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文 中国银行衢州市分行 叶 俊 程 栋 徐康康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与之配套的“绿色金融”理念也备受关注。在当前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绿色信贷无疑是绿色金融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机制建设和绿色信贷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剖析当前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路径,提出进一步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案例;绿色措施;升级路径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与之配套的“绿色金融”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当前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绿色信贷无疑是绿色金融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世界银行研究显示,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成本占我国GDP的比重高达9%,而我国2016年GDP增速为6.7%,若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绿色GDP”实际上是负增长。我国政府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过去污染型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意见》、开启绿色信贷之门,到2010年人民银行、银监会再次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再到 2012年中国银监会颁布《绿色信贷指引》。之后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式将“绿色发展”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将绿色金融提到了新的高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也将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财政部、证监会等七部委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规划;2017年6月26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为衢州市绿色金融发展指明了总体的方向。
二、绿色金融概念界定
绿色金融于1991年首次提出,从已有文献来看,又称为环境金融、低碳金融或者可持续金融,主要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金融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绿色金融还没形成统一解释。国外学者尽管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各有侧重,但其核心均在于体现“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 C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主要研究绿色资金融通问题,是低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与金融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1];Labatt 等(2002)认为,绿色金融是以金融市场为研究基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移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效益的工具[2];美国传统英语词典则将绿色金融定义为通过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解决环境危机等问题的手段。从政府层面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定义”上有一定差别,突出表现在后者更加关注气候因素,将未来气候的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技术调整作为金融机构主要风险来源;而前者更加注重是否节约能源、降低能耗、防止污染、有利于环保。这与两类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不同有关。
国内学者对绿色金融研究起步较晚,大多在借鉴国外绿色金融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侧重“金融业与环保的关系”的阐释。如安伟(2008)认为绿色金融的基本含义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信贷、证券、保险、产业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工具为手段,促进绿色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3];张全兴(2011)认为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部门实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通过金融业务运作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发展战略[4]。
兴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研究报告对绿色金融的解释更为准确和权威,更符合中国实际。鲁政委等(2016)在《绿色金融半年报(2016H1)》中提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将环境影响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作为重要的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日常业务中,以此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关领域集聚,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模式”[5]。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2016)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此相适应,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金融活动。相较于传统金融,绿色金融更加关注环境、社会效益,把对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程度作为衡量金融机构成效的标准之一,寻求金融业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
三、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
(一)福建、江西、贵州国际生态文明试验区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地方绿色发展战略的推进,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2016年8月,《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印发,决定将福建、江西、贵州三省确立为第一批国际生态文明试验区,加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地方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设立一年以来,这三个生态基础较好、资源承载能力较强的省份,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一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上,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贵州省定位“山地公园省”,牢牢抓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探索经济与生态的双赢路径,2016年实现全省绿色经济生产总值占比超过30%,绿色项目投资达到1.57万亿元,全省支持节能环保和低碳项目共计836个,绿色贷款余额1400亿元,有效缓解了节能环保领域的资金需求。福建省定位“生态省”战略,率先实施“党政同责”,开展“一季一督查”,2016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为优,Ⅰ-Ⅲ类水质占比达9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98.4%;森林覆盖率达65.95%,位居全国首位。江西省立足“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勾画水土资源、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推行生态补偿、退耕还林机制,2016年,建成了覆盖省、市、县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筹集到了20.91亿元生态流域补偿资金,成为全国生态补偿金力度最大省份。闽赣黔三省国际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成功开展,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开创了中国地方绿色发展的序幕。
