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记者采访,孙建博书记谦虚地说:“我获得的这个‘林业英雄’称号,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我们全国75万林业战线职工的。是给我们林场人的褒奖!我就是累死,也要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护好绿水青山,让原山林场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再添殊荣,他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林业英雄”称号。孙建博是继马永顺、余锦柱之后,第三位全国“林业英雄”。在孙建博的带领下,原山林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国林业系统的一面旗帜和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典范。
荣誉属于全国林业战线的职工
4月的原山,槐花如雪,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甜香。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掩映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新植的嫩绿,经冬的深黛,层层交融,生机盎然,一辆辆大巴车载着来自全国的党政干部来这里参观学习。
在原山林场“艰苦创业纪念馆”前,来访的客人一拨接着一拨。看到“林业英雄”采访团的媒体记者们,已经59周岁的孙建博略显吃力地走出来。他的个子不高,左手拄着拐杖,右腿每走一步,都要习惯性地用手拖曳一下,并不时地按摩几下,看着让人心痛。“岁数大了,走起路来吃力。 ” 孙建博说。
本刊记者已经多次来过原山,和孙建博已经是老熟人了,见到孙建博,首先向他表示祝贺。但是孙建博谦虚地说:“我获得的这个‘林业英雄’称号,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我们全国75万林业战线职工的,是给我们林场人的褒奖。我就是累死,也要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护好绿水青山,让原山林场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20多年来,孙建博从来都没有休息日,仅有的三次休息也都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每天早晨7点,他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而每天下班最晚的也往往是他,常常是伴着万家灯火往家赶。从没有节假日的他,就连春节也是在办公室度过的。
“作为全国国有林场的一面旗帜,传承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原山林场把保生态和抓经济放在首位,为探索国有林场改革之路冲锋在前。”孙建博说。
△孙建博到林区一线检查森林防火
座谈会上,孙建博介绍了原山的基本情况,并指出原山6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发展,才能创新、创造性的破解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难题;只有坚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才能不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走在前列。原山始终坚信:千难万难,相信党依靠党就不难;始终坚信: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正确把握;始终坚信:心有担当,才能不断行进在自我超越的路上。
建国以来,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表彰过三位“林业英雄”。第一位是创造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的马永顺,他曾一个冬季手工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个人的伐木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第二位是在海拔1400多米的瞭望台坚守29年的余锦柱,他准确报告火警284次,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创造了管护区内无一次森林火灾的成绩。第三位就是33年如一日,使荒山变绿水青山,再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孙建博。
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三位“林业英雄”,都是在特殊的历史转折期,为了国家发展大势应运而生,成为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原山人在“群山裸露,满目荒芜,十年九旱”的“石头山”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我国北方石灰岩山地荒山变林海的绿色传奇。特别是深化林场改革20年来,身残志坚的孙建博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开创了林场保生态、集团创效益、公园创品牌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山绿、场活、业兴、林强、人富”,完成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铸就的原山经验、时代精神为处于改革风口的全国4855家国有林场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从“要饭林场” 到百万游客的4A级景区
孙建博幼年因病致残,1981年参加工作,1986年调入原山林场,1996年被任命为淄博市原山林场场长,2005年担任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上任之初,整个林场负债4009万元,职工13个月不开工资。孙建博大胆改革,勇于开拓,发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带领原山林场千名职工,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一举甩掉了“要饭林场”的帽子,使原山林场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年收入过亿元,集生态林业、森林旅游、文化产业等多产业并举的新型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94.4%,活立木蓄积量19.7万立方米,林区内连续20年实现零火警,成为全国林业系统的一面旗帜、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典范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成功样板,为推动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有说服力、有学习借鉴价值的现实样本,为进一步破解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困局,实现山绿、场活、人富、林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孙建博是在1996年的最后一天被任命为淄博市原山林场场长的。他在职工会议上发誓:“我孙建博从今以后豁上这条命和大家伙一块干了,为了咱原山人过上好日子,就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我也心甘情愿!”
