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科学理论不仅以其折射的真理之光为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以其蕴涵的绿色新观念为我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一
那么,“两山理论”蕴涵了哪些绿色新观念呢?
在笔者看来,“两山理论”蕴涵的绿色新观念,首先是一种绿色发展观,即:人类的发展不只是要发展好经济,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努力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好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正是运用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和形象比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对此,习近平早在2006年3月23日的《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中说得十分清楚:“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可以说,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结束后回答学生提问时更是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对绿色发展观的最准确、最完整的阐述。其中,“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指的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即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发展好经济,二者缺一不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指的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特定条件下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的是绿色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最高境界,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好适于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上,包括企业界、学术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在内,社会各界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纯经济主义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高于一切,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即使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也没有关系,可以先破坏后治理;二是极端生态主义的观点,认为生态环境保护高于一切,经济发展与否无关紧要,甚至认为自然界的一切自然物都不能改变,人类只能像其他动物那样,被动地适应自然、屈从自然,最好是完全“回归自然”;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辩证统一的,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好经济。其中的第一种观点,即“经济发展高于一切”的经济主义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两山理论”中蕴涵的绿色发展观,既是对长期以来存在于社会各界中这三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做出了惟一正确的结论,也是对传统发展观进行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批判。正如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在学习“两山理论”时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我们光讲“发展是硬道理”,而不管这种“发展”是否绿色发展,事实上就是光讲金山银山而不顾绿水青山,甚至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其结果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无异于饮鸩止渴。如今,通过学习“两山理论”蕴涵的绿色发展观,才真正懂得了,只有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自觉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切实做到两者兼顾,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良性循环。
二
“两山理论”蕴涵的另一种绿色新观念,是绿色幸福观,即:人民的福祉不只是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上,还要体现在生态良好上,要努力使人民群众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又能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态产品,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到底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建设生态文明是这样,加快经济发展是这样,保护生态环境也是这样。
但是,长期以来,在什么是人民福祉、怎样增进人民福祉、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流行的传统的幸福观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民的福祉也就自然而然地增进了;只要人民享有的物质文化产品丰富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然而,无数事实表明,人民福祉的增进并非只取决于经济增长这一个因素,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也并非和物质文化产品的丰富程度完全成正比。事实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福祉的内涵并不像传统的幸福观所描述的那么简单,而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他提出的“两山理论”和相关讲话中为我们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阐述。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包括:
第一,增进人民福祉,“既要金山银山”,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又要绿水青山”,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天蓝、地绿、水静等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森林就是肺,湿地就是肾,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要创新发展思路⋯⋯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经验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反过来又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二,“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一些,如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给破坏了,最后还要用获得的财富来修复和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得不偿失的逻辑怪圈”。这就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因而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切实加以保护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这一前提和基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保护好生态环境→生产更加发展、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良好”这样良性循环的文明发展道路,彻底摆脱“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造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遭受破坏→用获取的财富修复和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导致生产、生活遭受更加严重的影响”这样的逻辑怪圈。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这就是说,我们党和国家要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这种幸福又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作为民生福祉基本要素之一的物质文化产品,却由于经济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种种原因,至今还存在不够公平、普惠的现象,致使在全社会物质文化产品总量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还难以做到人人均等共享。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最基本的要素,又具有人人均等共享的“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品格,其对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公共效应和普惠效应,是远非物质文化产品所能比拟的,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倍加珍惜,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中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优先指标和关键因素。
第四,“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这就是说“两山理论”蕴涵的绿色幸福观是充分体现了“代际公平”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观。也就是说,它不仅要为当代全体中国人民谋福祉,还要为子孙后代的全体中国人民谋福祉,决不能为了当代中国人的所谓“富足”而牺牲后代中国人的幸福,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不难看出,这种绿色的幸福观是同党的18大确定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战略定位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的,也是同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所有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全一致的。
三
“两山理论”蕴涵的又一种绿色新观念,是绿色财富观,即:不只有金钱是财富、人造资产是财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财富,而且是更具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因此,人们在追求金钱、创造财富的全过程都必须确保以“生态安全”为前提。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和相关重要讲话,就不难发现,这种绿色财富观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
第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财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根据生态学原理,“绿水青山”作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它本身就对人类有着良好的服务功能,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如著名生态学家康斯坦赞就曾将地球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成以下17类:1、大气调节;2、气候调节;3、干扰调节;4、水调节;5、水储存;6、控制侵蚀和保持沉积物;7、土壤形成;8、养分循环;9、废物处理;10、传粉;11、生物防治;12、避难所;13、食物生产;14、生产和生活原材料的提供;15、基因资源的提供;16、休闲娱乐;17、文化塑造功能。总的说,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在里面。其中,既包括有形的服务,也包括无形的服务;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态产品;既包括直接的价值,也包括间接的价值;既包括经济功能,也包括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既包括现实的功能,也包括潜在的功能;既包括可以量化的价值,也包括不可量化的价值;如此等等,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这本身就有价值,就是财富。
第二,绿水青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里所说的“条件”,最根本的一条是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自然资本和自然价值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因地制宜选择好适于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或生态工业,或生态农业,或生态林业,或生态旅游业、或生态渔业、或生态服务业等),让绿水青山在提供好生态产品、发挥好生态效益的同时,提供好物质产品、发挥好经济效益,也就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第三,自然资源和自然价值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相较于金钱和人造资产,更具有基础性和本源性的属性。离开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因此,人们在追求金钱、创造财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坚守“生态安全”的底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物质财富创造二者发生矛盾、冲突的特定情况下,一定要懂得“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和“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的道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切实做到把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决不走“先破坏后修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做“牺牲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那种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蠢事。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财富,而且是比金钱和人造资产更具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因此,人们在追求金钱、创造财富的全过程都必须以确保 “生态安全”为前提。换句话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的一切财富,都应该是绿色财富。
显然,这种以“生态安全”为前提的绿色财富观,同长期以来那种认为“只有金钱是财富、人造资产是财富”,而从来不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财富范围,从来都为追求金钱而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传统财富观,是完全不同的。
四
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那种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观,还是那种只图生活富裕、无视生存环境的传统幸福观,抑或是那种只承认金钱和人造资产是财富、不承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是财富的传统财富观,都给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终将随着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步伐进入历史的博物馆。而“两山理论”蕴涵的绿色发展观、绿色幸福观和绿色财富观则因其固有的“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兼顾”和“生态优先”、“生态安全”的核心理念同生态文明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的高度契合,必将逐步成为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的主流发展观、主流幸福观和主流财富观,与此相应,绿色发展、绿色幸福和绿色财富也将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人们都像追求“经济增长”那样追求绿色发展,都像追求“生活富裕”那样追求绿色幸福,都像追求金钱那样追求绿色财富,那么人们群众衷心期盼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真正实现,也就为期不远了!或许,这也是衡量我们各族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是否真正学懂、学通,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