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开常古道 三生三世美景如画
开常古道 三生三世美景如画
作者:吴渭明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21:02:45 浏览:444
字体:
分享到:

       在衢州境内有许多条古道。它们穿越崇山峻岭,曾经将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幽幽古道仍在向世人展示着曾经的容颜。

       开常古道,位于开化、常山县境内,始于开化县华埠镇,经常山东坑、球川、白石镇,进入江山市大桥镇境内。古道建于唐宋时期,宽处2米多,窄处0.5米,属徽闽古道的重要一段,它南与仙霞古道相连进入福建,北通过华埠、马金与开徽古道相连进入安徽。是旧时通往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的“咽喉之道”。

       古道起点的华埠,始建于唐朝末年,为马金溪、池淮港、龙山港三溪汇流之地,是浙西通往皖南、赣西北的水陆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钱江源头第一埠”的美称,自古商业发达。华埠镇至许家源段原古道由青石板砌成,上世纪70年代修乡村公路时古道被毁。在许家源村金陵头自然村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完好的古桥,这座桥建于民国19年,由青色的石板筑成,桥中嵌有一石碑,写着“可以桥”三字。关于这座桥的名字有两个传说:一个是为了过叶溪河,村民们投工投劳建造了这座桥,桥造好后长者们看了都称赞“这桥可以的”, “可以桥”因此得名。另一种传说:民国19年,一女性设计师设计了这座桥,造好后,许多人都觉得不合理,有倒塌的危险,设计师感到压力很大,便投河自杀身亡。数年后,桥梁仍然完好,人们都说桥没有倒,不是可以吗!“可以桥”因此而得名。

       从许家源村高岔自然村开始,沿着由卵石砌成的路面往上进入高岔岭,高岔岭海拔600多米,长10里, 古道宽约3米 。沿路有石拱桥两座,建于1926年的古凉亭一座,半山腰路旁还有一块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的“歇脚石”。这里是开化与常山两县交界处,沿路山高林密,远远看去,满山的森林苍翠碧绿,美丽如画。跋涉在这条古道上不仅能感受到古道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还能处处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翻过高岔岭是常山县对坑村里东坑自然村,属常山县球川镇,这里从山脊线往下的2.5公里古道两旁林木茂盛,古道不仅保存非常完整,而且路两边的沟也砌得很好。乡林管员介绍,主要是因为这个村有个“修路节”的习俗,并且己延续几代人 。“修路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乡民自发组织参与修路,均不计报酬。

       有关“修路节”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一日深夜,祖居里东坑的廖氏族长正静坐祷告,恍惚间有长髯老者立于堂前,双手合十,念念有词:“老朽来自天马西峰山,沿途山高水隔、路断桥损,山货无法输出,油盐难以运入,乡闾苦不堪言。如今虫豸肆虐,笋死竹枯,皆因路况破败引起……”一听这番话,祈福心切的族长正要起身讨教破解之法,老者已腾空飘然而去。族长寻思片刻,若有所悟,马上唤醒族人,点起火把,连夜上山修路。待到天亮时,只见荒山上松苍翠、竹泛绿、笋破土……此时,虫患已然减去,青山依旧葱茏。山民通过修路,弘扬了齐心合力、互帮互助的乡风,山匪也不敢再骚扰,里东坑人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据《廖氏宗谱》中记载. “修路节”风俗己沿袭了270多年”, 也叫“修路日”“聚丁日”。由乡人中德高望重者牵头,谓之为““会首”,轮流担任,修路节这天还要筹划迎佛、修路、乡宴等活动。为了款待修路村民,这天,族长会把去年“修路节”以来的一年中,家有婚嫁、添丁等喜事的村民召集起来抓阄。然后,把参加修路的村民分成数组,由办喜事的人家宴请他们。“修路节”成为一种凝聚力,更是村民的一份乡愁。百十年过去了,如今古道上行走的人已越来越少,但“修路节”却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2008年的“修路节”那天,该村在青岛、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打工、做生意的50多名青壮年,包括外嫁女,有的开私家车,有的还带着上学的孩子,专程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汇聚在这条幽幽的古道上,参加修葺路基、清除杂草,疏路边水沟。作为一项传统文化,“修路节”已被列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东坑古道上,茂密的林子里至今仍可以看到一块碑石,上面刻有“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无钱莫想她”。这块碑石因时间久远,己布满青苔,且因雨水侵蚀及自然风化,字迹显得模糊,但发生在这段古道上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却越来越清晰。

       南宋末年,在古徽州府有一对生死兄弟,前者姓郭,后者姓廖。一个为官,一个经商,在各自妻子怀孕期间,便指腹为婚,结为秦晋之好。 郭兄为南宋襄阳攻坚战郭靖后人,襄阳城破,郭氏便投奔古徽州府的廖弟。此时,双方子女皆已28芳龄。

