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点人物: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闵孝管理总站副总站长 张泓
心灵独白:
我是梵净山保护区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有人说,去贵州没有去过梵净山不算到过贵州。梵净山被誉为贵州第一名山。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这个保存着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拥有全球独有的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等大量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的“梵天净土”受到了世界的广泛瞩目。
2018年7月2日,梵净山因其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第13项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核心区水质常年保持一类可直接饮用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12-18万个,是“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天然氧吧”和“养生天堂”。这里繁衍着野生植物和动物715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植物49种、动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动物38种,是地球的“动植物基因库”。
遥望巍巍梵净山,走进莽莽林海,俯瞰潺潺溪水,令人感叹的是梵净山保存完好的植被,这得益于梵净山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更得益于一批默默无闻的森林守护者。
多年来,这批护林员长年在山上巡逻,一年四季穿梭于山林,登山鞋、登山背包、帐篷、照明设备等装备,是他们“巡山护林”的行头。他们与大山为伴,与动植物为伍,守护着梵净山的一草一木。
今年48岁的张泓就是其中一员,他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闵孝管理总站副总站长。26年的时光,张泓一直都在梵净山保护区基层站工作,从事资源保护、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研监测等工作。
我是梵净山保护区的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记者面前的张泓,身穿一身迷彩服、背着迷彩登山包、身材魁梧、带着眼镜,看上去憨厚朴实。我说要采访他的先进事迹,他笑了,之后他谦虚地说:“我也没有什么先进事迹,我是梵净山保护区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巡护人员为何都喜欢穿一身迷彩服,张泓说:“因为迷彩服和树林一个颜色,在山上身穿迷彩服的好处,是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这帮人,一年里有200多天都在梵净山的各个区域野外巡护和科研监测。因为要通过我们的巡护够保证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的安全,要通过我们的科研监测,为科研工作、提供更详实的数据,用来保护我们地球的独生子——黔金丝猴其他的一些珍贵动植物。”
据张泓介绍,他在保护区已经工作了整整26年。刚参加工作时,张泓的单位地处偏僻,没通电,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食堂,没有通讯……当时离开的愿望极其强烈,但身边的老同志感染了他,加之与当地老百姓融入后,又舍不得离开,尽管有了离开的机会也放弃了。他说真的舍不得离开了。他的心已经和梵净山连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有一段时间,他在另一基层野生救助站工作,每天都和一群不会说话的野生动物打交道,给它们打扫圈舍,投食,护理……时间长了,一个眼神就知道它们想什么,一个眼神就知道它们是不是饿了生病了。特别是在救助它们的时候,还被它们伤害过,但为了这些大山的精灵能健康的生存,与人类做朋友并回归大自然,这点痛这点伤也算不了什么了。
2004年春季,张泓和一群科研工作者在梵净山腹地开展林下植被调查,在山上连续风餐露宿了近半个月,并历尽艰辛登顶凤凰山,而梵净山是整个武陵山脉主峰,凤凰山是最高点。那一次科考,在梵净山海拔2300米处发现了韭菜属植物的新类群,2006年通过国内有关专家审定认可,定名为“梵净山韭菜”。该新种的正式命名和发表,对进一步丰富贵州乃至全世界的韭菜属植物种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梵净山最怕的就是森林火灾,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张泓他们加强防火宣传,开展进学校、进村寨、进农户活动,采用张贴标语、签订责任状、喇叭喊话等多种方式进行。特别是在清明、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放弃祭奠自己先人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驻守在坟头、路口及入山口开展防火工作。张泓说:“别人是在过节,我们却是在过关。”
