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亿利人的治沙路
作者:李美霞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7 21:57:06 浏览:433
字体:
分享到:

2012年6月,站在联合国“里约+20”会议的领奖台上,王文彪手捧“环境与发展奖”的奖杯,再次对全世界许下诺言:“作为中国亿利治沙公益基金会的发起人,亿利治沙公益基金计划再用10年的时间,为世界再贡献10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这已经不是王文彪第一次立下军令状。当然,也并不是王文彪最后一次为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做出铮铮承诺。

三十年来,躬耕于库布其沙漠的虎狼之师,拔剑出鞘,鏖战大漠,将沙漠这一大自然赐于人类的宝藏,充分开发利用,和谐共处,扶持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有效模式,造福于企业,造福于沙区群众,造福于中国,造福于全人类。库布其模式,创造了当今环境保护的世界奇迹,为构筑中国北方绿色长城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行的范本。

 

贫穷,源于一片沙

 

贫穷,曾经是扣在杭锦旗人民头上的一顶破败不堪的帽子,而这一切,都源于一片沙。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境内的一片汪洋沙海,这里也是距祖国首都北京最近的一片沙漠,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北端,黄河巨大的“几”字型的南缘,它就像一张拉满的弓弦,把黄河的冲积平原与高原分隔得泾渭分明。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境内的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00平方公里,占鄂尔多斯总面积的21%。它和鄂尔多斯境内的另一片荒沙——毛乌素沙地连起来,占据了鄂尔多斯总面积的48%。再加之各处零星存在的沙地,鄂尔多斯至少有一半土地覆盖着厚重的黄沙。两大沙野千百年来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是挥之不去的悲苦与辛酸。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因其环境的恶劣而含泪泣走他乡;有多少人因大漠无路,在家人有灾有病时,眼睁睁看着却无法施救;有多少家庭,眼看着辛辛苦苦喂养的牲畜被活活饿死,早出晚归侍弄的庄稼被荒沙一夜之间掩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库布其沙漠最为疯狂肆虐的时期,特别是沙漠的西北部,野草被沙掩埋,树木被风拔起。这片天地里隐藏的众多的宝贝和杭锦旗十几万农牧民一样,被连绵的黄沙围困、阻隔。一望无际的沙洲和延绵的沙丘让人望而生畏,最高的沙丘有百米多高。东西走向的库布其沙漠严重阻隔了杭锦旗沿河与梁外的交通,不仅影响了全旗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被大漠长期阻隔的农牧民更是生活困顿、举步维艰。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的先辈就是从陕北府谷移居到了库布其沙漠边缘,种一片沙地,放几只瘦羊。出生在沙窝里的王文彪,吃着沙拌饭、嚼着甘草根、喝着黄河水慢慢长大。他亲眼目睹了滚滚黄沙掩埋农民的耕地和住房的情景。夜里一场风,早晨推不开门,大人必须从窗户上爬出去,铲开门口的流沙,才能把门打开让家人进出。一座土垒成的小屋,前几天还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几场大风过后,土坯房消失了,一片黄沙之中只露出半截孤零零的烟囱。肆虐的风沙不仅逼得人们背井离乡,甚至还要吞噬人的生命。

 
王文彪向各国代表介绍亿利治沙经验
 

从小生活在这里的王文彪,童年时如影随形的漫天风沙和难耐的饥饿,成了他长大后长期挥之不去的苦难记忆。对于前辈的声声哀叹,年幼的王文彪就已经能够深深地体会,那是父老乡亲与天抗争、与沙博斗无果后的无望与无奈。

 

一次伟大的探索,一种模式的形成

 

最初的亿利资源,对于防沙治沙的功用前景,认识远没有达到保护环境、造福百姓、回报社会的高度。那时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亿利人必须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企业的发展问题而被动走上的防沙治沙之路。王文彪最初也只是大漠里的一名士兵,并没有幻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大漠上的将军和元帅。最初的他,只是为了盐厂的生存,为了亿利资源集团公司的顺利发展,希望自己能像路边的一棵树,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古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脚下的路一旦走开,前景豁然开朗。也就是在最初的被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才逐渐形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治沙用沙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绿化工厂和带动周边,从防沙护厂到护路、护河的三步跨跃,达到了建工建农、建沙建人、惠民富民的美好愿景。

