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出生的他,带着金丝边眼镜还有一股书生气,身上充满着活力。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里最年轻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瑞强。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个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那里巍巍阴山、万里黄河,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河套风光,被誉为塞上粮仓”。马瑞强谈到自己的家乡,眼里透露出无限的热爱和自豪,“我家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有我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也成就了我创业的梦想”。
马瑞强是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央企,在北京有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可是,上班后不久,他却开始琢磨回乡创业,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他最终下定决心,回乡种玉米。
下定决心后,马瑞强打点行装,回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家乡——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丰奋斗村。
他的决定也引起了周围人很多不解,尤其是父母,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引以为傲的儿子考上大学,鲤鱼跃龙门,没想到,寒窗十余载读完博士后,又要回家当农民,他的领导也对他说,想回去就回去试试,如果做得不顺,可以随时再回来。可他却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来。
农业博士回乡种地
马瑞强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我真的是喜欢农业,热爱农业。这是自己选择‘回乡种地’的最大原因。此外,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的很多事情,确实需要有人去做。除了这份担当,促使其回乡创业的还有一些现实因素,就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农业方面本身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选择回乡创业,马瑞强也是有底气的。他对农业技术种植及推广经验丰富。马瑞强自2005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到2010年博士毕业,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一直在寻找适合农村、反哺家乡的农业项目。2007年,应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要求,他负责北京、内蒙古等地“水果玉米”新品种推广工作,主要从事水果玉米的种植技术指导、销售、物流等方面的工作。
在繁忙的推广工作之余,马瑞强开始思考,水果玉米作为一种兼具高度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农产品,与普通玉米和水果相比,具备含糖量高、口味好、营养价值高且易于吸收等诸多优势,在试点推广地区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果这种优势农产品可以在家乡落地生根,是不是能为广大乡亲父老找到一条新的增收致富之路呢?
“玉米棒子能甜得当水果吃?”马瑞强在推广这个中国农业大学培育的新品种时,没少遭到乡亲的质疑。靠着父母的人缘,马瑞强2011年终于说服41户农民,使“水果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406亩。一年下来,每亩地增收300多块,老庄稼把式跟“白面书生”的关系近了。马瑞强不失时机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合作社,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据马瑞强介绍,内蒙古地广人稀,是国家推广土地流转的试验区,而家乡巴彦淖尔就坐落在有着“塞上粮仓”美誉的河套平原,那里土壤肥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备,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有利于高糖作物的种植,拥有甜菜、西瓜等诸多明星产品,肯定也适合水果玉米的种植,如果能将水果玉米在家乡推广种植,并辅之以良好的物流、销售环节,预期回报必然可观。
合作社成立之初,经历了重重考验,基本上创业路上所能遇到的困难,他都遇到过:资金困难、信息不对称、农民不接受等问题为这次创业蒙上了层层的迷雾,外人的冷眼旁观、家人的怀疑动摇等。
如今看来,马瑞强抓住了机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将他所带回去的技术,落地种植,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是,这成功背后的辛酸,却并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
站在家后面的小山坡上,看着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马瑞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水果玉米鲜穗销售”“水果玉米深加工”“水果玉米农家采摘园”的发展路径已然铺就,400亩、4000亩、40000亩的发展前景催人奋进,前途一片光明。
马瑞强心系农民,为种植水果玉米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得到农民们的信任。
人大代表为农民代言
马瑞强得知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在2012年年底。最初知道自己当选,他还是有点吃惊的,不过,很快吃惊转变为压力,继而压力成为动力。他说:“既然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就有必要为我们所代表的人民发出声音”。
马瑞强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现在的任务是开好会、投好票,会后,我会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深入了解农牧民的需求。把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种出更多的绿色、安全、优质玉米,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
去年两会上,马瑞强提的是关于农业科技与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两个方面建议。“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调研其他农村创业项目的感受,中央有一些创业优惠项目,但是到了下面,有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想就这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今年参加两会前,内蒙古巴彦淖尔专门组织马瑞强与广大创业青年的座谈会,搜集创业青年的意见,询问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希望得到的扶持措施,并帮助马瑞强提炼成成形的
