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阿瑛手工坊 做手工编织文化的传承者
阿瑛手工坊 做手工编织文化的传承者
作者:李莉 王发财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0 20:29:03 浏览:588
字体:
分享到:

  一个小小的线团在编织师手中巧妙散开,通过针织,成为一件件“时装”。这些娴熟的动作,加上成品的审美效果让手工编织的爱好者与日俱增。这里便是他们的“天堂”——阿瑛手工坊。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手工一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将这个文化传承,把中国的妇女们从麻将桌上拉下来,加入到庞大手工编织的队伍中。”王巍幽默说道。

  “缘”于一份执著的心

  从小就热爱编织手工制品的阿瑛,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湖南长沙的越华文化有限公司。在出版社工作了几年,手工编织一直是她锲而不舍的爱好。就这样,一些想法日积月累并且迸发了出来:“有便捷的出版条件,我觉得可以出版一些毛衣编织类型的图书。”阿瑛说。

  这个想法得到了当时同在出版社工作的王巍的赞同,手工图书在越华文化出版社的支持下发行了,不出大家所料,手工编织图书的消费市场反应良好。在此之前,市场上正规的手工编织类书籍并不是很多。于是,一度的热销,也让这些图书后续的出版源源不断的发展起来。

  阿瑛发现,身边的朋友近年来动手织手工制品的习惯越来越少,很大一部分群体无法深入了解手工编织的技术,光靠编织图书出版是远远不能带动大家亲自动手的。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萌生了建立手工编织实体工作坊的想法。“我觉得编织类型的手工坊与我们的实体出版相吻合,意愿自然会化作行动。”阿瑛说。

  1998年初夏,阿瑛手工坊正式成立。但美好的愿景并没有完全打消朋友们的顾虑,甚至遭到了出版社的反对,毛衣编织图书发行量虽然有所增长,但这毕竟是一个冷门的行业,建立了手工坊之后,实体编织的手工毛衣价格肯定是比普通毛衣贵一些,是否存在毛衣销售群体缺失的问题?面对这些质疑,阿瑛表现的很执著,小时候的那份热爱,如今已经深入到了脑海,她拿定自己的主意,不管怎样也要去尝试一次。

  “我们的图书在发行中增加了很多的发烧友,我们的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有自己的粉丝。”阿瑛笑着说:“他们给了我不小的动力,我需要带领大家,让手工坊走出去,将手工编织发展下去。”

 

现场教手工爱好者编织

成立工作坊海外取经

  为了让手工编织技术更成熟,手工坊创立初期,阿瑛在民间寻找了一些“手工达人”,他们擅长各种类型的手工编织。这些原本被埋没的“技术人员”,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积极报名参加了手工坊的培训交流活动中。

  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手工编织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行业,并不能一下子就见到成效,大小事务完全靠手工坊自己出资。慢慢的,在现金流、人员管理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部分技术人员选择离开这里,选择留下来的寥寥无几。“那时候我们团队最后只有五个人,包括我和阿瑛。”王巍坦言道。

  然而人数还不是这个团队最大的困境。阿瑛手工坊的工作流程初期借鉴的是日韩的经验,包括一些销售的手段,这也是国内一些厂家所不能理解的。在日本,妇女们婚后基本不再从事工作,手工制品在那里比较受欢迎,一些俱乐部也成为很多手工编织爱好者聚集地。他们已经有了较完善的生产流程。即通过营销手段宣传手工编织文化,再进行推广。

  “我们的团队从来没有放弃的打算,因为一放弃,就等于是前功尽弃了。”阿瑛说。

  为了让自己的手工坊走上原创这条路,得到厂家的支持,阿瑛团队奔赴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考察,在那些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吸取手工编织生意的技术与经验,这些经历也给这个团队带来了转机。