穿沙公路的修筑,库布其绿色长廊的形成,以及亿利甘草种植规模化的形成,使得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已从企业下意识分析自己的运费、防灾护厂,到积极走开放开发的道路,与农牧民群众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起进行生态大会战,一起改善自我的生存条件。此时的亿利人,已经完成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产品到产业,由对抗到顺应,由资源到支柱,由输血到造血,由单一的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到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为沙区农牧民寻找致富路的角色大转变。

亿利集团就是在这种极度的困顿与矛盾中,积极寻求出路,一种沙产业的模式逐渐形成:农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以劳务有偿种树参与治沙,企业依托经济林和中药材发展生态产业,农牧民有收入,公司有钱赚,生态有改善,发展可持续,一举多得。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亿利资源与当地农牧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分区治理的模式,通过农牧民“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补偿的形式,亿利资源集团公司与当地3000户农牧民签订了合作协议,陆续整合了150多万亩荒漠土地,并通过围封限牧、围封飞播、大自然修复和林草药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成熟做法,三十年之间在亘古荒漠上织出630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生态绿洲,为沙漠生态产业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周边群众致力于沙漠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使10万老百姓从中受益脱贫。

2006年,在杭锦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又大胆尝试并实施生态移民,投资2000余万元,建造了道图嘎查亿利新村,将散居在60万亩沙区和大漠深处的牧民陆续迁移出来,为36户牧民每户提供了106平方米的标准住房。房内配置了土暖气、自来水、照明电、通信电缆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让久居大漠的农牧民彻底结束了游牧生活,让他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开始了集约化的生产和定居生活。农牧民从沙漠走出来,让沙漠有了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的时间和空间,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工程过程中,打造了1000平方公里的大漠生态无人区。加之大规模飞播和植树种草,使大漠腹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大幅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尝试。

亿利资源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过程中,当地农牧民的角色也得到转变,他们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田间的工人,每年有近万名农牧民参与到库布其的生态建设中来,每人每年可获取近6000元的直接劳务收入。

此外,亿利人经过30年的实践,成功探索出了“甜蜜事业”模式,即“甘草治沙改土扶贫”,这是一项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的扶贫模式,亿利通过甘草种苗、技术服务和订单回购“三到户”的模式在沙区进行大规模“公司+农户”的甘草合作种植。甘草固氮量大,改土效果明显,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亿利自创的“让甘草躺着生长”的技术,可以让1棵甘草治沙的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治沙效率提高十倍,农牧民又有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农牧民种植1亩半野生化甘草的年收益在450元左右,而且两三年就可以把沙漠变成良田。“甘草治沙改土扶贫”已成为“库布其模式”的核心正在其他沙漠地区成功复制推广。

 

义利兼顾,福泽万民

 

亿利这个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已经不再是先前那个只盯着企业的发展效益,只关注于一部分人的脱贫问题的企业了。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留下”,让王文彪和亿利资源集团的每一位员工心潮激荡,豪情万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资源增值——这才是沙漠地区实现小康社会最完美的发展模式,也是王文彪和每一个亿利人更广大的梦想。

为了让亿利集团成为纯粹的生态企业,为了他梦想中的沙漠生态全产业链,王文彪忍痛关闭了在亿利人心中举足轻重的根据地——老盐厂。当年修穿沙公路也是为了救活盐厂,如今关闭它,却是为了更浓烈、更广阔的绿色梦想。

“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三十年来,亿利正是一边摸索一边采用这样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按照“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贫困户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机制,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发展起了一、二、三产融合互补的千亿级沙漠生态循环经济,共绿化库布其沙漠6353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1.2万多平方公里,累计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从不到400元增长到目前1.4万元。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亿利积聚能量,把库布其沙漠从一片“死亡之海”打造成为一方富饶文明的“经济绿洲”,从当初被动治沙、朦胧扶贫逐步探索出“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切都在创新。也正是不断地创新,拔掉了深埋在沙漠里那世世代代贫穷的根。

科技研发创新。1988年以来,亿利资源集团累计投资10亿元用于科技研发创新,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全球第一所企业创办的沙漠研究院、全球土壤地理信息大数据和微生物数据库、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并在生态修复、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中蒙药业等领域创新研发了水瓶插林法、网格法、近自然状态造林、甘草平移法、水气法、甘草新苷、容器植树、灌木林平茬复壮、生物肥料、复合生态光伏、盐碱地改良、甘草治沙改土以及苦咸水治理等112项专利技术和100多个生态工艺包,收集保存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目前正在全力攻克沙生优良乡土耐寒耐旱耐盐碱种质产业化、机器人生态修复、太阳能提水、土壤地理信息大数据、特色沙生植物和林果有益成分提取及产业化、物联网生态技术以及高端生物有机肥料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等重点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技术。

