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汪永晨 那一片江河的情与愁
汪永晨 那一片江河的情与愁
作者:郑婷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1 10:18:14 浏览:533
字体:
分享到:

本期焦点人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

人生格言:我想做一辈子的人,干两辈子的环保。

第一次见到汪永晨是在2012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作为NGO的代表,汪永晨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激昂地说道:“保护怒江,保卫江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汪永晨一直就在身体力行,一直就在把身家性命彻底地投入保护中国环境的滚滚激流。所有认识她的人,首先是惊讶于她从业精神的执著。像每个环保主义者一样,谈起环保,汪永晨就情感充沛、全身都散发出浓浓的正义感和正能量。其实,汪永晨做人很简单,信念很纯正,为人也很清澈,但总有一种强大的东西在她身上闪烁,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说真的,到了那种地步,别人都不好意思和她辩驳,好像一反驳就是那么的不堪和没道德。

“情感环保派”的女性代表

汪永晨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后便进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来成为了《午间半小时》的一名社会类新闻记者,她的报道主要是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内容。1988年,汪永晨从同事那里听说的一段经历,让她深受触动,事业也发生了改变。汪永晨回忆道:“我同事说,她的家乡徐州有一帮穷孩子,他们过年才能吃一顿饺子。他们把饺子给学校的小鸽子楼,就是他们救助的一些被打伤的小鸟。后来我把这帮穷孩子带到北京,我觉得这些穷孩子爱自然、爱环境的思想也来影响城市里的孩子。通常我们说,希望工程,都是城市里的孩子来帮农村的孩子,可是农村孩子和大自然的感情来影响城市里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做记者可以是一种宣传,一种推进,但如果再有一些行动的话,可能能让更多的人和你站在一起。”

和孩子们在一起看

从那以后,汪永晨将报道重心完全转移到环境类社会新闻方面。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并主持了一系列的环境类节目,在节目中她利用手中的录音机记录下大自然的声音再通过广播告诉听众。直到1993年,青海格尔木之行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和工作轨迹,让她下定决心投入到志愿环保的队伍当中。汪永晨说:“我看到了大自然蓝天白云的美,野生动物在那个地方就像是在动物的乐园一样,藏羚羊、野牦牛都是成群的。可是就是在看到这些的同时,也看到被猎杀的野牦牛。皮被扒掉了,血一滴一滴的流在河滩上,头被砍下来,两个牛角朝天,当时我就觉得好像就是一个‘天问’。就是这些死去的野牦牛在问,人类为什么要杀我?”汪永晨流泪了,那一刻,她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责任替无助的大自然传话,“它们很疼,它们被我们人类伤害了。我要把大自然的信息告诉更多的公众,告诉决策者。”

从青海回来以后,汪永晨将精力全部放在了环保类新闻和节目的制作中,成为国内著名的环保记者。1996年汪永晨加入了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经过一段时间后,考虑良久的汪永晨决定正式发起“绿家园志愿者”环保组织。记者出身的汪永晨清楚地认识到,想要推广环保理念,以最快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到这个事情的严峻和紧迫,就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于是从2000年开始,她组织了每月一次的绿色记者沙龙。

2003年6月的一天,正在木格措采访的汪永晨听说都江堰核心区域上游准备再建一座杨柳湖水库大坝。都江堰是两千二百多年前李斌父子率众修建的,他们巧妙利用天然地势,对水流因势利导,更使雨季、旱季水的流量不同,精确设计了海水灌溉功能。上游如果修建大坝,无论蓄水还是防水,水的流量都会有大的改变,使整个工程无法继续发挥水利作用,活文物将变成死文物。得知消息的汪永晨,马上赶往了都江堰。回到北京后,汪永晨在记者沙龙上公布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很快,从7月初到8月底,180家媒体的集中报道让有关部门作出反应。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示了舆论的力量。2003年8月29日,四川省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上,杨柳湖电站建设项目被一致否决。

