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浙江一家企业一次性与西宁市政府签订了造价达4个亿的绿化工程合同,在三年内为青海“再造一个西宁”。目前,西宁60万平方米的温地公园已通过竣工验收。一年多来,该企业一边完成原先的绿化合同工程,同时又承建了包括西宁市体育馆绿化工程和西宁市城市6条道路的绿化工程,合同金额又增加了5个亿。
是什么样的企业有如此的能力?它们凭借什么得到西宁市政府如此的信任?这家企业的掌门人又是怎样一个人?这家企业就是浙江永和控股集团,它的掌门人就是集团董事长田文虎。
田文虎的苗木不仅在西部绿化中大显身手,而且还成功进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全球性盛会的现场。2013年10月12日,在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颁奖典礼上,永和控股集团董事长田文虎获得了绿色财富领袖奖。作为杭州萧山花卉苗木的开拓者和带头人,田文虎从事花卉苗木30多年来,他植树数亿棵,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油油的山林。他精心施工的园林环境景观工程三夺“鲁班奖”。他做到了一花一树为大地增绿,一苗一木引领林农致富。
打开园林之门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这30多年里,人与资本相逢的方式多不胜数,这其中有些方式简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其过程也常常使人感到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当然最多的是表现在农民身上。浙江农民田文虎就是其一。
1960年田文虎出生在杭州萧山农村一个很贫寒的家庭,小学还没有毕业他就出门打工,当时是到山上打石头,最重的活,整整干了两年,他说:“那时挣的蛮多的”——日工资是0.65元,说起来还真不少了,因为他那时只是一个不到13岁的少年。
两年之后他去了县里围垦指挥部,养护钱塘江边上的一个水塘。又过了两年。这时他已经17岁了,就走得远些来到杭州。那时城市里的下水道全部是要人挖的,他在美丽的“天堂”干得却是最脏最累的活——挖下水道。到了腊月廿四,人们都放假了,但他为了能挣到钱,任何苦都不怕,年前的这几天,人们杀鸡宰鸭忙过年,他就各处去收鸡毛,年三十前这几天他能挣到四五十元钱。
又是两年过去,19岁的田文虎这时还是社会上离“资本”最遥远的人——一个干着挖下水道的挣着最微薄工资还没有任何保障的青年。但在城市里的苦干,毕竟使这个青年有了一些钱,他不知道把这笔钱变成资本去增值,而是在家乡造了房子,20岁那年,他是村里500户人家中第四个把草棚变成二层小楼的。
田文虎与资本相逢完全缘于他做人之诚信。一个做苗木生意的人在他的家乡遇到难处,住进了他家,他管吃管住,还帮他收购杉苗,收完以后差15元,田文虎自己没钱,到外面借来给他。好人田文虎就这样与苗木生意人交上了朋友。从此被这位朋友带进了园林之门。
1980年,田文虎从一个清理下水管道的青年变成了生意人,推销苗木,有多少小树苗经他手从萧山长到了上海、黄山、桂林……数不清了,几年下来他已经赚到七八万,这个数字在当时就不得了了,当时万元户已经让人眼红了。可田文虎与资本的缘份还没有到,1984年他投入十几万元,搞了十几亩的苗圃,但苗木生意不景气,一年后他亏了本。
1986年8月29日,这一天田文虎记得很清楚,他又干起了苗木推销,到上海,到江苏,再到山东、河南,最后到了广西桂林,跑了一个月又五天,把所带的钱全花光了,家里又寄了500元,他才回了家。一个月苗木也没有推销掉。回到家,虽然文化不高,但田文虎每天写信发信,这样发信一直发到11月,时来运转,终于有人来看苗了,到12月签出合同有11.3万,净赚3万元。
从1987年一直到1992年,田文虎销售树苗,他销出去的苗木近两亿元,遍布桂林、南宁、柳州、青岛还有江苏、上海。上世纪80年代的桂林,全市园林局下面所有单位几乎全是田文虎供苗。“桂林山水甲天下”,田文虎功劳不小。
可是一有了点钱,田文虎又造房子了。后来他自己说这是他在投资方面最大的错误,他一共花了80万元,如果当时把这笔钱投入生产,今天他的企业规模肯定比现在还要大许多。
田文虎在一线指导
田文虎的转折点是在上海淞江,1992年2月10日他在那里办起了自己的苗圃,这是他闯入大上海的第一步。他为上海绿化种树苗:广玉兰、龙柏球、黄杨、雪松、腊梅。时机对他很好,苗圃一种,遇上了淞江大开发,田文虎也开始从种苗涉足到绿化园林工程。淞江一个个新建小区拔地而起,田文虎的工程也一个一个地向小区延伸。
1995年,田文虎与人联营成立了公司。这时他有了“经理”头衔,还有了110亩土地。
1997年,田文虎的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上海办起了他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公司,到了1998年以后,他每年的工程量都达到了3000万以上。
1999年10月26日,田文虎在绍兴办起了一个由他控股70%的股份制公司,他的苗木基地又增加了360亩。这时他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正规道路,身上再也难觅当年打石头、清下水道、收鸡毛的苦寒模样。
在南方闯荡多年的田文虎被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吸引,2001年10月1日他带着父母和岳父母到北京旅游,顺便考察北京的绿化。这时北京的园林公司比较多,大大小小的据说有5000家。但在他这个内行眼里看,真正像样的苗木基地很少。他心里有数了:进军首都,办一个上规模的一流的苗圃。
仅仅过了一个月田文虎又来到北京,在顺义租到1300亩地,他得到顺义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在绍兴一样,他办起的是非常规范化的苗圃。在第一年中,他投入了1250万元,1300亩地就已经种上了一半,第二年他又投入了2500万元,全部种完。
