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池塘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与构想
池塘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与构想
作者:李靖 武毛妮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7 01:27:46 浏览:1230
字体:
分享到:

一、池塘定义及演变

池塘或称涝池、大洼等,是一种小型湿地,因自然洼地积水或由人工开挖而成。它区别于湖泊,较小而浅,拥有独立的生态系统。无论是百度搜索,还是在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中,多将池塘作为水产养殖设施来关注,鲜有几篇文章客观阐述池塘的存在价值及变迁。而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关于池塘情景的描绘达千余次。“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一幅幅生动秀美的画卷,“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描绘的皆是自然池塘。

 

二、池塘存在的现状

如今,城市池塘几近绝迹。由于城镇道路、地产、管网等开发建设项目挤占了大量的土地空间,导致池塘容积不断缩小和大量消失。因景观需求而建的水池大部分由水泥、混凝土筑成,硬质化现象十分明显。

农村池塘面临萎缩。曾经的涝池或干涸、或成为养鱼设施、或沦为纳污载体。安徽省自然保护站的周小春先生曾在文献中深情的写到:“儿时,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池塘随处可见,似天上的星星点缀着上苍。但如今池塘渐渐离我远去,在视野中消失,只有在记忆中追寻。”在著名的“八水绕长安”研究课题里,也只关注到“唐代长安城内113个湖泊到现在数量骤减”,池塘因小而散,难以得到人们的重视。

池塘给人们留下挥不去的乡愁。可喜的是, 2017年以来,南方部分发达地区开始了小微水体整治的启动工作,采取清淤、截污、拆违、环境整治等方式改善小池塘、小沟小渠的水质。本文将通过揭示池塘的奥秘,重新认识其重要意义,让池塘回归人们视野。

 

三、池塘自然生态价值系统

池塘是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池塘属人工湿地的一种,堪称“肾细胞”。

池塘在平原地区多称为水塘或涝池,多为人工开挖积水而成,在农村其主要作用是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在城市池塘主要用于游玩赏憩、景观配置;池塘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称山塘,多为山谷截流而成。

池塘特点为:面积较小,一般10-20000m 不等;依山势而居,因地势而卧,形态各异;散点分布,如大地上繁星点缀;数量众多,万千汇聚,势成燎原。

池塘在水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水系勾连作用。水是一个整体,它以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蒸腾水等不同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从天到地、由上到下构成一个水的立方体。

池塘作为地表水资源的一种形式,与湖水、河水、沟渠、堰、库等地表水横向勾连,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同时与雨水、地下水、蒸腾水形成纵向连通,既收集净化雨水、储水、滞洪,又补充涵养地下水,蒸发、蒸腾回补空气中水分;池塘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增加区域内有效水资源量,减少调水量,推动流域上下游之间友好关系。

池塘以小水面为主,区别于大河大湖,同样面积的湖泊与多个相同面积池塘相比,由于深度、周长、分布等因素,池塘水体与土地接触面积更大,补充地下水数量和质量要好,更有利于地下水库的形成,同时更易挥发形成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效果明显。

池塘是自然生态链中重要的物质能量交换载体。池塘以多种姿态存在于城市、乡村、草原、森林等生态环境中,拥有独特生境,为适水性、喜水性动物、植物、微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形成独立生态系统,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构成微型闭环系统。

池塘是一个复杂的多通道能流系统,同时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通过调蓄水量、提供生活生产用水、水面蒸发、植物蒸腾、重力渗透等作用与外界进行水分的交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现与外界能量、物质的转换;通过池塘中微生物分解、植物根系完成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池塘中的生物系统能够净化水质,吸纳空气中污染物,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多个池塘群落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水生动物、植物等食物资源。

可见,从自然生态原理剖析,池塘群体的消失,使这一独有生态系统特征消失,导致水生态链及整个生态链断裂,人类与环境矛盾凸显。

 

四、池塘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价值

近年,随着城市绿化布局定型,大江大河大湖格局已成,它们都受到高度重视,而池塘以其小巧灵动等特点将成为城市绿魂。

池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做出重大贡献。浅池小水星罗棋布,能够填补城市小水面空白;留住雨水,收集净化中水,补充地下水,丰富海绵城市“毛细血管”;回用至生态环境用水,节约生态资源;开展池塘群、“池塘之都”建设将开创城市小水格局,大量的水面蒸发,可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边温度,改善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此外,水体及植物搭配可吸附空气中污染物,有效缓解雾霾,为解决当下城市痛点,添加新路径。