  阿瑛手工坊邀请了专业的毛衣版式设计师,特别为合作企业设计最新的毛衣款式;同时聘请娴熟的手工编织者进行样衣的制作加工。

  手工坊在运行五年之后,终于开始有了盈利,这个时候,手工坊工作人员不断增加,辐射的地区也有了不小的增长。

  期间,有从新疆爱好者赶过来,也有哈尔滨80多岁的老太太专程来长沙拜访阿瑛,和她探讨手工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阿瑛手工坊培养了更多优秀的员工,在职的也发展到了八十几位。

  成长与创新

  “我们主要打的是品牌战,日韩,香港等地区,他们的纺织品已经打造成一种文化。”阿瑛回忆手工坊的历程时说道。

  2007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开始与阿瑛手工坊合作,政府给予了50万文化引导投资基金。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让手工坊创业的路途平坦了很多。公司与全球最大的生活类图书出版商建立了版权转让合作关系,阿瑛手工坊也成为日本在中国地区唯一出版授权经营商。此时手工坊已发展成为原创的手工编织公司,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品牌。公司设有网络部、采购部、企划部、加盟审核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毛线卖场、拼布卖场,在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走向成熟道路并且不间断创新的手工坊又打起来新的招牌,“针对年轻群体,以品质为主”。“近几年,我们抓的是款式设计,简单大方,吸引不少80,90后。”王巍说。

  除却款式上的创新,手工坊也举办了一些手工编织比赛,2012年母亲节前夕,一场名为“织出心中最美的童装”活动拉开帷幕。阿瑛说,她想和大家一起,把对母亲的思念,亲手编织成一件件漂亮的毛线织品。所以,阿瑛手工坊邀请天下的妈妈们,为自己的孩子编织最美的童装,并设立一二三等奖和若干优秀奖,结束后以代金券,大礼包的形式发放。这个迎合浓浓母爱的编织文化取得了一些成效。另外,通过出版图书,建立论坛,博客微博等方式宣传自己的品牌;如今,将阿瑛手工坊的品牌理念从湖南推广至全国范围内。响应的自然大有人在。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销售了,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是我们最为主要的消费群。”王巍说。

  阿瑛手工坊也吸引了一些上市机构与传媒的眼球。问及是否愿意接受融资和上市时,王巍答复道:“我们从不拒绝合作者,只要大家理念一直都可以合作,我只想带领团队不断学习和创新,把这个品牌的路走的更远。”

  打造一个助人的手工平台

  外界经常评价阿瑛和王巍,是“互补”的搭档。两人不但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还是生活上的伴侣。一路走来,夫妻合作将阿瑛手工坊从一个小小的构想变成了庞大的手工编织事业体系。

  “我们希望的是努力运转这个行业,若干年后,当手工编织成为一个更大的行业,那时受益的人群便更多。”王巍说。

  这些年来,很多阿瑛手工坊培训的手工爱好者,成为了自己的加盟商,回到家后自己开店。其中,一对香港的母女给夫妻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来到长沙时天气非常炎热,可是一直在坚持学习;两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在湖南学习了半个月的时间,回家后找了实体店面开始从事手工编织品的经营;虽然因为技术和款式等原因最后关闭了门店,但他们仍然不死心,继续奔赴湖南,跟着阿瑛学习。如今,在香港,母女俩的生意发展的如火如荼。

  “我们也不断在寻找慈善助人的方法。”阿瑛告诉记者。为此,阿瑛团队一直在积极的捐赠图书。

  2013年深秋,阿瑛团队携手湖南卫视金鹰卡通电视节目组开展了“共筑中国梦,同读一本书”的慈善活动;并建立了一个网上的公益平台,提供贫困学生的名单,让家长孩子们有多余的图书便可以通过这个网站转赠给边远山区的孩子。这是孩子与孩子之间产生的一种互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品德,同时也给需要帮助的山区孩子一些阅读机会。

  “我们自己的平台还是有限的,所以与湖南金鹰卡通节目携手合作,因为他们本身有60万名会员,我们相信这个活动以后会影响很多人。”王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