 
比草原天路更美的鄂尔多斯“穿沙公路”新华社记者陈斌、辛悦卫   摄
 
 

生态产业创新。亿利资源集团把库布其沙漠科学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生态开发区,在修复保护沙漠生态的基础上,创新“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沙漠生态产业发展理念,先后投资380亿元,创造出“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建成达拉特循环经济工业园、库布其生态工业园、生态光伏基地、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旅游基地、200万亩甘草中草药基地等多个产业基地,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成功实践了亿利独创的沙漠生态经济学。目前,亿利“甘草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已经覆盖我国几大沙区,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启动新一轮甘草治沙改土扶贫项目,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分配机制创新。以200万亩甘草为例,亿利资源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沙漠土地和种植管护,“甜根根”带动了5000多人脱贫致富;被专家称为“种草、养殖、发电、治沙、扶贫”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扶贫新模式的“光伏板清洗+光伏板下种植牧草”扶贫工程,带动了项目周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而在沙漠腹地的沙漠旅游区周边的农牧民,有的开办牧家乐、特色超市,有的为亿利种植有机蔬果,养殖牛羊,通过亿利资源集团的多元产业和增值链条,“一人就业,一户脱贫”,实现了增收致富。

这种源于亿利人大胆创新的双赢格局,为沙漠带来的不仅仅是致富的实践,还有一种理念在传播——亿利需要创新,沙漠需要创新,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老百姓也需要创新,而一切发展带来的最终愿景,就是能够让身处大漠的人们,尽快致富脱贫。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文彪向中央领导汇报亿利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情况的同时,再一次立下了5年再治沙1万平方公里,带动脱贫10万人的军令状。此时,亿利治沙扶贫的脚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库布其沙漠,至此,针对西部沙漠、青藏高原以及河北张北地区的新一轮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计划也已经正式启动。亿利已将绿色播种到更广的地方,将扶贫的春雨播撒到更多地方,惠泽到更多的地区和更多的百姓。

亿利出的第一张牌,就是实施西部沙区甘草扶贫。亿利集团将三十年甘草治沙改土扶贫的模式又一次推广,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在我国西部荒漠化沙区广泛推广。目前,亿利甘草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已经覆盖我国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截至2017年4月,已完成甘草控制面积104万亩,落实扶贫人口12640人。

亿利出的第二张牌,是在京张地区推行“50+50+150”整体扶贫计划。亿利集团靠自有技术,按照“板上发电,板下育苗,企农合作,绿富共兴”的模式,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张北县建设50兆瓦集中式电站、50个村级电站,并正在争取150兆瓦生态光伏指标。目前,项目正在全力施工,确保6月30日前并网发电。项目达成后,将直接扶贫1.5万人,占张北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亿利出的第三张牌,是开展西藏高寒地区生态扶贫。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弱,全境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息息相关。亿利集团与西藏自治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致力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扶贫攻坚,重点做好大江大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通过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带动流域内百姓脱贫致富。

亿利出的第四张牌,是通过大型的PPP生态修复项目,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目前,亿利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怀来、张北,贵州安顺,湖北京山,西藏拉萨、山南,青海西宁、海西等地区启动有PPP治地治水项目。这些项目带动9000多人参与生态修复,人均日工资在150至200元,实现了一人打工一户脱贫。

三十年来,亿利集团坚持治理沙漠,创造了6300多平方公里沙漠绿洲,并把生态当生意做,将保护生态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工业、生态光能、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六位一体”互促共进的生态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沙漠生态产业趟出新路子,锻造了新模式。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

 

就在2017年5月15日,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亲耳聆听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伟大设想与举措后,再一次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勇敢承担——亿利资源集团将与联合国环境署和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合作,在库布其沙漠建立国际沙漠经济学院和沙漠治理培训基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让全球分享中国治沙的经验和成就,实现绿色发展。同时,未来3-5年,亿利资源集团计划投资1000亿元,推动“一带一路”的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王文彪代表亿利集团立下的又一个关乎世界绿色生态的军令状。

