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2014年的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净减少198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沙化程度减轻,植物多样性增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认为,中国是全球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也是荒漠化防治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国家,是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全国风沙治理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以科学治沙、产业治沙、企业治沙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治沙模式。近日,记者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治沙一线,深入探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亲身感受防沙治沙的成效。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津上风口,是西北风沙南侵京津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我国防沙治沙的主要战场之一。
16年前,这里曾经是京津风沙的起源点,风吹沙起,直逼京津。16年后,这里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阻沙保水,护卫京津。再过6年,这里将作为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主赛场,携手北京,绿色办奥。
力阻风沙保京津
今年5月底,记者来到张家口市怀来县龙宝山村,村民陆宝林指着村子周围郁郁葱葱的草木说道:“现在沙地上都种上了各种植被,就像花园一样,即使四五级的大风也起不了沙。”提起过去,陆宝林痛苦地回忆道:“治理之前,这里全是沙,整个龙宝山沙丘流沙遍地,只要风一吹,黄沙满天,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每年得有多半年的风沙天。”
龙宝山沙丘,曾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荒漠,离天安门广场只有70公里,是每年春季京津地区风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尤其是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特别是京津地区连续遭遇12次沙尘暴。沙尘暴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50年来所罕见。2000年6月5日,国务院决定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工程项目启动以来,龙宝山沙丘开始土地荒漠化治理,造林1.8万亩,共植树363万株,沙丘周边种植了枣、杏等经济林和杨柳树、侧柏、油松等防风林、景观林。龙宝山沙丘从昔日京津风沙主要策源地,一跃而成为拱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怀来县林业局造林站站长王占永说。
“十几年前京津地区出现的‘黄沙漫天’现象已成为历史,这也是2000年国家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最直观、最明显的效果。”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工程处处长江天法告诉记者。
为了改善和优化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治理沙化土地,遏制沙尘危害,2000年6月,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从2001年到2012年,包含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等5省(市、区)在内的75个县。二期工程从2013年到2022年,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等6省(市、区)在内的138个县。”江天法说。
一期工程完成情况如何?江天法说,一期工程,国家累计安排资金479亿元,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752.61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09.47万公顷),草地治理1.4亿亩,暖棚1100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2.7万套,小流域综合治理1.54万平方公里,节水灌溉和水源工程21.3万处,生态移民18万人。
一期工程取得的成效还是很显著的。江天法介绍,京津地区沙尘天气明显减少,据统计,2000-2002年北京市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均在13次以上,减少到2010年的3次。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10年的286天,十年间年优良天气数量增加了109天,增加61.6%,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工程区土壤侵蚀强度下降,沙化程度减轻,林草植被迅速增加,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江天法透露,与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增加了63个县(旗、市、区),工程区总国土面积70.60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20.22万平方公里。工程的建设期为十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2017年,第二阶段为2018-2022年。二期工程总投资为877.9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82.3亿元,地方投资295.62亿元。截至目前(2016年5月),京津二期工程累计下达投资80亿元,其中,林业项目投资为35亿元,退化林分改造投资21277万元。“2013年投资11亿元,2014年到2016年每年投资21亿元。投资力度还是不够,按照二期工程目标,每年投资40亿才能完成任务。”江天法表示。
多轮驱动齐治沙
“为首都阻沙源、保水源,为当地增资源、拓财源”,16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主导,将“国家要绿、农民要利”的目标变为现实。“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契机,各地通过科学治沙、产业治沙、企业治沙等模式,不仅增加了林地面积,而且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初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河北省林业厅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冯长虹介绍说。
科学治沙,提高了治沙效率。以张家口市宣化区黄羊滩沙化治理为例,虽然国家在1954年就已经在黄羊滩设立林场,但治沙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后来与北京林业大学、德国得累斯顿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进科学造林手段,目前造林的成活率可以达到80%。
