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我国林业文化与自然遗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有关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舆论日益重视。北京林业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组织专家岁末盘点,于1月10日揭晓了该领域2018十件大事的评选结果。
2018年是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事业的重要年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自然遗产等自然保护地归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局自然保护地司应运而生,为我国自然遗产申报、保护管理等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被评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从6月起,全国集中开展对包括自然遗产在内的自然保护地大检查行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这一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新使命新职责新任务的重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自然遗产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
6月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贵州省政府在京主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恩吉达为可可西里颁发世界遗产证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领取聘书后积极开展工作,为我国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专业化的有力支撑。
7月2日,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成功再次向世界呈现了美丽中国的精彩,体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大熊猫是人类共同的珍贵自然遗产,加强大熊猫保护对维系生物多样性、平衡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成立,跨川陕甘三省的国宝大熊猫主要栖息地、保护地,统一管理,标志着大熊猫保护的国家行动全面启动。
7月25日,黄山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全球首个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地。
入选大事的还有: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盐城黄海湿地作为2019年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标志着盐城申遗工作上升至国家层面;9月14日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新机遇峰会举办,专家学者齐聚长白山,探讨世界遗产保护地的保护发展新路径、新思路,形成《长白山共识》;6月7日,首届林业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专家学者深入研讨林业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意义价值、对策路径、人才培养、传播推广;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组织开展自然遗产保护公开课、举办大学生与自然遗产主题征文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