议案。
当记者问到他是否“以后要长期关注‘三农’领域的问题时”,他说:“当然,我熟悉这个领域,也工作在这个领域,也关心这一领域的发展,未来会继续在这一领域做更多的调查和研究的,争取更好地履职。”
建职业化农民队伍
“回到小山村,你后悔过吗?”他坚定地说:“不后悔,如今多好呀!我现在活得很充实,不仅能带动当地的乡亲们增收致富,由于合作社的业务涉及上百台各类农机,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到秋收时,浩浩荡荡的人群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收获的场面十分壮观,这远比我以前在小小的实验室里搞研究有价值多了。”
而今,马瑞强又有了更加“高大上”的想法,他对记者说:“2015年,我们的流转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多万亩,吸引将近50人的职业化队伍,购置1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在完成好自己基地农活儿的同时,为大伙儿搞代耕业务,就是用我们的人力和机械,为客户开展从耕到收的全程服务。”
梦想在河套大地上生根发芽,马瑞强把目光放及到了更远的地方。他的业务已由乌拉特中旗,拓展至了巴彦淖尔市各旗县。
“农民的工作难做,但也好做,他们只要看到成果,就会信任你”。马瑞强在说服农民拿地种玉米的过程中,遇到了颇多的麻烦。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玉米产量的40%被当地的超市和商场购买,其余都销往外地,在市场上广受好评。水果玉米零售价每个3元,同样的一块土地,收入却比种普通玉米翻了一番。村里人看着种水果玉米赚钱了,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都要跟着种。
“试验田的成功也更加激发了我推广种植水果玉米,让乡亲们和更多的人受益的决心”。随着第一批水果玉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马瑞强得到了村里人的信任,也得到了很多单位的支持。
共青团组织多次帮助马瑞强协调有关部门进行项目扶持,引见多位企业家进行项目投资接洽,帮助他解决了创业融资难问题。很快,马瑞强的水果玉米合作社水果玉米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406亩,发展到2012年的5000多亩,马瑞强的创业梦想也实现了突破。
那年夏天,马瑞强的妻子从北京来到巴彦淖尔,马瑞强兴奋地跟妻子说:“你看,往南走的全是水果玉米的车,往北走的全是青贮玉米的车,这些都是我们种的。每天因为我们的努力上千人在行动,一起在赚钱,自豪吧!”马瑞强带着满满的自豪感与妻子分享着创业的喜悦。
当记者问及他理想中的职业化的农民是什么样子时,这位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很兴奋:“农业要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农民要成为像工人那样精细的群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去工作,各个环节都科学规范、有章可循。我也一直在努力实现这个过程,相信一切都会有所改善。”
现在,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运营管理日趋成规范。合作社技术团队有博士3名,本科生及技术员15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套学院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展开了密切的研究合作。
种地成就创业梦想
如今,满载荣誉的马瑞强还有一个梦想,他希望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走到农村,加入新农人的行列,为农村的建设出力。
农村的土地怎么种,怎么种好?一直是马瑞强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第一批职业化的农民,有责任也有义务思考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一同关注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有一批职业农民,来农村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农村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但农村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需要有年轻人扛下这个担子。”马瑞强说,对于自己个人来说,弃业回家种地创业,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它的价值。
作为率先走进农村的第一批新农人,马瑞强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内蒙古第12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博士学历的新农人,通过自己的创业带领农民致富,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发声,让农业农村的很多问题得到落实和解决,是马瑞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014年我在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中提议,加大边疆少数欠发达地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资金贴息的建议,我们当地2014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 涉及到创业人员27000多,带动的就业在95000多人,每年要拿出1200万的贴息,通过提议,这部分贴息农民们都省了。”马瑞强在用实际行动为农民谋福利,用智慧为农村谋发展。
马瑞强说,作为新农人,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带着新农人的责任和使命,他总是跟年轻人说:“农村有着很多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希望那些有梦想有激情的年轻人来农村,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上,你将大有可为!”
中国农村的建设,正需要像马瑞强这样的新农人不断的探索,中国农村的未来,也需要像马瑞强这样的新农人无私的奉献。
如今,硕果累累的马瑞强依旧在这片热土上奋斗耕耘着。老百姓说:“把土地交给他,我们放心。”他说:“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很有成就感”。
马瑞强说:“我的理想,是所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都能够实现机械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种植”。这不仅是马瑞强的梦想,更是新一代农民的梦想。马瑞强将继续将自己的创业梦在农村的土地上扎根,同样也期待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新农人的行列。
在创业的道路上,马瑞强有着平凡但又不普通的梦想,“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就希望用自己实际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农民致富。” 我们希望这位80后“种地博士”的现代化事业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