有人觉得汪永晨作为一个女性环保者,这么做太感性也太较真了,但她相信,中国公民社会对公共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与力量是不可小觑的。“过去以往大部分的环保组织说是老三样,种树、观鸟、捡垃圾。很多时候我们承担的是一种教育或者说是一种宣传,而从都江堰,从木格措开始,我们开始更进一步的职责,叫影响决策。”

为怒江逆流而上

如果说保卫都江堰还算顺利,那么,汪永晨的另外一次“反坝”行动——“怒江保卫战”却要艰巨得多。怒江于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于是,汪永晨和其他环保人士展开了反对建坝的“怒江保卫战”。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山谷幽深,危崖耸立,平均高差3000多米,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因它落差大,水急滩高,有“一滩接一滩,一滩高十丈”的说法,景象十分壮观。如果一旦修上水坝,不仅壮观的景象不复存在,怒江的生态系统,周围的人文环境和民俗文化都有可能随之消失。

为了了解怒江,2004年2月,汪永晨和其他媒体的记者、环保志愿者一道开始了为期九天的第一次怒江之行,收集了大量图片、文字和声音资料。他们自己酬资,在北京举办了“情系怒江摄影展”。“即使怒江上最终还是建了十三级水电站,我们还是要告诉公众,告诉子孙,曾经的怒江是一个什么样子!”汪永晨说,这条江不仅仅属于中国,还属于全人类。汪永晨还利用媒体的独特资源,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联名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能停止这一决策。汪永晨回忆说,“在国家环保局开座谈会的时候,我找了记者,找了民间环保组织,通过我们老的方式,就是通过媒体的方式去告知社会,像《东方早报》写了六个版,《望东方》也写了封面文章。”同年10月份,汪永晨参加了国家环保局召开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在会上,汪永晨联合了著名主持人、知名演员和民间环保人士在内的62人做了一个保卫怒江的签名。为了扩大影响,她将签名发布到了网上,希望能暂缓怒江的开发进程。媒体的积极加入和来自民间的呼吁,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当时随着队伍在怒江山谷疲惫行走的汪永晨,从手机里得知大坝缓建的消息,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汪永晨在2012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的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且能源发展失衡的情况下,水资源充沛的中国西部,水电建设正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大幅项目地图上显示,到2005年夏天为止,西部几乎所有的江河都被大坝拦腰截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汪永晨的报道使得中国的媒体与民间环保NGO开始对江河建坝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逐步推动反对江河建坝的议题进入主流媒体之中。

汪永晨认为,发电的方式可以选择,但怒江一旦被破坏,将没有任何回转的余地。后来,汪永晨在《深情的依恋——怒江》一文中记录了她怒江之行的所见所思。“开发水电,扶贫,就要移民,把有着那么丰富民族文化传统的人家搬走了,没有了根的民族,能富裕吗?一个民族特色的形成,一种文化内涵的孕育,一个习俗的养成,又要多少代人的沿袭。而毁掉,却可能是一瞬之间。”

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也意味着保护怒江的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民间组织的声音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这在中国尚属首次。这次事件,也被各大媒体看成是民间环保组织一个标志性的、甚至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江河十年行书写华美篇章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泊是与我们人类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元素,一旦我们身边的河水、湖水被污染了,我们的生存发展将受到极大威胁。

2006年11月,汪永晨发起了“江河十年行”活动,志愿者们要连续十年通过媒体不间断地关注中国西部的江河。汪永晨和考察组希望记录这些河流十年的水质变化,并且选取江边的十户人家、十个特殊景观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向公众发布。“从2006年~2016年的十年中,把这些江河的生态景观、生活在这些江边的百姓命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同记录下来。”  

活动计划用十年时间,持续跟踪关注岷江、雅砻江、金沙江、怒江、大渡河、澜沧江等中国西部主要江河,忠实记录它们的变迁,系统考察江河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水电开发背景下这些河流沿岸百姓生产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贵州荔波录水声

