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强大的经济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功能,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固定二氧化碳、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景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元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载体。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如果我们翻开人类发展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发源于湿地。人类的启蒙时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逐水草而居”。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氤氲丰饶的“生命的摇篮”赋予大地勃勃生机。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据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国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848.55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0万公顷,高原湿地、红树林湿地也极为典型。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我国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也在不断下降。
可喜的是,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签署第32号国家林业局令——发布《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湿地保护的又一转折点,必将对我国湿地保护管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没有湿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就没有美丽中国。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但也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全球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
生态危机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科学家一再发出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爱湿地,就是珍爱生命的栖息地。

滨海的黄河口湿地 刘月良 摄
湿地 巨大的生态功能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我国湿地贮存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在涵养水源、调节水文、补充地下水及抗旱防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科学测定,每公顷湿地每天可净化400吨污水。湿地为全球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种质和基因资源库。湿地还储存了大量的碳,被誉为储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美的存在,湿地同时又带给人景观、物种和文化艺术之美,为人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
由于湿地是具有半水、半陆过渡性质的自然生态系统,特殊的剖面结构使其具有极强的持水性。在大量沼泽湿地中,沼生和湿生植物根系交织形成了具有特殊蓄水性的草根层,有的草根层与下伏的泥炭层组合成海绵状结构的多孔介质体,具有较强的蓄水能力和透水性。全球约有96%的可利用淡水储存在湿地中,它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蓄水库”。人类使用的可更新淡水主要来自内陆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和浅层地下水。
湿地能够涵养水源,水流可以从湿地移至地下土层,来补充地下水;当地下水充足时,湿地水流向上移动变为地表水,以此来排出地下水,调节河川径流。我国三江源湿地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36.3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和产水区,三大江河年产水量600多亿立方米。因此,三江源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它对整个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水资源平衡、水源涵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湿地的巨大蓄水能力使其具有重要的均化洪水的功能。湿地植被可减缓洪水流速,避免所有洪水在短期内下泄。根据1956年~2000年挠力河宝清站和菜咀子站的洪峰流量实测值资料,在45年中,有26年是下游菜咀子站的洪峰流量小于上游宝清站。在典型的平水年和枯水年,下游菜咀子站洪峰流量被削减比例最大可达到76.2%,表明沼泽湿地削减洪水和均化洪水过程的作用十分显著。
湿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与区域地下水联系密切。湿地的地表水可以作为地下水的补给源,当水从湿地流入地下蓄水系统时,蓄水层的水就得到了补充。从湿地流到蓄水层的水可作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可为周围地区供水、维持水位,或最终流入深层地下水系统,成为长期的水源,还可抬高地下水位。
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储碳库,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在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为植物的生物链,死亡后在氧气的作用下植物快速腐烂,但是在湿地当中一部分死亡的植物残体很快就进入到永久性的水分饱和、缺氧环境当中,腐烂速度非常低,并在自然的条件下永久地被封存起来,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泥炭。湿地中的泥炭暂不参与大气的二氧化碳循环,泥炭的堆积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转化速度,减缓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湿地发挥了碳汇的功能,实际上就把碳集中贮存起来,起到了固碳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将湿地中的水排干,由于水分的流失,地温将升高,湿地分解碳的速度将加快,贮存在湿地中的碳,将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释放出来。科学家做过计算,假使将全球沼泽湿地的水全部排干,贮存在湿地中的碳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逃逸,逃逸的数量相当于目前森林砍伐和矿物燃料燃烧排放总量的35%~40%。这意味着温室气体将比目前增加40%左右,由此将大大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中国湿地生境类型众多,为湿生、水生生物物种创造了丰富的栖息生境。中国湿地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现有资料初步统计,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76种,隶属于815属225科,其中苔藓植物64科139属267种,蕨类植物27科42属70种,裸子植物4科9属20种,被子植物130科625属1919种;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野生动物共有25目68科724种(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鸟类12目32科271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兽类7目12科31种。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是一种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替代技术。由于湿地特有的自然属性而能减缓水流,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因为湿地通过土壤、水、植被及微生物各个组分可以净化环境污染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也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
湿地具有调节径流、削减洪峰、调蓄水量、补充地下水、水质净化、调节气候等多重功能。湿地保护对改善我国生态现状、维护国家水资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保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呼伦贝尔湿地 杨庆明 摄
湿地的退化危机
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扩张、湿地改造、人口增长及狩猎压力,使得湿地被大面积开发,干扰甚至破坏了湿地的基本功能,造成了湿地退化的生态危机。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般来说,导致湿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两大类。自然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湿地系统发生的改变,人为因素则比较复杂,包括国家政策、人类的认知程度、资源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等多方面因素。
凝望过往的足迹,人类挺进湿地深处的脚步已经走得太远太远。“爱护湿地就是爱护人类的未来”——这是人类用巨大的教训和损失换来的深刻认识。
在1972年2月36个国家于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下《湿地公约》之前,关于“什么是湿地”,关于“湿地的价值”,鲜有清晰的概念。“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公约》里详细描述的湿地,曾经被当成光怪陆离的“荒地”、“荒滩”、“荒原”。于是,当开垦和征服成为惟一的选择,湿地便进入了噩梦时代。
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世纪以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地区的某些类型湿地超过50%已发生转变。就湿地面积变化来看,美国的湿地丧失了54%,法国67%,德国57%。其间,由于过度开发、毁灭性捕捞、污染与淤积,全球约有20%的珊瑚礁已丧失。由于过度排水、建坝和工业发展,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沼泽(位于伊拉克南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面积从10世纪50年代的15000~20000公顷减少到今天不足400公顷。而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全球约有35%红树林已经消失。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湿地退化和丧失速度惊人。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119万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湖泊消失1000多个。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消失了477个。据2003年“通江湖泊”调查,长江中下游原有的100多个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鄱阳湖2个。据相关部门统计,20世纪后半期,我国有50%的滨海湿地、13%的湖泊湿地被围垦;56%的天然红树林丧失;长江中下游的围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34%。洞庭湖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的4350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2625平方公里。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中国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湿地各类保护政策的陆续出台,也有效地遏制了湿地退化现象的发生。2000年,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将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计划总投资90亿元,实施项目400多个。2006年工程启动以来,中央累计投资14亿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200多个,使许多天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5月1日开始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了湿地的定义及适用范围:“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该定义体现了湿地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这一基本水文特征;按照自然湿地的成因、水文条件,将自然湿地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等湿地类型,体现了《湿地公约》同时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宗旨;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纳入保护管理的对象,体现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这一基本目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吕宪国认为,《规定》明确了湿地公园是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途径,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至2011年,我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主要江河源头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湿地、主要沼泽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项目区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湿地保护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湿地保护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湿地是鸟类的天堂 龚颖 摄