△走进原山座谈会现场
顶着内外部压力,他对下属6家亏损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又多方筹资建起了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纸箱厂、工具厂、酒厂、苗圃等,几年下来,林场的副业项目就发展到了十几个,工副业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年上交林场100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为职工补发了工资,退还了集资,报销了医药费。前所未有的改革,使亏损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新建的厂子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职工们有工作了,吃上饭了,如何让林场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又成了孙建博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一年多的时间,孙建博拄着拐杖、拖着一条病腿几乎走遍了原山所有的沟沟岭岭,经过多方论证考察,他得出的结论是:“国有林场作为国家一项公益事业,应当得到公共财政的保障。同时,我们也要不等不靠,依靠自身努力发展壮大国有林场,为社会创造更多生态财富”。经过论证,原山一班人在孙建博的带领下,达成了依托林场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共识。
1998年冬天,原山自主开发的第一个旅游项目——森林乐园动工了。没有资金,孙建博和林场班子便带领职工亲自干,大伙儿在工地上搬石头、和水泥、砌石堰。就这样,依靠自身力量建成的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在1999年6月1日开业了,一时间全省的游客纷至沓来。不久,全国假日旅游政策出台,第一个“十一”旅游黄金周到来。孙建博紧扣“森林生态”这个主题,又相继建成了山东省第一家鸟语林、第一家民俗风情园、第一家山体滑草场……原山一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森林文化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活动营地、山东省生态文化创作基地等等,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从1999年原山启动森林生态旅游到现在,原山不仅成了全省森林生态旅游的排头兵,还成了淄博市的后花园,“生态休闲到原山”成了当地人的口头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林业上升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孙建博开始着眼于让原山几代务林人辛苦营造的这片“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04年,原山林场租借了博山区李家窑村的3000亩荒山进行造林绿化,开发森林旅游;2012年又先后租借了八陡镇的部分荒山坡地2000亩,建设了淄博林业科技示范园;2013年,博山区委、区政府将地方上的7家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交给原山林场,支持原山创建淄博首家5A级旅游景区;2014年,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原山林场与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场管理局合作开展万亩大造林工程;由北京林业大学支持建设的中国北方种苗花卉研发中心、中国林业科学院淄博院士工作站相继在原山揭牌,成为国有林场与国家最高科研单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又一成功样板;为了将林区内的插花地、周边的荒山坡地纳入统一绿化、统一防火、统一管理,孙建博还创造性的提出了大区域防火理念,连续三年为周边67个自然村配备防火物资2000多台套,着力构建鲁中生态保护屏障。
为了进一步壮大原山经济,孙建博坚持解放思想,依托原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组建了集生态林业、生态旅游、餐饮服务、旅游地产和文化产业五大板块于一体的集团企业,集团创造的效益全部上缴财政,财政全额返还,反哺到森林资源保护和提高职工生活中。通过施行林场、集团互补,探索闯出了一条林场保生态、集团创效益、公园创品牌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绩效同岗位挂钩,不干不行,干不好不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攻坚克难,化解矛盾,为林场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和蓬勃活力,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年均收入增长率达到21%,由1996年底的5130元提高到2016年的6万元,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孙建博对记者说,经过几代林场工人的努力,昔日的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从2%提升到94.4%。730种植物在这里扎根,上百种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原山林场好生态改善了小气候,这里的年降雨量比附近城市和平原高15%以上,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原山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比60年前提高了40倍,近5万亩森林就是一座巨大的绿色水库和森林氧吧。”
△孙建博是继马永顺、余锦柱之后,第三位全国“林业英雄”