池塘为城市生活提供更多亲水空间。纵有大河滔滔、阔湖汤汤,然大多只可远观,现有城市水景只能看、赏、闻,而不能亲。除游泳池外,亲水已成为城市奢侈品。少量乘船游湖,还要附加高额船票、救生衣等束缚。池塘作为小微水体则更具有亲和力,潋滟的清波、摇曳的花草,还有鱼儿、青蛙和不知名的昆虫,为大人和小孩带来无穷乐趣;作为建设美丽城市的小景观表达手段,池塘之美在于水的活力与灵动,圆如满月、方如棋局、形如折扇、叠如罗汉,风格迥异。可作为硬质市政广场的柔性点缀,可镶嵌于公园绿地,亦可不经意间出现在街角路边;可充盈楼间空地,亦可静躺于别墅庭院。并与喷泉、跌瀑、沟渠、灯光等充分融合,交相辉映,是城市绿色新动力。 

池塘是城市文化活跃因子。纵观我国历史文化长河,有借物言志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也有以物言情的“池塘生春草”,更有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池”轶事, 白居易“晴空星月落池塘”的隐逸文化,亦有近现代朱自清“荷塘夜色”的深情描述,流行歌手传唱的“童年”时光……太多诗词歌赋、名人典故,可以说池塘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传承价值。

五、创新性构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建设美丽中国为契机,恢复池塘是时代所需、趋势所使。 “治理小微水体,管好神经末梢”,我国南方部分乡村地区已有先例。然笔者认为简单保护和恢复工作,已不能满足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更要关注池塘的生态系统弹性,应从理念、政策法规、规划方案、工程设计、技术标准、产业模式等多角度制定长效机制,全方位保证效果的持续性。

一是理念先行。只有充分认识池塘生态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等,高度认可池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统一思想,顶层设计,调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积极性,齐心协力付诸实施行动,使池塘与市政、环保、景观、园林等行业深度融合。

二是政策保障。颁布系列保护和恢复池塘的政策法规,设立组织机构,设置专项资金支持等保障措施。实行“塘长制”,建立一整套的“管理-保洁-督查”机制,保证责任到人到岗。同时,构建“池塘清单”,为每一个池塘建立档案,动态更新数据,确保每一个池塘管理有档可查,有据可依。

三是规划布局。以规划为源头,将“池塘覆盖率”像容积率、绿化率、水面积指标一样,纳入生态城市建设刚性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总体实施方案。根据区域需求及现实条件,合理规划布局一批池塘,加以沟渠相连,打造千渠万塘格局,丰满海绵城市毛细体系,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健康清透的血液。

四是标准制定。建立新型“智能池塘”,采取“人工技术手段+自然生态恢复”的方法,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制定标准体系,形成“池塘云”。全方位化解净水、留水、补水、亲水等难题。它应具备以下特质:①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功能上应兼具净化水质、收纳雨水、补充地下水、增加亲水性等特点;②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现实,占地面积应区别于大河大湖等大水面,要用地灵活,以小巧量多取胜;③植入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观测水量、水质及生态健康情况。④满足城市对景观品质的追求,形象上要体现特色化搭配,可根据客户需求及地形差异,演绎百变造型。⑤换位思考管理者需求,实施上工期短,安装简便,要模块化设计,一体化集成。⑥考虑与已有环境元素的兼容性,就地取材、灵活配景。

五是技术体系。产品结构上包括一体化设备、配套产品和景观升级产品。一体化设备主要由生态池体、生物净化装置、雨水过滤器、太阳能提升装置、地下水渗滤器、智能检测系统、落叶收集器高度集成于一体,通过快速过滤、深度净化、循环等工艺去除大部分有机物,通过可控渗滤系统保持水量衡平并补充地下水;配套池塘生物基质、植物漂浮床、供氧装置、吸泥机、安全报警器等产品,营造优良水生植物生长环境,保证池塘生态系统健康;通过花草、小动物、景石、廊亭栈道、光雾泉瀑等搭配,打造斑斓水景,形成生动、鲜活的自然景象,实现景观升级。

六是产业模式。由政府指导,规划设计院、建设团队、设备制造、运营维护队伍共同实施,形成千亿级池塘共享产业链。打造一批高质量生态产品供给团队,创造地方绿色GDP,助力“美丽中国”、 “海绵城市”建设。

昔日池塘,今日智塘。广泛应用新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每一领域的力量,让池塘重新洋溢新的生命力,让城市充满灵气与活力。

文    西安泽源湿地科技股份公司    李 靖   武毛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