湿地保护任重道远
10多年前,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活动为环境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振聋发聩的呼吁,让全世界警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不断退化。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黑龙江三江平原已有约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恶化现象。
为解决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和问题,十六大以来,国家把湿地保护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湿地保护长期战略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林业局认真履行全国湿地保护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湿地公约》履约职责,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自然湿地保护为重点,以国家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立法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科学技术研究为支撑,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以履约和国际合作为动力的湿地保护路子。
国家出台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将湿地总面积、湿地保护面积纳入了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在制定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的同时,将湿地保护建设纳入了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土地利用等多个重大行业规划。
2003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小区等多种方式,对自然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使湿地保护面积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该阶段湿地公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成为湿地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新建的213处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保护面积达103万公顷。通过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保护工程等措施,使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价值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在国家湿地保护工程的示范引领下,通过实施全国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等重要规划,直接保护和维护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既实现了生态目标,也直接保障了湿地所在地区的民生。
在《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了湿地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这是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成功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指导将来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根本性方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这一方针,强调了未被开发或破坏的原生地要立即得到保护,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退化湿地恢复要在理论指导下,恢复丧失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服务功能,维持湿地生态过程,最大限度恢复原生湿地生态特征。
我国经过“十五”期间的探索,“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退化湿地恢复试点示范工作,2006年以来,全国每年恢复湿地近30万亩。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6至2008年实施了湿地保护恢复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湖面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2170公顷,增加了3倍多,保护区黑颈鹤由2004年的13只增加到2009年的86只,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2009年的319只。三江源玛多湿地面积在近年有了显著的增加。
虽然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以41处国际重要湿地、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处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自然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7%,并且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问题相当突出,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湿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仅过去10年间我国湿地面积就缩减了2.9%。湿地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

千岛湖湿地 刘庆高 摄
认真履约 建设美丽家园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一天,是提醒,也是检验,人类湿地保护的征程走了多远。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的21年来,也是湿地保护强度最大的21年。从“仙鹤之乡”扎龙的生态补水,到鄱阳湖畔的退田还湖;从拯救闽粤红树林湿地,到洞庭湖畔的湿地水文监测站,占世界湿地面积十分之一的中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履行承诺,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焕发迷人光彩。
我国积极实施《湿地公约》相关决议,连续两届当选为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在公约形成相关决议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洲发挥了领导作用。2007年成立了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强化了湿地履约跨部门协调机制。
我国10年间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20处,总数量达到2011年底的41处。2009年开展了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的评估,公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结果显示,参与评估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总体状况较好,其中:33处为“优”、3处为“中”。黑龙江扎龙湿地于2009年建立了长效的生态补水机制,对湿地生态的稳定和维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数量已由10年前的500余只增加到700多只,占全世界丹顶鹤种群数量的四分之一。云南拉什海湿地鸟类种类、水鸟种类和濒危物种种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鸟类物种数量从2005年的199种增加到2008年底的225种。
中国湿地保护已经成为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热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2012年7月第十一届缔约方大会召开期间,《湿地公约》秘书长在会见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局主管湿地工作的领导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了湿地公园是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途径。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目的,在保护的前提下,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公园,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湿地保护性开发与综合利用的极好形式。
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国亭认为,《规定》首次全面阐述了我国湿地保护体系构架,对国际、国家重要湿地的履约合作和有效保护,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的管理模式和机构建设进行了翔实的论述,进一步健全并完善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湿地公园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五位一体”建设的有效手段,让公民充分享受到生态文明所带来的显著成果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的推广。
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海拔479米以下淹没区及滩涂组成的人工湿地,保护区总面积为687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达3939公顷,是北京惟一的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经过50多年发展形成了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北京地区甚至华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湿地公园自成立以来狠抓湿地环保教育工作,先后建成了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北京市青少年环境教育中心、共青团中央青年绿色家园等。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15.3万公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以来,借助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通过筑堤修坝、蓄积淡水、引淡压碱等措施,完成35万亩退化湿的生态恢复,完善了湿地的结构,恢复了湿地的功能,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另外,他们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内的农田全部收回,实施退耕还湿面积达2万亩。现在已建成中国最重要的黑嘴鸥和东方白鹳繁殖地。
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就是要注重合理利用湿地的资源,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也成为提高公众生态意义的教育基地,最终达到人与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行百步半九十。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未来扔任重道远。只有当丹顶鹤在东北平原上一年一年幸福地筑巢,当斑头雁在青藏高原上洒脱地扬起翅膀,当黑颈鹤在若尔盖优雅地散步……这些场景成为每年的常态,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这首长诗才算真正完成,而美丽中国才可以真正成为我们诗意栖居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