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森林 绿色发展的基础
森林 绿色发展的基础
作者:王道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0 20:31:17 浏览:482
字体:
分享到:

  森林是林业物质生产的基础,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绿色发展的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重点是形成有利于生态安全、绿色增长的产业结构。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是碳汇产业、循环产业。由此可见,森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功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发展林业富民产业,大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绿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方兴未艾的森林产品

  森林是惟一可提供木材的重要资源。木材具有强重比高、吸音、绝缘、美观、易于加工、优质纤维含量高等优良特性,是国民经济生产建设的主要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造纸、家具制造、采矿支护、包装、交通、胶合板生产、农村能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人民生活消费中。木材正成为一种越来越宝贵的战略物资,是支持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除了能够提供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木材外,其他木质林产品如锯材、人造板等还能够在建筑、家具、交通、采矿及电力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后,特别在下半个世纪,木材以其多层次加工产品的形式开拓出越来越多的新用途,其中以利用木材纤维素为主的木材制浆造纸业,成为提供高质量纸张和纸产品的主要来源,从而构成了支持现代文明的主要支柱之一。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林业产业发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实施,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05年,全国林业产值只有8400多亿元。2010年,全国林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2012年,全国林业产值已经突破4万亿元。除木竹加工、花卉苗木、木本油料产业快速发展外,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森林除提供林产品外,还能生产丰富的非木质林产品,包括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调香料、药材、工业原料、纤维、花卉、竹藤、林产化工产品、森林食品等。森林的非木质林产品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用品的重要来源,非木质林产品生产是山区和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具有各种经济价值的经济林木多达1000余种。截至2010年底,我国包括木本粮油在内的经济林种植面积达3200多万公顷,总产量达1.26亿吨,产值5158亿元,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58.0%,占林业总产值的22.6%。由此可见,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世界花卉中心之一,约有显花植物25000~300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这些地区中,云南尤为突出,有特有属108个,杜鹃花属360余种,兰科植物206种,报春花属153种,龙胆属103种,野生花卉200多种,仅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就有观赏植物约5000种。我国是竹藤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据国际竹藤组织数据,2007年,中国竹产业年产值达170亿元,竹制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良好,年创汇近5亿美元。中国有棕榈藤类植物40种,天然藤林面积30万公顷,年产原藤5000吨,竹藤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非木质森林资源生产化学品,是目前我国林产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品,主要有松香、松节油、植物单宁、紫胶、天然精油和药用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各种深加工产品等,每年的产值和出口创汇价值都很可观。例如我国是世界上天然精油生产和出口大国,年产量15000~20000吨,约为世界产量的1/3。许多新的药品,如止痛药、抗生素、强心剂、抗白血病药、激素、抗凝血素、避孕药等都是从森林植物中加工提取。如银杏黄酮甙类药物对心血管病有重要保养和治疗价值,紫杉醇对医治癌症有明显疗效等。

  森林资源的培育与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农村林业的发展对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促进作用。种苗培育、造林、抚育、采伐、林产品加工业、城市和小城镇绿化等都为农民就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面对农业粮食生产相对过剩,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广大农民把发展速生丰产用材、竹藤、林果、森林食品、食用菌、中药材、花卉和森林旅游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了发展步伐。国家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一方面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调整了产业结构,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一部分人群转产转岗,政策性补助和工程性工资增加了职工和农民的收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大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改变了传统的广种薄收的小农经济方式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三北及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始终把生态治理同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十分重视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使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1 956.3元增长到2010年的4084.8元,年均增长6.9%。石漠化治理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2010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3916.13元增加到4394.88元,增幅12.48%。

  飞速发展的森林旅游

  森林景观是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功能的野生、原生以及人工森林及其相应的景观组合。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全球范围的森林景观类型多样,但分布不均匀,森林景观功能也各异。

  森林景观在开展探险、探奇、探幽、科学考察、疗养、健身、生态旅游和野生动植物标本的采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例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景观(“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温带生物自由基因库、红松之乡)、广东肇庆鼎湖山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广西省合浦县东南部山口红树林景观、四川长宁和江安之间的“蜀南竹海”和浙江“安吉竹海”等不同的森林景观,为人们以此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了条件,能够极大发挥多重功能。