这也将是一群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心系天下、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亿利人即将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又一个全新的起点。

 
亿利人每年都要进行飞播作业,年复一年的坚持,让沙漠焕发了绿色生机。
 

2012年6月,站在联合国“里约+20”会议的领奖台上,王文彪手捧“环境与发展奖”的奖杯,再次对全世界许下诺言:“作为中国亿利治沙公益基金会的发起人,亿利治沙公益基金计划再用10年的时间,为世界再贡献10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这已经不是王文彪第一次立下军令状。当然,也并不是王文彪最后一次为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做出铮铮承诺。

三十年来,躬耕于库布其沙漠的虎狼之师,拔剑出鞘,鏖战大漠,将沙漠这一大自然赐于人类的宝藏,充分开发利用,和谐共处,扶持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有效模式,造福于企业,造福于沙区群众,造福于中国,造福于全人类。库布其模式,创造了当今环境保护的世界奇迹,为构筑中国北方绿色长城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行的范本。

 

贫穷,源于一片沙

 

贫穷,曾经是扣在杭锦旗人民头上的一顶破败不堪的帽子,而这一切,都源于一片沙。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境内的一片汪洋沙海,这里也是距祖国首都北京最近的一片沙漠,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北端,黄河巨大的“几”字型的南缘,它就像一张拉满的弓弦,把黄河的冲积平原与高原分隔得泾渭分明。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境内的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00平方公里,占鄂尔多斯总面积的21%。它和鄂尔多斯境内的另一片荒沙——毛乌素沙地连起来,占据了鄂尔多斯总面积的48%。再加之各处零星存在的沙地,鄂尔多斯至少有一半土地覆盖着厚重的黄沙。两大沙野千百年来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是挥之不去的悲苦与辛酸。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因其环境的恶劣而含泪泣走他乡;有多少人因大漠无路,在家人有灾有病时,眼睁睁看着却无法施救;有多少家庭,眼看着辛辛苦苦喂养的牲畜被活活饿死,早出晚归侍弄的庄稼被荒沙一夜之间掩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库布其沙漠最为疯狂肆虐的时期,特别是沙漠的西北部,野草被沙掩埋,树木被风拔起。这片天地里隐藏的众多的宝贝和杭锦旗十几万农牧民一样,被连绵的黄沙围困、阻隔。一望无际的沙洲和延绵的沙丘让人望而生畏,最高的沙丘有百米多高。东西走向的库布其沙漠严重阻隔了杭锦旗沿河与梁外的交通,不仅影响了全旗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被大漠长期阻隔的农牧民更是生活困顿、举步维艰。

 
库布其光伏基地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的先辈就是从陕北府谷移居到了库布其沙漠边缘,种一片沙地,放几只瘦羊。出生在沙窝里的王文彪,吃着沙拌饭、嚼着甘草根、喝着黄河水慢慢长大。他亲眼目睹了滚滚黄沙掩埋农民的耕地和住房的情景。夜里一场风,早晨推不开门,大人必须从窗户上爬出去,铲开门口的流沙,才能把门打开让家人进出。一座土垒成的小屋,前几天还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几场大风过后,土坯房消失了,一片黄沙之中只露出半截孤零零的烟囱。肆虐的风沙不仅逼得人们背井离乡,甚至还要吞噬人的生命。

从小生活在这里的王文彪,童年时如影随形的漫天风沙和难耐的饥饿,成了他长大后长期挥之不去的苦难记忆。对于前辈的声声哀叹,年幼的王文彪就已经能够深深地体会,那是父老乡亲与天抗争、与沙博斗无果后的无望与无奈。

 

一次伟大的探索,一种模式的形成

 

最初的亿利资源,对于防沙治沙的功用前景,认识远没有达到保护环境、造福百姓、回报社会的高度。那时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亿利人必须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企业的发展问题而被动走上的防沙治沙之路。王文彪最初也只是大漠里的一名士兵,并没有幻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大漠上的将军和元帅。最初的他,只是为了盐厂的生存,为了亿利资源集团公司的顺利发展,希望自己能像路边的一棵树,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古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脚下的路一旦走开,前景豁然开朗。也就是在最初的被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才逐渐形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治沙用沙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绿化工厂和带动周边,从防沙护厂到护路、护河的三步跨跃,达到了建工建农、建沙建人、惠民富民的美好愿景。