产业治沙,实现了“国家要绿,百姓要利”的双赢。张家口市怀来县曾经以沙城闻名,后来当地通过发展葡萄种植业,不仅治理了土地沙化,如今更成为中国的“葡萄酒之乡”。企业治沙,带动了社会资本,实现治沙的长效化。张家口市阳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通过引入企业治沙,市场化运作,将有限的治沙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013年初,玉屏山林苗一体化示范园区正式动工。园区由阳原县当代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划总面积2万亩,已投入2亿多元,累计完成荒山荒坡整地2万亩、绿化造林1.5万亩,覆盖了所在揣骨疃镇的整个玉屏山区。目前,园区已完成第一期绿化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栽植新疆杨、垂柳、国槐、油松、樟子松、杏树、海棠果和苹果树等各类林、苗350万株。公司总经理刘海军告诉记者,下一步,园区将依托现有资源开展生态旅游,进一步扩大治沙造林的效益。
“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对社会造林大户进行表彰奖励,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个体民营企业参与荒山绿化的政策。”阳原县副县长戈撬珍说,近5年,全县共吸引11家企业、大户治沙造林4万亩。
政府主导治沙,社会参与造林。截至2015年,张家口市共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任务2051.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777.31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合作项目建设30万亩。
“原来春天一起风天都是黄色的,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空气可好了。”说话的是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党支部书记王贵明。导致他口中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是2000年起开始规模种植的杏树。
大田洼乡地处浅山丘陵区,海拔1000多米,干旱少雨、土层厚,适宜杏树生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乡政府将防沙治沙与退耕还林等工程结合起来,鼓励农民大面积栽植杏树。目前,全乡共有杏树3.1万亩,涉及13个行政村、1728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超过1万亩。
与杏树一起长起来的,是每家每户实实在在的收益。王贵明家有20多亩杏树,去年仅这一项的纯收入就超过2万元。种植杏树省力又赚钱,每年只需要春季一个月除草、打药、剪枝,夏季一个月采摘,69岁的他做起来毫不吃力,连老伴儿都不需要插手。
风沙治住了,百姓富裕了。2015年,大田洼乡仅杏树收入就超过1800万元,再加上泥河湾杏花节、泥河湾鲜杏采摘节、泥河湾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在蔚县代王城镇张南堡村,林下栽种的知母、射干等中药材长势喜人,再过不到一年就可收获,正常年份下,每亩纯收入可达1000元。2014年,张南堡村开始在退耕还林地上套种中药材,选择适应性强、多年生的草本药材,农民既容易掌握技术,又可规避价格风险。目前,全村已发展林下中药材300亩,并辐射周边乡村发展林药间作1000余亩。除了传统种植业,以森林景观、特色采摘、消夏避暑为主的生态旅游业,也正在迅速兴起壮大。
目前,张家口市林果基地总规模430万亩,全市1/3的农户从事林果业生产,600多个村、54万人依靠林果业脱贫致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20%。其中,杏扁基地面积达218万亩,约占全国的1/3,实现年产值6亿元。
助力冬奥增绿色
“预计到2022年,京津风沙源区域内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扩张的趋势,基本建成京津及华北北部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江天法说,即将到来的冬奥会更为当地风沙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绿化工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将会是2022年冬奥会的奥运村所在地,也是北京到张家口高铁的终点站。张家口市崇礼区林业局局长王福亮介绍:“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将有50块金牌在张家口决出。为更好服务奥运,建设好绿色屏障,我们在今后造林树种选择上,一是栽种大型易活树苗,二是更多采用常绿树种,比如油松、林杉等,确保四季有绿。”
站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的山上举目四望,冬奥会核心区周边绿化已初见成效。
崇礼区是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主赛场,规划承担冬奥会雪上2个大项6个分项50个小项的比赛项目。自2013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来,崇礼启动了配合申奥绿化工程,围绕赛事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和沿路生态廊道建设,开启高标准绿化模式。2014年以来,崇礼在奥运核心区太子城周边完成造林3万亩,栽植油松、云杉、樟子松等常绿树种及各类花灌木,实现春季花期长、冬季有绿色的目标。
与此同时,高标准投资建设的张承高速绿化也已接近尾声。工程规划完成高速两侧绿化10万亩,目前已完成7万亩,其余部分将在年内完成。工程平均每亩投资近9000元,统一栽植大苗,实现快速成林成景。
王福亮告诉记者,今年,崇礼区计划投资6.5亿元,完成奥运核心区补植补造和张承高速二期造林等共14.33万亩。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52.38%。
江天法告诉记者,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工程也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到2017年,工程区林草植被总量进一步增加,沙化土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控制沙化土地扩展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京津地区沙尘天气进一步减少;工程区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工程区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2022年,工程区内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扩展的趋势,基本建成京津及华北北部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京津地区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风沙危害进一步减轻;工程区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林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实现草畜平衡,工程区农牧民收入稳定在全国农牧民平均水平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江天法坦言,实现二期目标也面临很多难题,除了加大投资力度外,林木管护问题也很突出,尤其是造林后的禁牧矛盾。管护问题,崇礼区的招标管控公司的政府购买模式值得推广。
据王福亮介绍,崇礼区有10个乡镇,政府拿出520多万元,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招标8个管护队,管护队以乡镇村护林员为主,负责林木管护问题。政府通过严格考核监督管护公司。“崇礼区的林木管护模式已成为样板,管控公司措施灵活多样,管护效果不错。目前,张家口很多地区都在学习崇礼林木管护模式。”
国家林业局治沙办总工程师屠志方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还需要治理1000万公顷沙化土地。在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同时,还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防沙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