(二)青海省绿色金融改革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青海省委、省政府、人民银行西宁支行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适应自身特点的绿色发展青海模式,构建起了青海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绿色金融监督和评价机制,有效对省内金融资源进行了绿色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青海省自然资源总量大、分布广、类型多的特点,合理利用水能、光能、风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等珍贵资源,实施绿色开采、绿色利用,全力支持省内金融业的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截至 2016年6月底,青海省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1813.03亿元,较1月份增长239.5亿元,同比增长34.59%,绿色信贷覆盖率达到3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绿色信贷成效初显。2016年8月,国开行青海支行承销了全国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实现了绿色债券的零突破。
(三)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首批试点设立在浙江、广东、新疆、江西、贵州五省(区),从政策支持、绿色金融主体结构、市场基础设施、产品体系、风险防范体系五个方面进行了任务布置,预示着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工程将进一步落实。紧接着,6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印发了浙江省湖州市与衢州市、广东省广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与昌吉州和克拉玛依市、江西省赣江新区、贵州省贵安新区等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时间之快、规划之周密,前所未有。这不仅彰显了中央发展地方绿色金融的决心,紧锣密鼓、不分昼夜地研究、讨论、制定、出台具体省份的改革试验方案,规划地方绿色金融发展具体路径,更是显示了2017年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将更多地落实在推进层面,而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增长融合的重要改革措施,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将步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在未来取得突破性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的绿色金融实践将完全有可能突破国际上现有发展模式(如基于“赤道原则”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四、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机理
从福建、贵州、江西等省份和地区的绿色金融实践经验中,可以总结出绿色金融的地方发展方向和路径:先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而通过金融业的绿色改革(如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使其逐步从“两高一剩”企业退出转向节能环保行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带动地方绿色金融的全面发展。这可以从政策引导、资金流向、信息传导、风险分担这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政策引导机制
绿色金融将生态环境变量引入金融政策的考量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地方政府、机构谋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诉求,是对中央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的响应、配合,通过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引导本地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更好地支持产业结构升级。
(二)资金流向机制
绿色金融寓节能、环保、低碳理念于金融机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通过“区别对待”指导思想,采用诸如差别化信贷政策之类的手段,引导资金逐步退出“两高一剩”企业,流向绿色环保产业,加速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调整。
(三)信息传导机制
由于绿色金融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这会削弱私人部门参与绿色金融的热情,造成其有效供给过少,低于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水平,导致市场失灵,进而引发信息的不对称。由此,绿色金融可以利用金融行业本身的信息搜集、处理、评价能力对所有投资项目进行甄别,筛选出符合低碳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带动资本配置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四)风险分担机制
绿色项目普遍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导致企业不愿意去经营绿色业务,因为其不愿意独自承担项目失败风险,绿色金融则将金融机构、政府、私人资本与企业绑定在了一起,为那些初期面临较高风险的绿色新兴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分担了项目风险。金融机构本身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能力、机制也有助于为投资的绿色环保项目提供全方位、宽领域的风控服务,采取入门审查、风险核查、风险管控等手段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价,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助推产业升级。
五、衢州地区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案例
(一)浙江江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普惠快车贷款
“普惠快车”贷款是江山农商银行针对全市农户农业生产、生活消费和创业创新而推出的纯信用绿色金融产品,授信额度最高15万元,具有一次核定、三年有效、循环使用、随借随还、随时归还、方便快捷的特点。贷款利率低,10分钟放贷,可选择自助终端、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放款,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贷款服务,真正构筑了“快惠三农,畅想绿色生活”的美好蓝图。
(二)浙江衢州柯城农商银行:“橘融通”柑橘产业转型升级贷款
“橘融通”柑橘产业转型升级贷款是柯城农商银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信贷扶持”的原则,联合区农业局、区财政局为柯城区从事柑橘生产、加工的经营主体量身打造的一款信贷产品。该产品的推出,打造了融资新模式,搭建了融资新平台,彻底解决了柑橘产业融资担保难题,实现了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
(三)浙江衢州衢江农商银行:“金屋顶”光伏贷
