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自然生态的变迁往往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成为实现绿色增长、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标志。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路径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我国林业已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就林业“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
“十三五”林业工作总体思路
《绿色中国》:感谢张局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十三五”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请您谈一谈林业“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好吗?
张建龙:好的。“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国内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中央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林业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大局;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林业的地位与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在这些重要思想指引下,林业已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防沙治沙和林业“走出去”是重要内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是要求率先突破的三个领域之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这些重大举措,既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又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国际上看,加快林业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的认识高度统一,发展林业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全球生态的共同行动,联合国将林业纳入了未来15年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庄严承诺,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这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国家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木材非法采伐、象和老虎等野生动物保护已成为国际热点敏感问题,必须积极妥善应对。这就要求林业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倒逼和推动我国林业改革发展。
在看到这些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林业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态建设已成为重要的有效投资领域,国家将加大这方面投入力度,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生态投入难以明显增加。我国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虽然相对充裕并开始进入林业,但林业的体制机制需要继续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和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难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巨大需求;现有造林地大部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越来越困难;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林业物质装备技术落后,基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职工生活十分困难,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林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综合判断,我国林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林业内涵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5年是林业的黄金发展期。正如汪洋副总理指出的那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各级林业部门要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林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紧紧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根据这样的形势和任务,“十三五”全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力争到“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95亿吨,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稳定在17%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2020年林业旅游休闲康养突破25亿人次、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9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00亿美元,林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林业“十三五”重点任务
《绿色中国》:那么,“十三五”期间林业系统有哪些重要任务要完成呢?
张建龙: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宪法确定的国家根本任务。林业作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但仍然是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既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更是林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必须举全行业之力来谋划来部署来推动。
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各种有利条件,全面提升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坚持好的做法,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补齐短板。“十三五”要继续坚持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确保林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了9大重点工程,绝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规划,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并着力抓好以下6项重点任务。
(一)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国林业改革整体滞后,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刚刚起步,集体林权制度需要继续完善,林业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依然很低,已经成为制约林业现代化的最大瓶颈。改革创新是引领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解决国有林区林场产权虚置、责权利不一致问题,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需要大力推进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提升林业发展活力和效益,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中央已经对林业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各级林业部门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国有林区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紧完善林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二)以加强保护落实生态优先。坚持保护优先是中央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针,坚持生态优先是中央确定的林业发展战略。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把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保护天然林,全面保护湿地,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重利用、轻保护,重造林、轻管护,资源保护和森林经营跟不上,形成了大量低质低效林,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都不明显,造林绿化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组织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重点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让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充分休养生息,全面增强生态功能。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三)以加快绿化增加资源总量。坚持绿色发展必须有绿色资源来支撑,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有资源总量作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森林资源虽有明显增长,但总体上仍缺林少绿,森林生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森林覆盖率只有21.6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居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7。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产品和木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60%,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48%,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任重而道远。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后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推进三北工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加快建设京津冀地区成片森林带,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封飞造、乔灌草结合,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四)以共建共享增进绿色惠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提升绿色惠民水平。当前,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强烈的需求,绿色林产品已成为消费市场最青睐的产品,就业增收已成为贫困人口最迫切的愿望。林业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要探索形成一种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既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又能确保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通过建设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加人民生态福祉。要高度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要尽快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让其通过保护生态实现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
(五)以强基固本推动协调发展。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保障。当前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不高,科技支撑不足,人才队伍紧缺,既与加快林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也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不协调。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中,仍有486个林场不通公路,170个林场不通电,1575个林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五大森工企业施业区近80%的道路为低等级路,难以满足森林防火和林业生产的需要。林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只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林业高端人才缺乏,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拉长基础薄弱这条短腿,全面提升林业协调发展水平。要实施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提高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互联网+”林业建设和基层站所建设,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增强林业基础保障能力。
(六)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随着生态问题政治化和生态治理国际化,林业开放合作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领域越来越宽广。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对木材供需缺口加大和国家生态依然脆弱的实际,既要把这种压力转变为推动林业发展的动力,积极培育国家储备林,尽快提高木材自给能力,又要增强统筹全球森林资源的能力,更好地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解决国内木材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的林业合作,着力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主动与欠发达国家分享我国林业发展经验。要认真履行涉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增强森林、湿地碳汇功能,如期实现国家方案中的林业目标,为林业扩大开放合作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