据记者了解,多年来,孙建博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山东省百位英模人物”等荣誉称号。2011年1月,孙建博同志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时代先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重点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有效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
孙建博坚持把林业工作作为立场之本,狠抓植树造林、抚育管理、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积极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林场的生态效益得到有效释放。
孙建博十分重视造林机制创新。过去,林场由于经济条件差,森林火灾和侵占林地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下,植树造林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保证,年年栽树不见林。孙建博上任后,创新造林机制,场部机关实行“三三一”工作制,即三天办公、三天从事造林绿化、一天休息。把宜林地分段编号,每人承包一块,包期3年,拿出工资的20%作为抵押金,验收成活率达到85%以上才补发并兑现年底奖金。造林机制活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孙建博向前来参观的党员讲述原山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
孙建博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孙建博上任之初,林场周边坟头林立,每年都要发生几十起森林火警、火灾。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资源,原山在全省成立了第一支专业扑火队,投资200多万元,建成防火物资储备库,新建了8处瞭望台,配备了风力灭火机、对讲机,建成了山东省第一支防火专用摩托车队。建起护林防火微波图像监控通讯指挥系统,对林区的森林防火和林区治安进行动态监控,实现了森林防火报警系统的现代化。为有效地控制火源,建起长青林公墓,将林区内散落的2000多座坟头迁入长青林,消除了林区内因上坟烧纸造成的火灾隐患,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森林生态资源安全。
通过孙建博多年的努力,原山林场森林资源规模不断壮大。林地面积由1996年的40588亩增加到2015年的44026亩,20年净增3438亩。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16760立方米,达到19774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82.39%,增加到94.4%。由博山区政府交给原山管理的1万亩荒山已经变成了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绿色资源宝库,短短20年时间,孙建博相当于又造了一个新原山。
情系职工重民生
孙建博上任之初,原山林场外欠债务高达4009万元,126家有名有姓的债主轮番上门讨债,有的职工交不起水电费,只好在电灯泡下点蜡烛,有的甚至靠卖血供孩子上学,职工集体上访时有发生。为了带领原山林场尽快走出困境,孙建博20年如一日加班加点、早出晚归,用始终如一的韧性,带领原山林场从最低谷向事业的金字塔顶一步步走来。
“能够分到危改新房已经是出乎意料了,没想到自己的楼层比领导们的还要好!”最近,残疾职工杨玉坤第一个拿到了如月湖新建职工住房的钥匙。
1983年,杨玉坤在林场干临时工的时候,因测量侧柏林母树高度时不慎触到了11万伏的高压电,落得终生残疾。后来,场里主动安排他继续在原山干临时工。那时候场里正在筹建长青林公墓,请当地一位有名的石刻工匠在原山干活,不忙的时候,杨玉坤就坐在一边看,他心想:我的腿脚虽然不方便,但是手臂却较灵活,也有股子力气,这个活儿倒是挺适合我。孙建博书记和场里领导知道杨玉坤的想法后,鼓励他努力学习石刻技术,终于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成了凭自己本事吃饭的人,杨玉坤打心眼里感激原山。
△繁花相拥、绿树环绕的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周文元摄
几年下来,杨玉坤的手艺能和专业的媲美,一人身兼三职:长青林维护、夜班看护和刻碑,让林场职工刮目相看。
2007年,原山林场为杨玉坤办理了就业手续,像自己这样的身体、年龄状况要想就业,条件几乎是不允许的。如今,在如月湖他分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场里知道他的腿脚不好,第一个让他来挑选房子。他说:“是原山大家庭的温暖,兄弟姐妹们的关心和帮助,我才能够享受到这莫大的温暖。”
就在去年,56岁的杨玉坤还找到了老伴,人生迎来了新的开始……
孙建博自己是残疾人,所以他时刻关心残疾人的疾苦,他说,像杨玉坤这样的残疾职工,原山林场有50多个。
“不要瞧不起残疾人。”孙建博说,“腿有问题的咱叫他坐着干,手有问题的咱叫他走着干,有一技之长的发挥他的一技之长, 利用他们的短处,发挥他们的长处。他们都能在各个岗位上发挥得非常好。他们当中有好几个道德模范,也有先进工作者。”
如今,像杨玉坤一样,原山林场的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职工年均收入增长了10倍以上,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幅度递增;人人都有了房子,多数人还不止一套;私家车拥有数超过50%……
孙建博说,原山人家庭和睦,夫妻恩爱,20多年来,原山没有一对夫妻离婚的。
让每一名职工都分到称心的楼房,这是原山林场在“一家人”理念指导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的又一现实体现。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字显示,2013年全国农林牧渔行业职工最低收入为2.58万元,而原山林场职工最低收入是4.52万元。“十二五”以来原山已连续6次提高职工工资,普通职工的收入翻了一番。
退休老党员黄立志在林场工作了30多年,头9年他还住在林场的庙里,后来搬进“五七干校”遗留的平房,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他和老伴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9000元,每月花销2000元足够,除了接济两个孩子买房月供4000多元,再有余钱老两口就一起出去旅游。“没有孙书记,我们享受不到这样的幸福生活。”回想起当初住在破庙里的艰苦日子,黄立志深有感触地说。
