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请关注留守老人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0 15:33:38 浏览:421
字体:
分享到:

  2014年即将来到,距离马年春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进入腊月的每一个冬日的午后,西部省份的很多小村庄里,总会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村口,等待远方的儿女归来。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农村有5000万守望孤独的老人,而这一切的源头因为全国有2.6亿农民工背井离乡在异地讨生活。

  兴工业、促出口、盖高楼,传统以“城市扩建、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城镇化吸引着大量农民涌向大城市,但是到了城市却面临着虽有工可打,但却很难融入的尴尬窘境。中国城乡的二元制结构使他们没有能力扎根,也不能常伴父母身边以尽孝道。

  农民工离开家乡,把农业生产、人情压力、抚养孙辈、赡养父母等任务交给了留守老人自己,在这些重负之下,留给老人们的实际上更多是辛劳、孤单、多病、力不从心等一系列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景军教授历时两年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的五个省的700名留守老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老人往往在当前的中国农村是被忽视的部分。他们除了自身要承担农田里繁重的体力劳动外,还要照顾同样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们,并同时忍受孤独和病痛。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很多留守老人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国家老龄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留守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非常严重,甚至有部分老人出现严重的自杀倾向,我国老人的自杀率已达到万分之三十,世界罕见。

  不可阻挡的城镇化让我们的家乡处在新与旧的裂变中,农村留守老人“有儿难依”,农民工“两头不靠”的境地,充分说明中国农民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岔路口。反观历史,现在农村的留守老人,正是曾经在年轻时播撒汗水,大力发展农业来哺育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如今,工业成熟驱动城镇化,人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汲取财富,也应该对当初的奉献者给予回报,别让岁暮苍凉、夕阳不红,成为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倡导“服务均等化”、“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立即引来了巨大的社会共鸣。要解决5000万留守老人的问题,就要先解决2.6亿农民工的问题。而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根源还在于就近工作。也就是要发展可以让农民工回流的新型城镇。

  而实现这一切,只有让资源和政策不过度向大城市倾斜,更公平的分布在中小城市,提升中小城市的活力,才能够让农民工在家附近的城市就业,并且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从而更好地照顾父母双亲。

  这就要求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创造更多能够吸纳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使2.6亿外出务工的农民从大城市回归小城镇,在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为人子,尽孝道,让孤单的父母能够享受到其乐融融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