穿沙公路的修筑,库布其绿色长廊的形成,以及亿利甘草种植规模化的形成,使得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已从企业下意识分析自己的运费、防灾护厂,到积极走开放开发的道路,与农牧民群众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起进行生态大会战,一起改善自我的生存条件。此时的亿利人,已经完成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产品到产业,由对抗到顺应,由资源到支柱,由输血到造血,由单一的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到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为沙区农牧民寻找致富路的角色大转变。

亿利集团就是在这种极度的困顿与矛盾中,积极寻求出路,一种沙产业的模式逐渐形成:农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以劳务有偿种树参与治沙,企业依托经济林和中药材发展生态产业,农牧民有收入,公司有钱赚,生态有改善,发展可持续,一举多得。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亿利资源与当地农牧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分区治理的模式,通过农牧民“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补偿的形式,亿利资源集团公司与当地3000户农牧民签订了合作协议,陆续整合了150多万亩荒漠土地,并通过围封限牧、围封飞播、大自然修复和林草药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成熟做法,三十年之间在亘古荒漠上织出630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生态绿洲,为沙漠生态产业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周边群众致力于沙漠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使10万老百姓从中受益脱贫。

2006年,在杭锦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又大胆尝试并实施生态移民,投资2000余万元,建造了道图嘎查亿利新村,将散居在60万亩沙区和大漠深处的牧民陆续迁移出来,为36户牧民每户提供了106平方米的标准住房。房内配置了土暖气、自来水、照明电、通信电缆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让久居大漠的农牧民彻底结束了游牧生活,让他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开始了集约化的生产和定居生活。农牧民从沙漠走出来,让沙漠有了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的时间和空间,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工程过程中,打造了1000平方公里的大漠生态无人区。加之大规模飞播和植树种草,使大漠腹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大幅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尝试。

亿利资源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过程中,当地农牧民的角色也得到转变,他们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田间的工人,每年有近万名农牧民参与到库布其的生态建设中来,每人每年可获取近6000元的直接劳务收入。

此外,亿利人经过30年的实践,成功探索出了“甜蜜事业”模式,即“甘草治沙改土扶贫”,这是一项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的扶贫模式,亿利通过甘草种苗、技术服务和订单回购“三到户”的模式在沙区进行大规模“公司+农户”的甘草合作种植。甘草固氮量大,改土效果明显,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亿利自创的“让甘草躺着生长”的技术,可以让1棵甘草治沙的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治沙效率提高十倍,农牧民又有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农牧民种植1亩半野生化甘草的年收益在450元左右,而且两三年就可以把沙漠变成良田。“甘草治沙改土扶贫”已成为“库布其模式”的核心正在其他沙漠地区成功复制推广。

 

义利兼顾,福泽万民

 

亿利这个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已经不再是先前那个只盯着企业的发展效益,只关注于一部分人的脱贫问题的企业了。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留下”,让王文彪和亿利资源集团的每一位员工心潮激荡,豪情万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资源增值——这才是沙漠地区实现小康社会最完美的发展模式,也是王文彪和每一个亿利人更广大的梦想。

为了让亿利集团成为纯粹的生态企业,为了他梦想中的沙漠生态全产业链,王文彪忍痛关闭了在亿利人心中举足轻重的根据地——老盐厂。当年修穿沙公路也是为了救活盐厂,如今关闭它,却是为了更浓烈、更广阔的绿色梦想。

“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三十年来,亿利正是一边摸索一边采用这样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按照“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贫困户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机制,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发展起了一、二、三产融合互补的千亿级沙漠生态循环经济,共绿化库布其沙漠6353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1.2万多平方公里,累计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从不到400元增长到目前1.4万元。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亿利积聚能量,把库布其沙漠从一片“死亡之海”打造成为一方富饶文明的“经济绿洲”,从当初被动治沙、朦胧扶贫逐步探索出“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切都在创新。也正是不断地创新,拔掉了深埋在沙漠里那世世代代贫穷的根。

科技研发创新。1988年以来,亿利资源集团累计投资10亿元用于科技研发创新,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全球第一所企业创办的沙漠研究院、全球土壤地理信息大数据和微生物数据库、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并在生态修复、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中蒙药业等领域创新研发了水瓶插林法、网格法、近自然状态造林、甘草平移法、水气法、甘草新苷、容器植树、灌木林平茬复壮、生物肥料、复合生态光伏、盐碱地改良、甘草治沙改土以及苦咸水治理等112项专利技术和100多个生态工艺包,收集保存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目前正在全力攻克沙生优良乡土耐寒耐旱耐盐碱种质产业化、机器人生态修复、太阳能提水、土壤地理信息大数据、特色沙生植物和林果有益成分提取及产业化、物联网生态技术以及高端生物有机肥料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等重点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技术。