衢江农商银行主动策应当地政府“百万屋顶光伏”项目,创新推出“金屋顶”光伏贷,专为符合光伏分布式电站安装条件、融资需求合理、信用良好的农户、企业量身打造,全额支持购买光伏设备、支付安装费用。以农户安装光伏设备5000瓦、年发电6000度的平均值来计算,农户可以每度电1.08元的价格卖给电力局,普通农户每年至少创收6500元,真正让“金屋顶”走进千家万户,让衢江百姓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
(四)开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绿色相伴贷款
开化农信联社以开化“三区一园”(美丽浙江先行区、生态绿色发展新引擎,经济示范区、“两山”重要思想实验区和幸福家园)建设发展为契机,与县域经济同频共振,因地制宜推出“绿色相伴贷款”,为从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经营户保驾护航,引领食品产业的绿色发展。产品设立单独绿色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和授信评定标准,实行信用评级管理,评定有效期三年,随用随贷,目前累计授信200多户金额达5000万余元。
(五)金华银行衢州分行:林权抵押贷款
林权抵押贷款主要是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或从事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和法人客户,以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林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该行申请的借款,借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重要内涵是将“沉睡”的森林资源变成了可以抵押的资产,真正盘活森林资源,缓解“三农”融资难问题。
(六)中国银行衢州分行:绿色金融助力5A景区建设
中行衢州分行从开化县“根宫佛国”景区创建伊始,就开始给予贷款支持,尤其是2013年“根宫佛国”景区晋升为国家5A旅游景区以来,为赶上景区醉根三期项目建设的时间进度,及早向企业发放贷款资金,中行衢州市分行第一时间以表内融资模式发起该项目贷款审批,以最短时间成功对该项目进行1.7亿元贷款的投放,真真切切体现了中行践行绿色金融、对生态产业支持的坚定信念。同时为支持景区日益壮大的旅游产业发展,中行衢州分行及时跟进,专业设计配套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成为后续项目的融资顾问,为其提供理财业务咨询,为景区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绿色金融服务。
(七)常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常山“三宝”产业链贷款
常山“三宝”产业链贷款是常山联社为从事常山三宝(胡柚、油茶、食用菌)产业客户提供的专项信贷产品。贷款采用“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的综合授信方式,除传统担保方式外,核心企业可采用仓储质押贷款、上下游客户可采用核心企业担保、客户联保、机器设备抵押、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贷款利率相比普通贷款有一个较大的优惠:核心企业以及以房地产抵押的上下游客户贷款利率正常测算后可优惠10个百分点;由核心企业提供保证的上下游客户,利率可优惠5各百分点。
(八)杭州银行衢州分行:科技金融贷款
杭州银行科技金融贷款是对市本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浙江中关村产业园企业以及其他成长型中小企业等纳入科技型企业名单客户提供的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致力于解决科技型企业起步缺资金,无法提供实物资产抵押,难以向银行申请到贷款问题。
(九)中国建设银行衢州分行:衢州旅游龙卡
衢州旅游龙卡是由衢州市旅游委员会联合衢州建设银行发行的金融IC联名卡,该卡以我市5A级景区“江郎山”作为背景,除了具有传统金融IC卡所有功能外,还搭载了衢州包年特惠旅游套餐签约、验证的应用功能。
(十)台州银行衢州分行:绿色节能贷款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渐突出,生存环境逐渐恶化,“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台州银行绿色节能贷款将能源利用评估技术与小额信贷调查技术相结合,运用到小微企业的生产流程改造和转型升级中,以直观的能耗评估,为小微企业节能减排、实现转型升级提供资金和技术引擎。
六、绿色金融支持衢州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分析
衢州现有产业以重工业行业为主,以化工、金属制品、造纸和水泥等为核心的重工业是其支柱行业。2016年衢州市统计公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以下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市2016年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29.55亿元,其中:机械行业实现产值34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1.30;化工行业307.56亿元,增长4.3%,占比18.87%;造纸行业168.90亿元,增长3.8%,占比10.36%;建材行业70.14亿元,下降0.5%,占比4.30;纺织业60.67亿元,下降1.8%,占比3.72%。上述五大行业合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53.9亿元,占全部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53%,由此可见上述五大行业在衢州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较高的比重。以衢州地区目前现状来看,短期内产业结构难以调整和置换,对于目前已有的重工业行业,应引导其产业升级,同时坚决淘汰过剩产能,鼓励、支持、引导环境友好型绿色低碳企业在衢州落户。要想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衢州地区建设,对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生态等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就需要借助金融尤其是绿色金融的力量。
(一)绿色信贷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对传统产业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能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给予信贷支持,有助于其提高技术水平和进行节能减排,促进其向高端、先进、绿色方向发展。同时,对于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限制信贷,将加快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促进低端行业和低端企业的整合、转移和退出。
(二)绿色证券助推产业调整和整合
绿色证券为绿色企业发展或企业绿色转型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而且降低了融资成本,有助于支持企业发展中长期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对产业绿色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绿色证券在发行过程中的环保审查、信息披露、环保监管等机制将促使融资企业关注绿色绩效,加快绿色转型或绿色发展步伐。
(三)绿色保险助推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
绿色保险是指与环境风险管理有关的各种保险计划,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由于保费费率与环境污染风险挂钩,而且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有持续的监控和督导,因此环境污染责任险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加强节能减排治污。如果将绿色信贷和环境污染责任险联动,将企业是否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其获取信贷的资质挂钩,将有助于进一步引导企业向绿色转型。另外,其他与环保技术和产业相关的保险,比如低碳环保类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再生能源项目保险等,有助于促进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
(四)绿色产业基金支持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
