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科学绿化 美丽中国建设的点睛之笔
科学绿化 美丽中国建设的点睛之笔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2 18:24:43 浏览:2187
字体:
分享到:

“你们看,这是三北工程一期二期造林的地方,现在都是次生林了,已经自然更新了。”延川县林业局原局长呼增禄指着公路旁的一片杨树林向记者说。今年64岁的呼增禄中专毕业就来到延川县林业局,一干就是38年,对延川县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感情。他亲身经历了三北工程一期到现在的造林全过程,是三北工程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北部、黄河西岸,属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的重点县之一。全县总土地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自1978年实施绿化造林工程以来,共规划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52万亩、封山育林4.3万亩,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从11.52%提高到24.64%。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互补、效益彰显的林业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延川县以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为重点,以山绿起来,群众富起来为目标,积极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在造林工程中,严把“整地、苗木、运输、栽植、浇水、抚育”六关,确保造林成活率。按照典型示范、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先后打造出梁家河、乾坤湾等一大批绿化造林精品示范工程。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林业项目质量提升。

 

 

呼增禄告诉记者,三北工程一期时政府每亩地造林补助2元钱,主要是村集体组织大家绿化荒山,造林没有标准,也没有规划,全靠百姓自主,所以一期造林主要是杨树,到现在都已经到了更新的时候了。

延安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高健对记者说,现在延安市范围内三北工程一期二期造的林基本上都更新了,杨树是自然更新,另外很多地方都以侧柏作为更新树种。“我们一直在考虑怎样才能让植树造林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改善联系起来?延川县黄河沿岸地质地貌对造林来说太难了,很多地方都是用绳索把人和树苗吊下去,可以说植树有生命危险。”高健说。

在乾坤湾景区,黄河穿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和吕梁山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形湾,两岸悬崖峭壁,下面浑浊的黄河静静地流淌。在这样的立地条件下植树,想起来都让人摇头,而延川县的造林队伍硬是在这悬崖绝壁上栽下了一棵一棵一排排的油松侧柏,让绿色将我们的母亲河包裹起来。

站在高处,凝目细观,一道道山梁连绵起伏,跌宕崛奇,而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还是那座座山峰和道道山梁铺满的一片绿色。放眼望去,由各种树苗组成的绿色方阵在微风中摇曳,给深褐色的山石增添了生命的色彩。

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表示,2021年,陕西省林业局将以生态空间高效能治理为目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向深绿色进军”进程,推动生态空间由“干瘪”向“丰盈”、生态生产力由“低产”向“高产”跨越。全年计划营造林5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75万亩。进一步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0.9‰和4.6‰以内。

陕西省科学绿化的推进是我国国土绿化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大规模国土绿化一直在推进,并且逐渐走上符合自然规律和国情地情的科学绿化之路。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014-2018)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已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中国造林,全球受益!”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中国造林绿化成就的高度评价。2019年,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卫星监测结果,过去20年间地球不断“变绿”,其中,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到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25%以上,而中国对全球绿化贡献的42%源于植树造林工程。

 

科学绿化爱绿植绿

 

以科学的态度向困难进军

“在这里植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为了荒山披绿装,我们组织了专业的造林队对黄河大桥山西岸边的石山绿化开展攻坚战,八个多月的时间打造出了三北工程的‘样板间’。”在黄河岸边永和关一片绿油油的绿化现场,山西省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手扶着一棵一人多高的柏树说。

王爱民指着黄河边陡峭崖壁上营造的侧柏林说:“永和山多,坡陡,有百分之八十都是荒山。在永和关我们拉了一万五千多方土,垒起了一个个鱼鳞坑,又采取多模式多品种,栽种了这些树木。”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立地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干旱少雨,成活难度大……“没有土我们就一袋一袋地背,没有坑我们就用石片一片一片地垒,没有水我们就一桶一桶地拉,没有路我们就用溜索的方式运送树苗……” 一直在永和关绿化现场指导造林的王爱民充满自豪地说。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且抢时间,抓住雨季,进行大苗木栽植,他们创造了困难立地造林新记录:一次造林成活达95%以上,保存率达90%以上。这项通道工程,总投资355万元,总面积达4300亩,填补了永和通道绿化的空白。如今,这里的侧柏林已有3米多高。它们扎根石缝,守望着黄土沟壑,焕发着生机活力,成为永和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到了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我们为美化人居环境,创建绿色和谐永和,确立了针阔搭配、乔灌结合和多树种科学配置、多模式科学造林的工程建设思路。一个建设绿色永和的林业发展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永和县林业局局长郭记平说。