2015年10月18日,以“艰苦创业”和“生态文明”为主题投资近亿元,建筑面积5255.42平方米,项目配套达两万多平方米的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工程开工。为了能向建党95周年献礼,原山人用了246天向组织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46天里,孙建博书记和高玉红场长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带领建设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挑战常人眼中的“不可能”,创造了一个新的“原山速度”,再一次诠释了“原山精神”。
今年75岁的原山林场第一代创业者段新安告诉记者,1961年9月,他从淄博林业技工学校分到原山林场。当时林场条件十分艰苦,干活就是锄镰锨撅、担杖、箩筐等,每天上山的任务就是刨窝、栽树、整地、育苗,运输工具就是小推车和一辆马车。
1963年雨季造林的那一天,早上下了雨,各工区职工全部支援到樵岭前工区望鲁山上进行植树,雨越下越大。18岁的史秀芬早上刚从老家探亲回来就一起参加樵岭前造林任务。雨下了一个上午,植树也植了一个上午,种完树,孙秀英和她一起走在队伍后面,走到一个河沟时,突然山洪爆发了,一下就把两人冲到了河沟里,孙秀英在慌乱中抱住了一棵树根,才没被水冲走,史秀芬身子瘦弱一下子就被水流卷走了。我们走在队伍前面,得知小史的消息后,全部回去救援,在河沟里拉网、沿河寻找,有的到村里打听情况,寻了好几天,最后在乐疃水库找到了史秀芬的尸体。
回想起在雨季造林时,段新安说大家排着队上山种树,干起来顾不上休息,山上又没有遮掩的地方,再说那时都是雨季造林,叫“三不栽”:不下雨不栽,不下透地不栽,不连阴天不栽,往往汗水、雨水顺着裤腿一起往下淌。
段新安说:“1996年孙建博书记上任后,林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的儿子和儿媳都是林场的职工。在孙建博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的林二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成了全国的典型、林业系统学习的榜样。现在的原山林场在全国都有名,当年的原山林场在淄博都没有人知道。感谢孙书记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作为老一代原山人,心里非常骄傲。”
今年66岁的刘家国是林场的退休职工,以前他是良庄园艺场的职工,在园艺场他干了20多年的放羊工作,良庄园艺场破产以后,连工作也没有了。来到原山林场以后,赶上了好时候,在孙建博书记的带领下,刘家国接二连三分了房子,现在两套房子给了孩子住,剩下的新房,明年他就打算搬去那边享福去了。他说:“只要是听领导的话,跟党走,就有享不完的幸福。我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共产党,感恩原山林场,感恩孙建博书记。”
文化引领 奉献社会
孙建博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并将党建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定“千难万难,相信党依靠党就不难”的理想信念,全场上下形成了“有困难找支部,怎么干看党员”的干事创业氛围。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种物质的诱惑,数十年间,在孙建博的感召下,广大林场职工扎根深山,默默地管护着4万多亩没有任何直接经济效益的生态林,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原山人没有抱怨,没有动摇,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望着它,甚至在护林防火、防虫治虫、打击盗伐等方面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原山晚霞---摄影---于洋
为了更好地传播生态理念,孙建博带领原山林场大胆借助森林公园这个平台,建起了森林博物馆、艰苦奋斗纪念馆、群众路线教育馆、鸟展馆,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开展了登山节、红叶节、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组织创作了《原山改革纪实》《原山览胜》等生态影像作品,出版了《原山有约》《风雨十载》《一千八百个日日夜夜》等图书画册。为了激励更多的残疾人自强自立,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自传体纪实文学《追寻太阳》。
为了更好地弘扬艰苦创业精神,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受教育,2016年7月1日,由山东省委组织部、淄博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弘扬原山艰苦创业精神,凝神聚力推动绿色发展”座谈会在原山举行。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成为全国第一家系统展现国有林场艰苦创业、改革发展、敬业奉献的大型展馆,短短半年时间,已接待了全国林业系统等学习培训团体10万余人次。“国家林业局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国家林业局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相继在这里揭牌。
曾有一位旅游公司老板用年薪100万的诱惑想挖走他,他本人也多次有过到省直部门任职的机会,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孙建博说:“原山已经化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信仰和源泉,我早已经变成了原山上的一棵松柏,根在原山,长在原山,原山养育了我,我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原山!”
本刊记者 张志国
编辑:顾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