绿色产业基金的股权融资方式是促进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具有绿色环保性和较高科技含量的新兴行业和项目来说,由于前期的研发创新需要投入而未来的收益和发展不确定性较大,急需绿色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介入。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的绿色产业基金或投入一定资金作为种子基金,撬动多倍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中,促进新技术和新业态发展,进而推动产业转型。
(五)排污权及碳金融市场为传统产业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搭建交易平台
排污权和碳金融交易机制具有排放价格发现的功能,企业的环境成本能够清晰计算,企业在成本压力下将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污染或向低污染、高利润行业转型。同时,排污权及碳金融市场通过其金融衍生品交易、低碳技术和项目融资等机制和活动为绿色企业的发展和绿色新兴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并通过与绿色金融、绿色证券等融合创新,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和新兴绿色行业的发展。
七、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支持
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开展,主要任务是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政府应统筹协调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合力支持和引导绿色金融投向传统产业改造、绿色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并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投放指引,同时在利率、财税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二)绿色金融投向覆盖全产业链,加强对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和对小微创新企业成长的支持
绿色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不应只停留在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应着眼长远,覆盖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再到营销服务的全产业链。对科研院所开展绿色环保相关技术、流程、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企业制造服务化、服务升级和服务创新等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大量传统的中小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也需转型。许多从事绿色环保技术和产品开发或高科技、低污染的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潜力大,急需资金的支持,但由于企业小、缺乏可抵押的资产,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因此,绿色金融投向应重视中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建议建立中小企业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转型提供信息咨询、信用担保、绿色评估、资金对接等服务,提升绿色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服务效率。
(三)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绿色金融供给
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率也难以满足需求。因此,绿色金融自身也要加强供给侧改革。首先,构建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碳金融等工具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多元资金供给手段。同时,从期限匹配、资金需求特点等方面出发,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对应的绿色金融支持模式和绿色金融工具,提高资金供给效率。其次,鼓励和推动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金融产品,比如碳金融衍生品、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增信、绿色资产证券化、新能源装备和技术保险等,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或提供服务。第三,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尤其是要发展全国碳交易市场网络,立足于减排和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交易机制,提升融资效率。
(四)加快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环境
首先,建立基于大数据系统的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环保部门、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反馈、共享机制,加强对企业排污、落后产能关停、金融机构行为的监测和相关数据的采集,整合环境、产业、金融等数据库,构建共享共用的大数据系统,并及时向社会开放数据,促进绿色金融活动的有效、高效开展。其次,完善绿色投资相关的产权界定和计量,加强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和量化处理,将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和绿色项目的正外部性显性化,为绿色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市场激励。第三,制定节能减排、环境风险衡量标准,完善环境风险评估指标,构建绿色评级体系,开展绿色评级,并在绿色金融中推行,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和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评估。第四,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制定和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节能减排指导目录、污染行业投资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引导绿色金融资金投向环境友好型的行业和项目,限制对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项目的资金支持。第五,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企业项目环保信息通告,建立企业项目环保信息库,并将企业的“绿色信用”纳入征信系统,对于失信的企业严厉处罚,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绿色金融提供信用保障。
参考文献:
[1]COWAN E. Topical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Finance[Z]. Asia Branch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1999(1).
[2]LABATT S,WHITE R. 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M]. Hoboken:John Wiley& Sons. Inc,2002.
[3]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5).
[4]张全兴.浅议基层央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J]. 上海金融,2011(7).
[5]鲁政委,汤维祺.绿色金融半年报(2016H1):中国开始引领全球绿色发展[R].兴业研究,2016.
[6]郑文灏,黄安楠.绿色金融支持雄安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A).金融理论探索,2017(5)
[7]衢州市人民政府.衢州绿色金融发展成果汇编.衢州市绿色金融,2017[9]
[8]衢州市统计局.2016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公报,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