进入21世纪后,永和县立足县情,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科学操作,严格管理,按照“很抓红枣富民主导产业、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美化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绿色、和谐永和”的林业建设思路,采用“荒山荒沟生态林、乔灌混交、针阔搭配;川坡耕地经济林,突出特色、林农间作”的方式,不断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大力推广应用了各种径流林业整地方式、侧柏大苗带土胎雨季造林、截干封堆造林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混交造林技术、石片覆盖保墒技术、根宝(生根剂)蘸根技术等多项造林技术,造林绿化的成效十分明显,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见绿的目标,实现了“山坡花果飘香、荒坡披上绿装、山沟山花烂漫、河滩红枣富民”的工程建设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成为写在大地上的锦绣篇章。

近年来,山西以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引领,以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和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区“四大区域”为重点,高质量开展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据2019年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23.18%。

观一般而窥全貌。通过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我国的绿色正在悄然增长。“十三五”以来,我国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45亿亩,完成森林抚育6.37亿亩,建设国家储备林480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

“十三五”期间,“三北”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4860.5万亩。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新启动陕西子午岭和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两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工程区基地建设数量达13个。长江、珠江、沿海和太行山绿化等重点防护林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2340万亩。河北省张家口市及承德市坝上地区植树造林项目启动实施,为筹办“绿色冬奥”奠定生态基础。截至2020年11月底,天保工程区完成公益林建设244.6万亩、中幼龄林抚育1119.8万亩、后备资源培育125.4万亩。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深入实施,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正式启动,落实草原禁牧12亿亩、草畜平衡26亿亩,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森林城市”成为更多城市的奋斗目标,城乡绿化美化深入推进。目前,全国国家森林城市达194个。

《“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林草事业发展的12个主要目标,其中有2项约束性指标,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10项预期性指标,包括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8%,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亿亩等。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张炜表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工作,是国家林草局的重要职责。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把科学绿化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十四五”生态修复的全过程,重点解决好“在哪儿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四个关键环节,科学推进科学绿化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储备林建设

 

用科学绿化理念指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但国土绿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找地难”“年年种树不见树”“绿色不够多、不够好”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如何解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等问题成为了关键,而科学绿化就是打开这些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今年6月3日,一场关于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草品种选育等专题开展深入研讨,为推动我国草种业高质量发展。南志标、沈国舫、蒋有绪、刘旭、张守攻、种康等多位院士认为,实现草种业健康发展要开展科技攻关、拓展投资渠道、加强行业管理、强化机制创新。这些观点和推进科学绿化不谋而合。

科学绿化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绿化和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使生态系统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和生产潜力,提升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道路。

湖南省把科学绿化理念总结为:全过程管理、系统化治理、大生态提质、多重点推进。为确保绿化成效,强调在种苗、栽植、管护、支撑等环节全过程管理;将国土绿化融入全省“一湖三山四水”生态格局及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为把单一的造林绿化向森林调优、提质增效、城乡添绿转变,开展了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提质工程,完成生态保护修复8万余亩,绿心裸露山地绿化全覆盖。围绕重要生态功能区、人口聚集地和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湖南全方位开展生态修复,实施复绿和增绿。

湖北实施绿满荆楚行动、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和精准灭荒工程,大力推进山区绿化、平原绿化、城市绿化、乡村绿化、通道绿化,实现了高水平全域绿化。与此同时,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初步建立起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省湿地面积逐渐增加,保护面积达74.4万公顷,保护率达51%。

江苏推进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沿江地区全域造林29.8万亩,长江两岸500米范围内完成造林2.6万亩。沿江各地大规模增绿和湿地生态修复,让长江再现岸绿景美。

辽宁省北票市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可造林绿化用地多为高山、远山、石质山等困难立地。近年来,北票市摸索出一套科学、经济、实用、易操作的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包括节水造林、飞播造林、混交造林等多方面技术。

