滩间带或潮沟附近繁殖,在其繁殖期常因潮汐或夏季降雨将其巢区淹没,雏鸟或孵化期的卵因此而被破坏。针对这种情况,自然保护区采取修建引水闸、排水渠的工程措施,人工控制繁殖区水位,满足繁殖期黑嘴鸥对水位的生态需求,为黑嘴鸥繁殖创造理想的生态环境。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雁鸭和鹤类的重要越冬地,历史上曾有几十万的冬候鸟在此相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大面积冬麦田耕种为棉田,越冬鸟类因失去冬季觅食地而数量锐减,全球气候变化及冬季极端天气的影响更使在此越冬的鸟类雪上加霜。为彻底解脱这一困境,自然保护区在黄河两岸通过种植冬小麦的方式建设鸟类补食区,建设面积达6000亩,为越冬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如今的黄河口,群鸟齐飞、万鸟共鸣的现象成为寒冬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由的大天鹅

湿地——科研的宝藏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15.3万公顷。黄河三角洲除具有湿地的普遍功能外,还具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一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展、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它是中国最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中国最年轻的新生湿地,该湿地处在发生、发展、演替的最初阶段,是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研究生态系统发展、演化等方面的最佳场所和天然实验室,在生态系统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原始,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鸟类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38种鸟类超过全球或鸟类迁徙路线上总数量1%,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分别占全球的11.7%、15.2%和25.8%,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其地位和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三是维护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在抵御风暴潮侵蚀、防止土壤盐渍化、降解污染、固定碳汇、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据测算,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590亿元,每年固碳约为980万吨。

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根据鸟类的不同生态需求,开展鸟类栖息岛建设、鸟类食物补给、鸟类集中区封闭式管理等工作,鸟类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保护成效显著。据统计,保护区自1990年建立以来,鸟类由18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保护鸟类27种,分别增加至目前的367种、12种和51种。

单凯告诉记者,保护区长期开展监测工作,掌握资源环境变化规律。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环保机构广泛联系,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建设野外监测和科研与教学基地。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数字保护区,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同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由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批准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湿地国际亚太组织“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保护区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等国际国内网络组织。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10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荣誉称号;201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 和“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称号。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大片大片的芦苇湿地之间,黑嘴鸥、白琵鹭、东方白鹳、丹顶鹤等自由的飞舞游荡,不知名的菊科野花和野大豆等争奇斗艳。同行的保护区小王告诉记者,一年四季,不同时节,这里都会变幻不同的景观,形成流动的风景线:每年的2、3月份,成群的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如期而至,经过二三十天的饱食之后,约好在此越冬的同伴一同北迁;3月中下旬,成群的黑嘴鸥从不同的地点相约而来,长途跋涉使它们饥肠辘辘,它们先是寻好故地饱食一顿,而后为了争夺繁殖空间互不相让;4、5月份,几家东方白鹳不知从何处而来,隐藏在万亩芦苇荡中偷吃谁家的小鱼,而此时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数以百万计的涉禽正聚集在近海滩涂中,它们饥不择食的样子,甚至在你靠近时也不暇一顾,似乎它们就是这里的主人;酷暑夏日,须浮鸥翩翩而至,鹭类云集,野鸭游荡于芦苇丛中,苇莺鸣啭;金秋十月以后,无论是欲来此长期居住、庇护严冬的住客,还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都会重逢相聚,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黑鹳……

听着小王的介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娴静的大天鹅悠游在海天相接间,丹顶鹤优雅的随风而舞……这一幅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正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景观的真实写照。

采访是短暂的,但带给记者的震憾是巨大的。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索,黄河给了我们什么?最后我找到了答案:如果说奔腾的黄河在5000多公里的流淌中带给了我们5000年的华夏文明,那在波澜壮阔的入海口带给我们的就是生态文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充分说明了这一切。

风吹过黄河口,湿地无言,在默默的和天地对话,和人类交流。(耿国彪 摄/刘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