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湿地是以水为基本元素的区域,水是保证人类文明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并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人类早期的几大文明均发生在几大湿地流域上,而当湿地资源被破坏殆尽时,文明往往衰落并灭亡。
在我们例数世界和国内风景名胜区时,会惊讶地发现非常多的风景都是湿地类型的风景。比如:亚马逊热带雨林、大堡礁、普吉岛、黄果树大瀑布、桂林山水、青海湖、洞庭湖等等。自从人类有了审美的那一刻起,湿地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是水与生命的关系太密切了,它成为内心潜在释放情感的窗口。所以人看到湖泊、江河等水体时心情会放松,并产生愉悦感。
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所指的天就是世间万物组成的大自然,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和自然界的万物共生共存,这就是生命之美。花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开放,鸟儿会在蓝天碧水中快乐的飞翔。这些生命在大自然中生长、迁徙、觅食、归巢等生活细节都充满了美感。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爱好者到湿地观鸟。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这是一首我国经典的歌曲,歌中唱的洪湖就是湿地。湿地,作为现实的景观存在给人带来美感,也同样激发着一代代的文人利用手中之笔描绘湿地,歌颂湿地,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表现的是朋友之情,而喻体则是舟、水、桃花潭等湿地景观。据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将近五分之一内容与湿地相关。
湿地不仅在文学上被不断记述,一再传承,而且在音乐、书法、绘画中同样是重要的表现对象。著名的世界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记述的就是横贯欧洲的多瑙河风光。而无论是梵高,还是莫奈等大画家的很多画作都是表现河流或池塘等湿地景观的。我国的水墨画更是靠山水的灵气表现大自然的起伏跌宕。李可染、何海霞、董寿平等一批近现代大师,都钟情中国山水,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江山。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湿地为全球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种质和基因资源库。湿地还储存了大量的碳,被誉为储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建设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地球的健康,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一生命共同的美丽家园里繁衍生息。因此,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看到原始的湿地之美,我们必须保护湿地,珍爱生命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