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重要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中国是油茶的原产地和分布中心。油茶在我国栽培和利用长达2000多年,目前世界上把油茶作为食用油料植物栽培的只有我国,国外没有类似研究报道。浙江高品质油茶良种基地建设是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需要。浙江是全国生态农业大省,油茶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面积、良种选育技术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
【关键词】高效;丰产;油茶;基地建设。
油茶林是一种常绿、长寿树,一次种植,收获期可长达百年以上。一般栽后8~10年郁闭成林,既能增加油源,又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它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同时,它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抵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
油茶林分布于我国广西、湖南、浙江、江西等17个省区的1100多个县 (区)。油茶的适生土壤为酸性,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瘠的特点。油茶树一年种植百年受益,有“绿色油库”之称。
油茶的主要产品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5~97%,为各种食用油之冠。茶油是目前世界上最富营养与健康价值的食用油,被誉为“食油之王”,茶油同时具有医药保健、化工等多种功能。据联合国粮棉油组织统计,茶油市场日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为此,我国政府于近年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更是把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作为全党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中心任务,号召全党致力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并把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列为我国当前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推出了具体的扶植政策,在全国启动跨世纪油茶先导工程和国家油茶低效改造工程。
浙江高品质油茶良种基地建设是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需要。浙江是全国生态农业大省,油茶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面积、良种选育技术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是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天然场所。油茶林比较适宜粗放管理,可不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在未被污染的环境中生产的山茶油是一种有机绿色食品,发展山茶油产业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同时,山茶油产业与浙江省的旅游业相互渗透,山茶油可丰富旅游食品市场,冬季连片的山茶花盛开能吸引大量游人驻足观光。
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年产茶油总量约27万吨,仅相当于食用油消费总量的1.23%;而发达国家一般橄榄油的消费量占其植物油消费总量的40%以上,人均占有量20公斤/年。我国要达到人均茶油占有量20公斤/年的标准,全国茶油产量需增加10倍,缺口达250万吨/年。另一份来自国家林业局产业发展规划的资料显示:30年前,全球茶油与橄榄油产量基本相当,均约为30万吨。但遗憾的是,如今,橄榄油已发展为每年600万吨的产量,而品质优于橄榄油的茶油,其产量不升反降,只有27万吨左右。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9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等特种油料作物。计划到2020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要达到7000万亩,年产茶油总量要达到250万吨。
茶油国内外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地域广大,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生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种植油料作物范围越来越大。因而国内食用油产品极为丰富,草本作物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葵花籽油、棉籽油,还有新开发出来的米糠油和玉米胚油等,木本作物有油棕、茶油等。
我国国内油料年生产量约4000~5000万吨, 主要以油菜籽与大豆为主,两者约占80%, 但大豆绝是作为粮食,用于榨取食用油的不足一半,所以大豆榨油约150万吨左右。因此可看出国内生产的木本油料以油茶为主,但所占的比重还很低。
我国油茶栽培面积5500万余亩,年产茶油20~30万吨,相当于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的l%~1.8%,从总产量来而言,根本无法与大豆、花生、油菜籽、棉籽、葵花籽、芝麻等主要油料竞争,所以,油茶产品市场的发展重点瞄准食用油的高端市场,针对大中城市的高消费人群及特殊保健需要的人群。在市场打造过程中逐步树立油茶产品知名品牌。
茶油作为优质食用油,一直以来就得到产区群众的认可,初榨原油的市场价格是菜籽油的3倍,2004年很多地方都在每公斤20~26元以上。通过精炼成高级食用油后,价格还可大幅度提升,体现了市场的认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进展,对优质保健食用油的需求渐扩大,茶油在食用油高端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相应增加。茶油市场的发展还是以茶油为大宗,提高精炼工艺生产高级保健食用油,扩大贸易,增加出口。同时,深加工茶油开发高级化妆品市场,茶油油酸含量是所有食用油中最高的,容易被皮肤吸收,能滋养皮肤,不存在各种合成化妆品的刺激性及潜在危害,将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高产油茶基地建设