       当元军大举南下之时,郭兄随文天祥转战福建沿海,最终文天祥被俘,郭兄从尸体堆中爬出并最终与家人一起在常山县姜家堡“开化山”隐居避世。

       后来,南宋偏安朝廷转往海上欲重振士气,由于主战派过于自负,导致海战节节失利,最终,陆秀夫只得背上年幼的皇帝投海殉国。这一消息传来,郭兄一阵仰天长啸,后便披上孝服,毅然决然地拔出佩剑自刎殉国……

       若干年后,郭兄之子十分想念“青梅竹马”的廖女,只身前往古徽州府寻访,却是人去楼空。郭兄之子自此流落他乡。一天,郭兄之子路过常山东坑古道,在一大户人家门口看见一秀丽女子,令他大吃一惊:这不就是日思夜想的她吗?“廖妹”! 心不由己地大喊一声。那女子回过头来,打了照面,果然面前站着的正是失散多年的“有情人”。

       廖弟因担忧元朝新政的株连政策,对于郭兄之子死活不认,为此,廖妹终日以泪洗面。而郭兄之子,也误以为廖叔“嫌贫爱富”,在石碑上刻下“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无钱莫想她”的打油诗后悻悻离去,自此孤独一身结庐为父守孝。而廖女最终弃家在东坑古道边的“乐缘庵”削发为尼……

       高岔岭是福建、江西通往安徽、江苏的千年古道中比较偏僻的一段,在解放前,高岔岭岭背上经常出现土匪,晚上,土匪居住在高岔岭古庙里,见有人路过就去抢劫钱物。后来红军过来后,土匪鸟飞兽散,丢枪逃命 。1979年秋天,村民徐谟高在东坑村至高岔岭的山上挖杉木基地,还从毛杆地下挖出一把手枪。据当地长者介绍,解放前,高岔岭这里国民党和解放军部队都曾从此经过。

       从高岔岭下来,路过里坑村,见沿路边有一幢很古老的土坯房,大门是由三块木板做的,大门上方开了个小门,据说这是以前的“路边店”。路人过往可以在此买些食物。往西走, 沿途有古树、“石棺材”、“石缸”、“桐坞古村落”和“莲花石香炉”等 古迹。再向西要过一条古老的石拱桥,翻过蔑岭就是浙西历史重镇球川。

       球川历史悠久,宋代大文豪朱熹来球川后曾写下“山列锦屏秀、水流翰墨香。山环成球,水流成川。”的美丽佳句, 球川也因此而得名。球川古镇古建筑众多,有建于清末同治九年的36天井屋、明万历末年的兴贤塔、北宋991年的九都桐门福田寺等。这些建筑因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而成为浙西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灿明珠。

       福田寺位于球川镇九都村,俗称“桐门寺”。该寺坐东北朝西南,平面纵长方形,原建筑三进结构,现存前殿和大殿,面积约570平方米。前殿三开间,通面阔11.67米,进深7.95米,明间脊檩下墨书:皇清康熙伍拾捌年岁次乙亥建。 淳化二年(991)重建,熙宁九年(1076)吴佑六世孙迁寺于现址,寺内塑有吴佑像,清康熙41年重修。

       徐氏36天井是一幢建筑面积3592平方米砖墙木柱的瓦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该屋有房间100多个,天井36个,故取名“36天井”。 整座建筑由前门、前进、中进、后进、偏房组成,从南向北缓坡而上。结构有传统的五架抬梁式,别具一格的穿斗跨架式,正屋与边屋以直通的走廊相连接,两边的厢房对称并列,大门偏左而设。正门书有气势磅礴的四个大字“淑气腾辉”。 

       据说,36天井很奇:一是下水道100多年来从未疏通过,但屋内不积水;二是整个建筑占地七亩多,四周砖墙上没有一扇窗户,室内却通风透气明亮,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室内也会感觉非常凉爽;三是这幢古屋里住有三四十户人家,几十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球川因地处浙赣交界,交通便利,古代商贾云集,古镇成了商品集散地。相传,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昼公庙会 ,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廿二,三天的庙会期间,有商品交流,还有演戏、耍杂技等多种娱乐活动。球川庙会的日子,也是古道上最热闹的辰光。来球川赶庙会,除常山本县人,还有来自江西、福建、安徽的人们,尤其是安徽和开化的商人和农民,他们挑着沉重的农产品从高岔岭古道过来,那几天的高岔岭古道上便会摩肩接踵,一片繁忙。(文   吴渭明)

编辑:顾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