湖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说,这些年,湖南在造林绿化中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转变绿化理念。原来以追求木材蓄积量、木材生长量为主,现在造林绿化注重的是近自然、全周期、多功能。二是优化绿化布局。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9.96%,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倍,现在更多的是进行结构性调整和优化。通过点、线、带、片、面的建设,实现湖南整个生态屏障功能的有效提升。三是提升绿化效能。为什么造林,原来是为了木材,现在是为了生态系统,为了百姓致富,为了木材战略储备。另外,在优化过程中还要解决谁来种、怎么种、怎么管等问题。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太明说,山东省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84%提高到目前的近20%,活力木蓄积量由2400多万立方米达到目前的1.3亿立方米。主要做法有:一是高位推动。历届省委省政府把国土绿化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林业的政策。二是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制定了《山东省国土绿化优良树种推荐名录》,推广使用适应性强、材质好的优良乡土树种。三是强化森林抚育。在国有林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一场一策,一场一品,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每年完成森林抚育200万亩以上。四是注重管护。对重点工程造林,实行专业队标准化栽植、合同化管理模式,推行施工单位“先栽植、包成活、再结算”运作模式。五是以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六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七是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自新说,宁夏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精准植绿、增绿、护绿,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提升。到目前为止,宁夏森林面积已经达到1231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9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5%,湿地保护率达到55%,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河南省林业局总工程师汪万森表示,河南省持续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和生态省建设提升规划,全面完成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尤其近些年来,通过实施农田防护林建设、生态廊道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困难地植被恢复等一系列林业重大工程,在困难地造林、重点地区生态修复、乡土树种资源利用以及防风固沙、平原绿化等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认为,绿化从过去简单增绿拓展到为人类的繁衍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绿化。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绿化都要有一个全局观,要打通各个生态链条之间的关系,生态网、水网、路网、河网,使整体生态功能和绿化效果进一步提升。既要服务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也要充分发挥森林、草地等固碳功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世荣表示,科学绿化。一是要遵从生态学的原理及演替规律。自然界是气候、土壤、植被等长期演替的结果,国土绿化在植被类型的确定、树种选择上要依据自然规律。在研究分析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为介入推动自然演替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重点在观念的转变,从一味追求数量和面积,到数量、质量并举以及最终到质量提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么去绿化,这既是科学的问题,也是政策的问题,将来我们绿化要做到精准绿化,才能够投资最少、效益最大。三是资源的限制问题,像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很少,绿化难度很大,但是有些地方必须要造林绿化,像绿洲防护林、农田防护林以及水土保持林,这都是在确保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够维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合理配置绿化用水。四是绿化质量问题,要从树种、林分到生态系统、景观,再到流域、区域等不同尺度不同层面,全面提升国土绿化的质量水平。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张炜表示,十四五时期科学绿化要坚持做到:

一是合理安排国土绿化用地,规划解决了“在哪儿造”的问题。突出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应性等因素,合理确定造林绿化的目标任务,科学划定、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完成5亿亩国土绿化任务,每年1亿亩,造林绿化是5400万亩,种草改良4600万亩。这些都将以益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为主开展国土绿化,稳步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同时充分利用城乡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绿化。统筹处理好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

二是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明确“造什么”。充分考虑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承载力,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搭配,优先使用乡土树种、草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干旱、半旱地区要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科学恢复以灌草为主的林草植被。城乡绿化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推广抗疫性强、养护成本低的地表植物。同时鼓励农村“四旁”种植乡土珍贵树种,保护好古树名木。

三是加强绿化设计施工管理,规范“怎么造”。强化对绿化作业设计的用地、用水、技术措施等进行合理性评价,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严格绿化施工管理,保护自然植被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负面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集水节水造林的种草技术,同时提倡低密度造林。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行为,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严禁脱离实际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同时,深入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推动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是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怎么管”。压实地方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的制度,加强对新造幼林地的封山育林和抚育管理,巩固好绿化成果,“一分造九分管”。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制定国土绿化成效评价办法,科学评价国土绿化成效。实行国土绿化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不断提高精准化管理水平。

新的征程,新的使命。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绿化事业发展格局,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提升绿化质量,才能让生态状况根本好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绿色中国》202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