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塔影重重
作者:钱国宏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0 20:47:50 浏览:406
字体:
分享到:

  对于“塔”,字典是如此定义的:“是一种在亚洲及佛教中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起源于佛教(浮屠)。”不过我认为,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在我的家乡辽宁省境内,就有着数不清的古塔耸立在大平原之上,它们犹如一位位饱学的老者,满面风霜地穿越历史的雾霭,向后人娓娓讲述着一段故事、一地文化、一种传承和一脉文明。

  辽宁,历史文化厚重,早在50多万年前,这块土地上便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了。有人类便有情感和图腾,而塔,也就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了。古塔按材质分,有土塔、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等多种。在我的家乡,因历史原因,耸立于今的古塔以砖塔为常见。家乡的古塔按建塔时间主要分为两大类:辽塔和金塔。10世纪至13世纪前期,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先后统治中国北方。由于两朝的统治者笃信佛教,辽宁又处其腹地,于是,修塔建庙便成为两朝的浩大社会工程。

  两年多来,我背上简易行囊,利用节假日穿行于家乡的辽塔与金塔之间,探究历史,掘其精髓,试图找到古塔背后的各种文化符号。家乡的辽塔和金塔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平面八角,基座繁复,实心密檐,砖石仿木结构,门窗拱券设计,表面篆刻经典或雕凿佛教造像,结构合理,造型优美。

  屹立在塔湾的无垢净光舍利塔,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是沈阳最古老的塔,也是省内辽塔中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座。“一湾塔影水流春,寒食烟生树树新。好似雨余青到眼,十三山色欲留人。”这是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张百龄对舍利塔的生动描述,“塔湾夕照”即是过去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此塔为十三层密檐八角形的空心砖塔,高34.75米, 分为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五个部分。塔身上部为八角圆柱形倚柱,每面正中各辟一券拱形佛龛,拱楣上雕有卷草、海棠花纹图案。龛内凸起的莲座上,塑有袈裟坐佛一尊。龛侧立有两名胁侍。龛上,雕有三重座幔式伞盖,左右雕有斜下的飞天,造型生动美观。另有铜镜为饰。塔刹八角形露盘上雕仰莲一层,承托圆覆钵,塔顶为一尖顶葫芦形铜宝珠。纵观全塔,挺拔壮观,堪称辽代劳动人民的杰作。

  朝阳市自古以来,就以三座塔著称:东塔、北塔、南塔。东塔位于东街关帝庙院内,清乾隆年间坍塌。北塔和南塔虽经历了十几个朝代的兴衰却依旧巍然耸立,雄浑、古朴,君王墨客到此无不感慨。清乾隆皇帝途径朝阳时,看到南北二塔,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兴中之府朝阳县,三塔一颓其二存,残碣犹传张氏记,千秋兴废不堪论。”南北塔相距700余米,遥相对持。它们不仅象征着朝阳的古老文明,也把朝阳装点得雄伟壮观。北塔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现高38.7米,由基座、须弥座、塔身、密檐、塔刹等部分构成,总形体呈塔身硕大塔檐偏小。塔身四面中央均有浮雕坐佛一尊,两旁是菩萨,屈膝相向,手捧花朵。再两旁是浮雕小塔,有阴刻楷书塔铭。佛和菩萨上方有宝盖、飞天等浮雕。浮雕两两相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工极其精细。南塔是一座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砖塔,高约45米。塔身底部有两层束腰,每层束腰内设壶门五个,束腰上为仰莲须弥座,承托塔身。塔身南面正中设券门,门顶砖雕华盖。华盖两侧各嵌石质塔铭一块,上刻八大灵塔名称。塔身四角各有一砖雕圆柱,圆柱之上为砖雕斗拱,斗拱间有小龛十个,内置石雕佛像一尊,雕艺精工细致,形象生动。

  我曾去过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村东的石龙山,山上有一座罕见的金代密檐式实心石塔。石塔为六角形,兀立在一块扁平状的巨石之上。石下不平,有数块大石将其倚垫平稳。塔的最底部是由三块打磨平整的石块拼成的塔基,上安须弥式塔座。六面各有一个壶门,每个壶门内都雕着一尊神兽。塔座之上,有莲花座承托着塔身。塔身高90厘米,每面凿一券龛,里面雕佛像一尊,形状各不相同。塔身上面是五层塔檐,每层檐下都雕出方椽和飞椽;檐上石刻瓦垄分明。六条垂脊之端均刻有神兽。五层塔檐逐层内收,第五层以上是塔顶。石塔高4.69米,由十块石料雕刻垒接,工艺虽粗犷不精,但结构合理,安放稳固,人推石塔,微有摇动,但屹立不倒,堪称是金塔中的典范。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耸立在家乡大地上的古塔,是古代工匠们用砖石写成的一部部地方史书,记载着这里的千载废兴。同时,由于它们承载着最真实、最珍贵、最翔实的历史文化,而为后世所倚重,成为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装点着广袤的辽河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