田文虎现在连南带北一共有了4700亩苗木基地。实现了自己种苗自己做工程一条龙的生产方式。现在有这样完整的生产链的公司还不太多。这样他可以低成本与各地本土的园林公司竞争,有了十几年的经验垫底,他信心十足。
上海确定办世博会后,敏锐的田文虎就瞅准了上海市场。为了进入上海市场,田文虎收购了上海“申谊”公司,在上海家门口设立了萧山花木入沪的“前哨”。通过收购,利用“申谊”拥有的国家一级园林施工资质,弥补了萧山花木进入上海市场施工资质上的“短板”。仅一年时间,“申谊”就拿下近10亿元园林项目工程。
在上海世博会时,田文虎为世博会准备了“小丑火棘”、“花叶夹竹桃”、小叶红叶石楠等花木新品种,吸引了众多上海绿化相关人士的关注。由永和集团承建的上海松江其昌公园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景观之一。
挺进西部
“萧山苗”是浙江的一个品牌,现在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的萧山苗农通过自己的商业模式使其花开四方。田文虎就是其中之一。
田文虎在承接了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项目后,想到了西部大开发,这更是长远的商机。于是,国内西部省份又成为田文虎苗木的战略平台。苗木工程频频在西部亮相,永和集团正在掀起新一轮“西进运动”。
田文虎告诉记者,他在上海松江做绿化工程时,经常为一些名贵树木的采办犯愁。于是田文虎在上海、嘉兴、北京、绍兴和萧山租地3700余亩,种植苗木。而这几年,田文虎将有40~50亿元的市政园林工程,他说:“我种的这点苗根本不够,还有很多需要到外地采办。”田文虎打算今年在青海、四川等地再种5000亩苗木。
当初,田文虎能拿下奥运会世博会的亿元大订单,靠的是“主动出击”。奥运会前、世博会前两三年,他就早早地在北京、上海城市外围建立苗木基地,为苗木进军奥运、世博建立苗木“中转站”。面对西部市场,除了直接在当地建立苗木基地外,田文虎更注重销售信息基地的建立,一系列“超市化经营苗木”点的建立,也给永和集团送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目前,西宁市政府60万平方米湿地公园和火烧沟、黄水河河岸绿化工程,是田文虎要完成的西宁市第一批绿化工程。对于这三个工程,田文虎调集了7家支公司的精英,参与工程的分析设计。他说,这批绿化工程一定要做成西宁市颇具影响力的工程,为以后继续承接工程打下基础。
作为萧山新街花木的一块“老字号”,永和集团员工就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创新精神,完成了从一家小型公司到大型控股集团公司的完美蜕变。
近年来,公司年平均业务量达60亿元以上,工程合格率达100%,工程获得了鲁班奖及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公司立足浙江,并分别建立了以沪、宁、皖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市场,以京、冀、鲁为重点的环渤海湾市场和以云、黔、青为着力点的西南、西北市场三大战略市场。
田文虎认为,永和集团不断前行,靠得就是科学管理和产业升级。目前,公司已形成从种苗研发、苗木生产、市场流通、园林设计、工程施工、绿化养护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产业链,既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也能使自身经营越来越科学。“随着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还产生了花木信息中介、苗木收购、物流配送、网上交易等相应的服务行业,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质量越来越高,经济效益自然也越来越好。”田文虎说。
田文虎告诉记者,现在的永和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需要全体永和人以先进的理念、规范的行为和创新的思维,去整合、优化和提升永和的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提炼永和的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为打造百年永和构建坚实的基础。为此,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制订了一系列长期发展战略,从日常管理和战略管理两个层面将集团所有产业纳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范畴。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科技改造和新兴科技产业的引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集团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听着田文虎的介绍,记者感觉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集团雏形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成型,接下来就是实现梦想的阶段。二次创业,不断提升,这是田文虎的螺旋式上升轨迹。也许在不远的一个春天,田文虎的永和集团就真正做到了美丽万家花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