 

生态产业创新。亿利资源集团把库布其沙漠科学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生态开发区,在修复保护沙漠生态的基础上,创新“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沙漠生态产业发展理念,先后投资380亿元,创造出“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建成达拉特循环经济工业园、库布其生态工业园、生态光伏基地、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旅游基地、200万亩甘草中草药基地等多个产业基地,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成功实践了亿利独创的沙漠生态经济学。目前,亿利“甘草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已经覆盖我国几大沙区,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启动新一轮甘草治沙改土扶贫项目,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分配机制创新。以200万亩甘草为例,亿利资源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沙漠土地和种植管护,“甜根根”带动了5000多人脱贫致富;被专家称为“种草、养殖、发电、治沙、扶贫”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扶贫新模式的“光伏板清洗+光伏板下种植牧草”扶贫工程,带动了项目周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而在沙漠腹地的沙漠旅游区周边的农牧民,有的开办牧家乐、特色超市,有的为亿利种植有机蔬果,养殖牛羊,通过亿利资源集团的多元产业和增值链条,“一人就业,一户脱贫”,实现了增收致富。

这种源于亿利人大胆创新的双赢格局,为沙漠带来的不仅仅是致富的实践,还有一种理念在传播——亿利需要创新,沙漠需要创新,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老百姓也需要创新,而一切发展带来的最终愿景,就是能够让身处大漠的人们,尽快致富脱贫。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文彪向中央领导汇报亿利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情况的同时,再一次立下了5年再治沙1万平方公里,带动脱贫10万人的军令状。此时,亿利治沙扶贫的脚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库布其沙漠,至此,针对西部沙漠、青藏高原以及河北张北地区的新一轮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计划也已经正式启动。亿利已将绿色播种到更广的地方,将扶贫的春雨播撒到更多地方,惠泽到更多的地区和更多的百姓。

亿利出的第一张牌,就是实施西部沙区甘草扶贫。亿利集团将三十年甘草治沙改土扶贫的模式又一次推广,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在我国西部荒漠化沙区广泛推广。目前,亿利甘草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已经覆盖我国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截至2017年4月,已完成甘草控制面积104万亩,落实扶贫人口12640人。

亿利出的第二张牌,是在京张地区推行“50+50+150”整体扶贫计划。亿利集团靠自有技术,按照“板上发电,板下育苗,企农合作,绿富共兴”的模式,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张北县建设50兆瓦集中式电站、50个村级电站,并正在争取150兆瓦生态光伏指标。目前,项目正在全力施工,确保6月30日前并网发电。项目达成后,将直接扶贫1.5万人,占张北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亿利出的第三张牌,是开展西藏高寒地区生态扶贫。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弱,全境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息息相关。亿利集团与西藏自治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致力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扶贫攻坚,重点做好大江大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通过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带动流域内百姓脱贫致富。

亿利出的第四张牌,是通过大型的PPP生态修复项目,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目前,亿利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怀来、张北,贵州安顺,湖北京山,西藏拉萨、山南,青海西宁、海西等地区启动有PPP治地治水项目。这些项目带动9000多人参与生态修复,人均日工资在150至200元,实现了一人打工一户脱贫。

三十年来,亿利集团坚持治理沙漠,创造了6300多平方公里沙漠绿洲,并把生态当生意做,将保护生态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工业、生态光能、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六位一体”互促共进的生态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沙漠生态产业趟出新路子,锻造了新模式。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

 

就在2017年5月15日,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亲耳聆听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伟大设想与举措后,再一次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勇敢承担——亿利资源集团将与联合国环境署和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合作,在库布其沙漠建立国际沙漠经济学院和沙漠治理培训基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让全球分享中国治沙的经验和成就,实现绿色发展。同时,未来3-5年,亿利资源集团计划投资1000亿元,推动“一带一路”的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王文彪代表亿利集团立下的又一个关乎世界绿色生态的军令状。

这也将是一群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心系天下、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亿利人即将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又一个全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