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智能池塘让海绵城市建设更“鲜活”
智能池塘让海绵城市建设更“鲜活”
作者:李靖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7 01:30:03 浏览:503
字体:
分享到:

“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关于池塘美景的描写,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出现频次上千。如今,天然池塘几近绝迹:城市中可见的水池大部分由水泥、混凝土筑成,农村的涝池或干涸、或成为养鱼设施、或沦为纳污载体。这类型湿地系统缺失使地球生态链断裂,难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于渊。”

智能池塘

自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以来,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显著成效。植草沟、下沉式绿地、海绵砖等生态措施相继提出,为丰富海绵城市的“毛细血管”,可以说是各显神通。然而,雨水、地表径流、中水等来自各渠道的水资源可能携带污染物质,直接渗漏到地下,会不会存在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潜在风险?此外,市民渴求亲水玩水空间与城市小水面缺失现象突出,能否在水资源排放之前合理利用,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基于以上需求与待解决问题,恢复传统的天然池塘已不现实,只有采取“人工技术手段+自然生态恢复”相结合的方法,方能化解净水、留水、补水、亲水等难题。故提出“新型智能池塘”的构想:是以湿地净化技术为核心,通过营造池塘生境改善周边环境,植入智能监测系统,适用于城市生态建设的一种池塘一体化设备。

智能池塘效果图

它应具备以下特质: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功能上应兼具净化水质、收纳雨水、补充地下水、增加亲水性等特点;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现实,占地面积应区别于大河大湖等大水面,要用地灵活,以小巧量多取胜;满足城市对景观品质的追求,形象上要体现特色化搭配,可根据客户需求及地形差异,演绎百变造型,圆如满月、方如棋局、形如折扇、叠如罗汉,风格迥异。换位思考客户需求,实施上工期短,安装简便,要模块化设计,一体化集成。考虑与已有环境元素的兼容性,就地取材、灵活配景。

因此,提出设计要点如下:

(1)基础结构上,由轻便环保高科技材料筑成池体,与雨水收集过滤器、生物过滤装置、落叶收集器、补充地下水渗滤器、防重物跌落报警器、新型太阳能水泵水质提升装置、安全隔离装置、智能手机APP预警等,高度集成于一体。

(2)工艺流程上,雨水、市政供水、再生水等来自不同渠道的水源,经过快速过滤,有效去除悬浮物及部分有机物;再通过深度净化、循环工艺,去除大部分有机物,优质水体缓缓注入池塘,并保持衡平状态;当水量过大时,可通过周边溢流孔流入渗滤系统,补充地下水。

(3)景观配套上,专设落叶收集装置快速清理杂物,保证水面清透;搭配植物培养基、生态漂浮床,营造优良水生植物生长环境。根据功能、色彩、季节需要,种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岸边铺设七彩卵石,搭配花草树木,廊亭栈道、光雾泉瀑等景观小品,引来鱼、鸟、蛙等小动物,形成生动、鲜活的自然景象。

(4)适用范围上,充分利用各种闲置地带,池塘可作为硬质市政广场的柔性点缀,可镶嵌于公园绿地,亦可不经意间出现在街角路边;可充盈楼间空地,亦可静躺于别墅庭院。并与喷泉、跌瀑、沟渠、灯光等充分融合,交相辉映;提供城市赏水、玩水、亲水空间,成为绿色新动力。

如若在大河涛涛、阔湖汤汤间,浅池小水星罗棋布,将会填补城市小水面空白,改善热岛效应,有效缓解雾霾、调节小气候。因此,打造千渠万塘格局,缔造池塘之都,让城市呼吸、大地润泽,是“美丽中国”、 “海绵城市”建设的不二法宝。

文 | 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