汪永晨发起“江河十年行”的初衷是对中国江河的担忧,是要以记者的视角把江河的变迁及人与江河命运的关系记录下来。这一记录当然不仅仅是记录,还要把记录下的问题告诉公众,影响决策,保护利益相关群体不受到伤害。

汪永晨在采访中说道,我们“江河十年行”主要都是记者,也包括一些专家和NGO环保的人士,在这十年里我们去记录,试图把我们的一些环保理念,通过我们的行走、我们媒体的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我现在非常担忧一件事:有一本书大家都说是环保的一个启示录,叫《寂静的春天》,是美国人蕾切尔·卡逊写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她就开始担心春天没有绿色了。而就在我们这次“江河十年行”的过程中,曾经在一个“康定跑马溜溜山”的地方,一位当地60多岁的老乡说,他小的时候那儿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我们当时一行12个记者,有来自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的,也有来自甘肃、陕西的。12个记者都说小的时候家门口河水清澈,看着蝌蚪变青蛙,可是现在再回家,水脏了、干了。其实我说到这儿的时候也想问一句,大家想一想,你们身边的、家乡的那条河流现在还清澈吗、现在还在自由流淌吗?

“2008年后的‘江河十年行’所行走的江河因地震与前两年有了那么大的不同。诱因是什么,未来呢,还会有什么发生,我们走,我们记,我们也要发出我们的声音。”汪永晨在《没有河流的故乡》中这样写道。她甚至还说:如果夸张一点,我们是希望为中国西部江河写一部史记。

在都江堰采访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不可能说你们应该建什么、不应该建什么,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其实是一种见证。我们的这种记录见证过去、见证今天,我们也要让未来的人看到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东西是不是符合今天说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自始至终,汪永晨都觉得自己的身份是一名记者。但自从关注自然以后,环保志愿者的身份便和记者职业交融以至天平甚至有些倾斜了。她不是不明白,十年来做的事,对一个职业记者来说是越位的。“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不管生理年龄是否已到了退休,只要有归位的可能,我都会豪不犹豫地恢复自己真正的记者身份。但现在不能!”

汪永晨是一个收不拢脚步的越位者。她几乎每一分钟只是都在忙碌。她每天要到两三点钟才睡,多的时候一天睡三四个小时,少的时候可能只有两个小时。虽然每个环保主义战士看起来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澎湃,但是汪永晨未必比别人精力旺盛,经常能看到她满怀倦容,经常能看到她浑身疲惫。因为中国的环境形势很危急,而她对问题的关切又是太专注,焦虑战胜了疲惫,愤怒战胜了失望。环保需要身体力行,更需要情感投入。汪永晨说自己太爱自然了,爱到愿意拿生命所有的时间为她奔走。

和德国总统

从汪永晨身上能清楚地感受到一名女性环保人特有的品质:有问题一定要明朗地表态,有想法一定要快速地说出,有现象一定要去深入调查。她总说:“我想做一辈子的人,干两辈子的环保。”

1996年,当汪永晨发起“绿家园”环保组织的时候,她只是简单的想到“绿家园”的使命是还原自然的生命力,她无法想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绿家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媒体的舆论力量影响政府决策的中国NGO组织。从1992年通过贫困儿童关注大自然到今天,20年过去了,时间和岁月夺走了人类年轻的容颜,但汪永晨知道,人类的家园可以永远年轻,她将为此不惜一切地努力着。

江河十年行2006在金沙江之子萧亮中家采访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汪永晨,女,1954年7月生于北京,祖籍安徽。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所制作的广播特写与节目多次获得亚洲太平洋广播节目大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个人1999年获中国环境“地球奖”,并将所获奖金2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绿家园教育基金”;2000年、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分别授予她“环境使者”和“环境保护突出贡献者”称号;2004年获世界环境人物奖,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环保贡献人物”称号,2013年获2012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