  以多样化的森林景观为载体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了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作压力增大,人们往往喜欢回归自然,走到森林或绿色空间尽情享受。森林景观游憩是人们利用休闲时间,自由选择的、在森林环境中进行的、以恢复体力和获得愉悦感受为主要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合。研究还表明,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以上时,即能解除人心理和眼睛的疲劳,使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有所改善。除了观光游览以外,森林区域还为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跑步、登高、攀岩、品茶、对弈、垂钓、野炊、探险等提供了场所。森林中的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也是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重要元素。另外,森林还蕴藏着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诱人的魅力,为科学家们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和小学的自然教育提供了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们接受自然与人文科普教育的理想课堂。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和山水构成了一幅幅丹青水墨画卷滋养人们的心灵。而星罗棋布的森林公园更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向人们集中展示出森林之美。

  30年来,全国森林公园的旅游富民功能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兴林富民的重要途径。建立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给林区、山区带来了城市文明,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拉近了城乡距离,促进了城乡交流与融合,“一处景观带来一片繁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少地区依托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森林公园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的林农依托森林公园,投身到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运输、导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中,变“砍树”为“看树”,变“卖山头”为“卖生态”,变“卖木材”为“卖景观”,增加了收入、拓宽了致富门路,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历经30年建设,中国已建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森林公园体系,森林公园分布遍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止2011年底,全国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森林公园274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46处,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超过17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8%,形成了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骨干,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配套发展的基本格局。2011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4.68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8%,全国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达376.41亿元,所创造的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人们在森林公园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树木、花草和万物的神奇,这大自然的美使人心情放松愉悦,让生活充满了美好和幸福。

  森林的保健功能

  森林空气中因氧气含量高和负离子多而被公认为天然疗养场所。树木的光合作用消耗大量的CO2,同时放出氧气。研究表明,一公顷森林每生产10吨干物质,平均可释放12吨氧气。由于森林具有吸收CO2,释放氧气的作用,所以森林区域中空气的含氧量要比其它区域高。人在疲劳或得了疾病后,机体的电化代谢和传导系统就会产生障碍,这时需要补充负离子,以保持人体生物电场的平衡。由于森林表面起伏大,加上枝、干、叶的磨擦使得空气中能产生较多的负离子,同时由于森林空气的清洁度较高,能够保存下较多的负离子。负离子具有杀菌、降尘、清洁空气的功效,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它对部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五官科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空气负离子含量达到700个/ cm3以上就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据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多年研究,一般城市市区空气的负离子含量为数十至数百个/cm3,而一般森林环境中的负离子含量通常为1000~数千个/cm3,非常有利于人体疗养,起到保健身心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森林具有疗养保健功能。森林有益健康主要与森林空气中植物杀菌素含量高、负离子含量高、氧气浓度高、菌类含量低、污染物含量低、噪音低等因素有关。据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测定,森林中含菌量特别是细菌含量要比非森林区域低得多。2001年,该中心曾对湖南省永州市林科所的主要地段进行了空气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并同时与永州市和衡阳市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森林区域比火车站、汽车站的含菌量低,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从事各种户外活动。

  此外有研究表明,植物的绿叶能分泌出酒精、有机酸和萜类等挥发性物质,可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如香樟、松树等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1公顷松、柏每日能分泌6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肺结核、痢疾等病菌。另外,树木的枝叶可以附着大量的尘埃,因而减少了空气中作为有害菌载体的尘埃数量,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有害菌,净化了空气。

  树木去除气态空气污染物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的吸收作用来进行的。一旦从气孔进入,气体即扩散进入细胞间隙,从而可能通过被水膜吸收形成酸的方式去除气态污染物。树木也通过截留空气中的颗粒物来去除污染物。资料显示,1994年,纽约城的树木去除了估计为1821吨的空气污染物,带来相当于950万美元的效益。纽约城市森林所除掉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效益要多于亚特兰大(1196吨;650万美元)和巴尔迪莫(499吨;270万美元),但三地每年每平方米树冠所去除的污染物几乎是一致的。

  噪音已成为一种城市中特殊的社会公害。噪音的卫生标准是35~40dB,而在城市里,汽车、火车、飞机以及工厂发出的噪音,经常是70dB以上,甚至超过80dB,对人体产生伤害。长期伴随噪音生活的人,常常引发听力衰退、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肠胃系统机能障碍等各种疾病和心理变态反应。绿色植物对声波具有吸收和散射作用。声波可以被树木的叶片和嫩枝所吸收。树叶的摆动能使通过的声波减弱并迅速消失。粗糙的树干、茂密的枝叶能够阻挡声波的传送,起到良好的隔音或消音作用。

  当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因此,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够在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