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业生产之母,也是人类生存之本。我国耕地总量仅占世界耕地总量的9%,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将近19%,现有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已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然而,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土地被人为撂荒的问题日渐增加。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以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撂荒具有面广、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既发生在发达地区,也发生在欠发达地区,既有一般性的季节性撂荒,也有常年性撂荒。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出现的土地撂荒现象日益加剧。根据原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出现的土地撂荒、耕地空置现象,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土地因何被撂荒
过去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打工阶层。这带来一个问题,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此下去,不仅造成当地耕地资源的浪费,对未来的农业发展不利。怎样有效利用并解决农村土地的保值增值问题,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要想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要弄清楚土地撂荒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农业人口种地积极性降低。虽然国家已经取消农业税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仍不高,原因在于农资及涉农服务价格过高削弱了农民增收效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增长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产品价格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度,体现出价格对增收的负向性。生产资料及服务性价格上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农民要么减少购买量,从而减少生产投资,直接影响生产后劲;要么保证必要的生产投资,从而直接增大生产成本,抵消收入,降低了生产效益,甚至可能导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由于农业生产缺乏竞争力,收入少,增收难,农民就越来越少地投入资金在农业上。
其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直接从事种地的人口数量减少。目前农村越来越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土地已经不再成为其谋生的唯一手段,在城里打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所获得的收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务农人数以高达2%的速度在递减。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额递增趋势有了一定的缓解,劳动力的增长也随之减缓,大规模非农就业的上升,导致务农人数下降。据统计,2013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全国有2.7亿农村青壮年在城镇实现相对稳定就业,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此外,许多农村中老年人进城为打工或上班的子女照看孙辈,更使得原有的农村土地没人耕种。
第三,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耕地无法合理利用。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还任重道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一些耕种条件比较差的坡瘠地、零星地,农民直接弃而不种。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二次灌溉条件差,农户耕种投入大、成本高,造成发展农业产业动力不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第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和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低素质劳动力过剩,高素质人才短缺,人力资本严重匮乏。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数是缺乏一定的技能而又实在无法外出从业的这一部分群体,他们素质较低,技能单一,经营管理能力较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約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农村法规中对于规模使用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土地如何进行流转没有确定性文字要求,土地流转缺乏法律支撑,土地规模流转较为困难。很多农户外出务工,宁肯将土地撂荒也不找人代耕种,更不愿意将土地使用权交还村民小组安排生产,造成耕地浪费。因此,一方面,农民工进城以后,不少地方无人种地。另一方面,城市资本下乡却拿不到稳定的经营权,无地可种。
在我国土地总量,尤其是可耕种的土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持续出现的大量土地被撂荒问题,将直接导致可耕地总量的持续减少,从而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对于土地撂荒的问题,政府、企业,农民都应该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应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控制和有效解决,从而保障耕地总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土地撂荒的应对之策
土地是宝,土能生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盘活撂荒土地,已成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报道,地处太行山区的晋中市在移民搬迁的背景下,也出现了大量的“空壳村”,而左权、榆次、平遥等县区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空壳村”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山区县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之路,为“农地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转绿”积累了经验。
如何盘活、用好“空壳村”的土地资源,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持续发展之路?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市场,用市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本,以达到多赢的目的。不是让农民再回到山里搞小农经济,而是让一些有实力、有能力的社会人才采用租赁转包等形式,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雇佣农民进行长期、高效的综合开发,使过去难以养人的土地在资金、技术、新产业等要素的作用下焕发新的生机。
目前,消除土地撂荒现象,首先要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议通过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的方式,保证土地流转的合理、合法。另外要进一步建立并不断健全土地纠纷调解机构的建设,保证双方权益不受侵害,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还要尽早探索出台一系列农村保障政策体系,解除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村的土地流转更加有序、更加健康。
消除土地撂荒现象,还要抓好农田基本建设,通过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田间道路建设等措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要做好引导,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建议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对于一些零星、分散、偏远等贫瘠土地要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进行合理的退耕还林。宜果则果、宜树则树、宜林则林,通过退耕还林来消除土地撂荒。
另外,消除土地撂荒现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惠农政策的落实。政府要提升种粮补贴并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标准,通过认真落实各种补贴政策,来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调整粮食补贴政策。同时,要加大宣传引导,来提升农民种植土地的积极性。土地是衣食之源,人生的大事,大不过衣食。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宣传并实施好“三农”政策,鼓励种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大面积流转农村撂荒土地。农民可把不种的土地出租,也可以入股的形式来获得利润,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荒废的土地,还能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土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如何减少土地的撂荒,守住宝贵的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努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撂荒的日益严重,应多方联动积极采取土地流转、发展生态庄园、造林绿化等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引入社会能人、民营资本,以租赁、转让、购买使用权等形式进行规模开发,变荒为宝。(文/摄 胡三)
编辑:顾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