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计划营造林1亿亩
2018年我国营造林工作实现新突破,国土绿化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全年完成造林1.06亿亩,森林抚育1.28亿亩,分别为年度任务的105%和106.5%,完成草原建设任务1.16亿亩。
据介绍,2018年我国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49万公顷,石漠化综合治理26.26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342.88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营造林890万亩,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沿海和太行山等重点防护林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430万亩。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全国、省、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体系建设,加大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力度,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
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2018年命名国家森林城市29个,国家森林城市总数达到166个,积极推动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编制《全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国家森林乡村评价指标》,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不断拓宽国土绿化形式,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深入展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省达10个,与有关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行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2019年要继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年计划完成营造林任务1亿亩。扎实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成国家森林乡村8000个。创新推进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探索建立义务植树激励机制,启动开展义务植树示范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完善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向社会公布保护状况。命名一批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
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占国土面积18%以上。其中包括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世界自然遗产13项,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7处,国家地质公园212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
自然保护地是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保护区建设是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主体。2018年,我国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474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布有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000万公顷天然湿地,保护着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65%高等植物群落。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对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目前,我国有17项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其中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首位。2018年,继贵州梵净山成功申遗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盐城部分)正式申报世界遗产。拥有世界地质公园37处,国家地质公园(含资格)270处、国家矿山公园(含资格)88处。湖南湘西、甘肃张掖地质公园以及贵州兴义、福建龙岩地质公园已确定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2019年度及2020年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海洋特别保护区111处,面积7.15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含国家级海洋公园48处)。
据介绍,今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整合优化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科学妥善解决历史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启动保护地整合优化试点,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优化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理顺管理体制,划清保护地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权属,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及时掌握保护地内人类活动变化动态,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建设,启动全国自然保护地空间规划研究,研究建立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和水平。
我国4612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目前,我国4612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占国有林场总数(4855个)的95%,28个省份完成省级自验收工作,改革总体进展顺利,保生态、保民生、创新体制、活化机制成效明显。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印发实施3年多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积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坚持保生态、保民生的改革原则,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改革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国有林场6.7亿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场每年减少天然林消耗556万立方米,占国有林场年采伐量的50%。森林得到休养生息,物种得到发展保护,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蓄积比改革前增加了4亿立方米。林区民生显著改善,已累计改造完成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54.5万户,职工年均工资达4.5万元,是改革前的3.2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增加就业,转岗、提前退休等途径,安置富余职工16万多人。
国有林场改革启动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改革补助资金158亿元,有效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问题,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较改革前平均提高27个百分点。累计安排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138亿元。林区基础设施不断强化,连续3年支持国有林场内外道路建设,总投资107亿元,建设通场部道路1.6万公里,林下经济节点对外连接路1300公里。2017—2019年,在内蒙古、江西和广西3省开展国有林场管护站点用房建设试点,共建设管护站点用房868个,中央投资1.8亿元。
据悉,目前95%的国有林场被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国有林场事业编制由40万减少到21.7万,比中央改革方案确定的22万还少3000人。改革过程中,各地积极整合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林场,将国有林场由改革前的4855个减少到了4358个;细化了购买服务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购买服务的具体办法,确保公益林管护购买服务可操作;修改完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家、省、市3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分级监管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责任清晰。截至目前,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分级实施的林场管理新机制已初步形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多举措防治松材线虫病疫情
针对全国松材线虫病扩散危害持续加重的情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采取查清疫情、落实责任、科学除治、严管疫木等一系列防控手段,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势头。
松材线虫病是全球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森林病害,松树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40天左右就可死亡,3-5年即可造成整片松林死亡。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仍呈加速扩散态势,已成为当前林业建设中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灾害,形势十分严峻。根据2018年全国松材线虫病春季和秋季普查数据显示,松材线虫病疫情在18个省(区、市)的589个县级行政区发生,发生面积974万亩。疫情已入侵张家界、黄山、泰山、庐山等国家风景名胜区,在我国呈现向西向北快速扩散的态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的通知》要求,确立了以疫木清理为核心、以严格疫木源头管理为根本,采取更加科学、严格、管用的防治措施,减少疫情危害损失。一是强化防治责任落实。进一步落实好松材线虫病地方政府的防治主体责任、林业主管部门的部门责任、森防机构的专业技术责任,建立疫情防治督办问责制度,构建长效防治责任制度体系。二是加强疫区和疫木管理。严格执行《松材线虫病疫区疫木管理办法》,强化疫区松木管理,严格疫木源头管理,全面实施疫木山场就地粉碎(削片)措施,严禁疫木运出疫区,禁止疫木板材加工。三是加大疫情除治力度。严格按照《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实施以疫木清理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措施,科学选用、精准使用媒介昆虫药剂防治等辅助措施。实行疫情限期除治制度,重点做好黄山、泰山、张家界等重点区域疫情的预防和治理。四是抓实疫情监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先进技术,实施护林员为基础的网格化监测手段,构建更加全面及时的疫情监测体系。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坚决杜绝疫情信息少报、迟报、漏报、瞒报现象。五是强化检疫封锁。切实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增强检疫案件查办能力,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采伐、调运、加工、经营、使用疫木行为。对新发疫情追踪溯源查明原因,倒查疫情传播责任。六是健全联防联治机制。大力推进地区间和部门间联防联治,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区域间的统防统治机制,重点推进县际间的联合检疫、联合监测、联合防治作业等工作。
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
2018年全国林业产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同比增长2.88%,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57亿吨。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中有进,以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速成长,产值增速达19.28%,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林业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突显。2018年,通过大力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森林服务新业态新产品,进一步加大森林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森林旅游发展再创佳绩。全国森林旅游和康养超过16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接近1.5万亿元。
在推动林业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方面,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了一批全国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立了林业产业标准化国家创新联盟,全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选定首批289个项目,落地资金近20亿元,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据介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后要在严格保护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增加绿色优质林产品供给,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加强以国家储备林为主的人工用材林建设,增强木材自给能力。调整经济林品种结构,进一步突出特色,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粮油、森林草原旅游、森林康养、经济林果及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减少林草资源直接消耗。加快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发展,提高林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等品牌建设,建立健全林产品标准和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大力实施“互联网+”林产品、经济林果提质增效行动和产加销战略联盟,畅通林产品销售和流通渠道。完善林业产业扶持政策,统筹用好造林、森林抚育、贷款贴息等补助资金,积极争取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用于发展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实施,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涉林企业人材队伍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林业产业发展能力。
我国将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今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编制《全国国家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发布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组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确保2020年基本完成试点任务。
过去一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面履行国家公园管理职责,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专项督察,对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空间布局、事权划分、生态监测、法律法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通过国家评审验收,组建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立了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各试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开展了生态廊道建设、外来物种清除、裸露山体治理等工作,各试点国家公园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今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将完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启动编制海南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加强试点公园管理机构建设和运行保障,重点解决省级管理主体缺失问题,推动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分局”垂直管理体系。启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数据库建设,制定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办法、巡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准入清单,抓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试点。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试点国家公园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全国17个省份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
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份在全省或者部分市县开展了林长制改革试点,进一步压实了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
全面推行林长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建立林长制,由省委书记、省长牵头,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总林长,构建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切实强化和落实了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保护发展的动力问题和责任问题。过去一年,安徽、江西等全国17个省份通过建立林长制,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难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合力,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创新和成功实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在深入总结各地林长制成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林长制实施范围,确保森林资源得到长期有效保护,为推动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