2016年7月20日,晴空万里,张泓带领巡护人员进入保护区核心区进行野外露营巡护。晚上23时许,突发强降雨,山洪暴发,他们急忙转移到安全地带躲避。为了下游群众和管理站的安危,要找到有手机信号的位置联系,张泓与时间赛跑,拼命爬上一个山头,把山洪暴发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了出去,从而赢得了下游群众及时转移的时间。当他的职工把当地已熟睡的群众叫醒并帮助他们安全转移后,大水冲毁了他们的站房。如果当时险情信息没能及时送出,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天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人员进山搜巡他们,非常感谢他们这些巡护人员。
2016年3月,张泓获得全国绿化奖章,贵州省共有24人获奖。
2017年7月,张泓任支部书记的中共梵净山保护区闵孝支部获铜仁市先进基层党支部表彰。
梵净山黔金丝猴从500多只上升到800多只
张泓介绍,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所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态森林生态系统。其中黔金丝猴栖息在犹如孤岛一般的梵净山中,生存范围狭窄,加之数量极其稀少,又被科学家称为“世界独生子”,从而成为他们保护的旗舰动物。
为了保护好这群大山的精灵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张泓和巡护队员每月都要进到梵净山腹地进行野外露营巡护,并开展科研监测工作。每次进山,都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一是没有路,二是梵净山天气变化无常,三是随时都可能会受到毒蛇猛兽的袭击。但是张泓和巡护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风餐露宿在梵净山的核心地带,保护大山的精灵。其中一名巡护监测员叫杨胜继,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继。老继曾经孤身一人在大山中追寻黔金丝猴的踪迹长达8年之久,当他下山之时,语言功能下降到了难以与大家交流的地步。在小卖店买东西时候,他都大张着嘴,叫不出商品的名字了。
据张泓介绍,在一次野外巡护过程中,因大雨导致行进之路湿滑,一名森林公安干警在保护其他巡护队员通过险要路段时,不慎坠入悬崖,导致手臂摔断,摔成重伤。
张泓说,通过有效的保护,现在梵净山黔金丝猴的数量从开始普查的500多只上升到了800多只。
拐棍就是我们的伴侣
熟悉张泓的人都知道,他有三根心爱的拐棍,他对它们视如珍宝。当记者问起张泓为何会有三根拐棍的问题,张泓回答说,三根拐棍各有各的用途。第一根,比较轻便,常规巡护的时候用。第二根比较长,去年申遗的时候用的,张泓每天带着它到野外搞申遗调查工作,所以这根拐棍对他很有纪念意义。第三根拐棍已经陪伴了他11年了。那是2008年,在一次野外巡护中,他遇到了一个老战友,黔金丝猴观测员杨胜继。老继送给他的这根拐棍还救过他一条命。在一次巡护中,他从山上摔下来,当时急中生智,用这根拐棍的弯头部分,勾住了一根藤条,才没有再往山下滑,最终有惊无险。
张泓说:“拐棍可是我们上山的宝贝,拐棍就是我们的伴侣,它能保证我们巡护员的平安,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感谢妻子和家人的默默奉献
张泓,森林守护者,用心呵护“人间净土”,他说自己这一点成绩离不开妻子和家人的默默奉献和付出。
歌曲《十五的月亮》中就有一句歌词:丰收果里有我的甘甜,也有你的甘甜,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张泓说,孩子今年高中毕业,从他出生到现在,连续和他呆在一起的时间从未超出半个月,两次孩子生病动手术都因在山上野外工作没能回家照料,他觉得挺内疚的。
张泓的妻子以前在另一个乡镇工作,年近80岁的父母在另一地生活,一个家分成了4个部分,没有能力和更多的时间照顾他们。张泓觉得亏欠他们很多。
张泓认为:申遗成功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落实遗产地定界问题要开大量的群众会,才能群策群力,消除矛盾与冲突,做到双赢。科普教育要进一步推进,让社区群众通过保护呈现的效益获取更好的红利。让每一位游客以一种敬畏自然的心来拜游梵净山,回报吉祥与平安。愿我们的巡护与监测设备更先进更完备,每一次进山都平平安安,并通过巡护与监测发现更多新物种,为梵净山的科研工作提供更祥实数据。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和有识之士加入他们团队,为保护梵净山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记者问张泓还有什么愿望,他说:“多回点家孝敬父母,也为孩子走好下一步做点父亲力所能及的事。”
梵净山,正是因为有了张泓这样的森林守护者,才更精彩!更美丽!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张泓,男1971年1月26日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93年参加工作,26年来一直都在梵净山保护区基层站工作,从事资源保护、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研监测等。2016年获得全国绿化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