在我国,油茶产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因此,大力推高产油茶基地建设,增加油茶种植面积和质量至关
重要。
浙江省油茶面积虽然大,但长期以来粗放经营,品种良秀不齐;林分长期的自然演替,绝大部分树龄老化,有多次萌芽林;植株密度希密不匀,林相结构极不合理,造成大面积单产很低。
选择现有的长势较好的油茶林,采用高接换种技术营建良种采穗圃基地。因地制宜地选择性状最优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引进并采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油茶芽砧嫁接技术,营建路网布局合理、苗圃架设荫棚以及嫁接操作室设施齐全的良种壮苗繁育基地。
采用全面预植更新改造低产油茶林方式,建设优质高产油茶生产基地。对现有的油茶低产林进行改造,对立地条件较好的低产油茶林,根据油茶树绝大部分已老化和老、病、残株占半数但尚有一定产量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全面更新改造和预值更新改造两种方式进行低改建设。全面更新改造即伐去全部油茶树,进行全垦整地后选用育苗基地繁育的高产无性系芽苗砧嫁接培育的新级苗上山造林;预植更新改造即伐去老、病、残株油茶树,然后根据造林密度合理补植良种大苗,待新油茶林生长起来后再伐去留存的低产油茶树更换良种大苗。在优质壮苗上山种植后加强营造抚育管理,因地制宜地采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油茶放蜂授粉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等综合低改技术,套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构筑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及长短结合的立体经营模式,建成亩产(油)30~50公斤、亩产值超2000元的高产优质油茶生产示范基地,以辐射广大油茶产区。
我国油茶良种的推广应用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的,特别是联合国援助实施的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后,通过采用优良家系、优树种子和优树无性系育苗实施更新造林,开始了油茶良种的推广应用,给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油茶产业的发展,良种种源的缺失与严重的后继无林与产业所产生的显著效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统计,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4%。油茶良种推广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但从浙江省的油茶面积和人均食用油水平来看,则仍有很大差距,食用油料木本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虽然现在已选育出一批农家品种、优良家系和优良无性系,但远未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优良无性系虽然在各主要产区县建立了采穗圃,但绝大多数未进行区域性试验,生产应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些采穗圃由于苗木基地建设未能及时跟上,疏于后期管理,老化和衰退现象相当普遍。所以目前很多产区县都必须从外地调进造林用苗,且良种苗成本较高,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要是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嫁接和管理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造成苗木出圃率不稳定,一般只达50%~60%,造成苗木成本相对实生苗要高1~2倍以上。增加了造林成本,阻碍了优良无性系的推广应用。
油茶良种必须要有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才能获得高产。目前良种苗造林很多仍沿用随便挖个洞一埋了事的传统方式,没有进行必要的造林规划,影响了良种苗木增产潜力的发挥。所以,在开展油茶优良无性系选种的同时,应在油茶优良无性系基础上开展杂交育种、优良家系的多世代选择等多方位多渠道育种。同时,还应适当增加对寒露籽油茶的选育工作,以满足一部分寒露籽产区的需要。并着手开展生物技术育种的探索工作,为定向培育高产优质高抗油茶新品种作好必要的准备。
油茶产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世界消费圈内形成一种食用橄榄油新时尚,橄榄油已在国际上被广泛地推崇和喜爱。而精制山茶油具有与橄榄油相似性能和特质,作为一种低价高质保健食用油必将很快在我国形成消费新时尚。一是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厨房革命需要;二是顺应人们追求身心健康、要求保健,作为绿色食品需要;三是高品位低价格符合人们消费心理需要。只要锁定城市中高收入阶层居民,以长三角为中心由华东而辐射全国,建立新的经销网点,并拓宽出口渠道、扩大出口量,年销售1万吨完全可行。
欧美市场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我们的产品绝大多数不能出口,固然有宣传不够的原因,但产品质量不高则是主要的。因此,每个加工企业都要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来抓,以高质量、高效益、大市场来推动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油茶的主要产品茶油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精菜油、橄榄油、油棕油、椰子油都高。经常食用茶油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国人把茶油比作“东方橄榄油”。但是,人们对油茶的认识远远不够,产区以外的地方对油茶的认识并不多,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完全不知油茶是何物,国外知之者更少。
从长远看,随着树龄老化和长势的衰减,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战略是一项长期任务。常规改造短期内能见成效,但一般持续2~3年。今后的油茶发展主要不是靠面积扩张,而是对大量的低产林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