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数字中国建设与中国梦
数字中国建设与中国梦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18:51:05 浏览:644
字体:
分享到:

当今世界,信息化是鲜明的时代特征。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信息革命正从技术产业革命向经济社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5月,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峰会主论坛上,国家网信办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全球互联网革命进入下半场,信息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动能新动力,互联网将扮演什么角色?为观察数字时代的中国提供了风向标。

 

数字中国催生新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未来、顺应大势,作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

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围绕建设“数字中国”,明确了17项发展指标,部署了10项重大任务和16项重点工程;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做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当年底,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的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紧接着,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数字中国”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广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数字中国”建设正在逐渐步入“快车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府改革、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民生活深度融合,我国全面迈进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

“清华数为大数据系统软件栈”、黑光超低照度全彩高清智能夜视成像系统、中国首款国产高性能x86微处理器(中国芯)、新一代硅立方高性能计算机……63项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亮相峰会,彰显我国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

“数字中国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自主创新是确保数字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坚持自力更生突破核心技术,产学研相结合,我国技术创新完全可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5月6日,大陆首个两岸家园数字身份公共服务平台在峰会期间正式上线,来自台湾新北的苏奕儒成为平台的首位认证台湾用户。

充分运用数据科技手段,将数字身份二维码应用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居民政务办事、旅游住宿、交通出行等生活场景,公众即使忘带身份证,照样坐得了车、住得了酒店、办得成事……数字中国建设向着增进人民福祉的方向不断前行。

雪域高原之上,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的“未来教室”里,五年级数学老师罗芳手持平板电脑,给孩子们演示着多媒体动画,这些新颖别致的课件,是天津河东区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用互联网“送”来的。

碧海白沙侧畔,海南三沙市人民医院的检验科里,李韩建大夫娴熟地操作着电脑,将小岛上病人的心电图图像传回远在海口的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由那里专门的心电图诊断大夫给出检查报告。

扫码点菜、刷脸进站、在线挂号、手机值机……鼠标轻点,手指滑动,互联网新产品新业态竞相涌现,让8.29亿网民感受着生活的便利和美好;大数据调控路口的红绿灯,人工智能“指挥”无灯工厂,云上政务“最多跑一次”……“互联网+”不断深化,也在为经济社会各领域转型升级注入新能量。

在东莞,32岁的农民工吴玉霞如今已经习惯了每天下班后跟在安徽老家的儿子通一个视频电话。“过去要掰着手指算流量,现在不限量套餐一个月才58元,怎么用都不心慌!”

与吴玉霞一样,不断夯实的基础设施,扎扎实实的提速降费,是亿万个人与企业用户放心“触网”的底气。高速畅通、质优价廉的宽带网络构筑起社会的信息大动脉,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坚实土壤。

“移动流量通讯费用单价去年降低63%,到年底测算1GB流量平均资费8.5元,今年一季度,4G用户规模为12.04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75.4%,手机上网流量255亿GB,同比增长133.2%。”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对一个个数字“如数家珍”,“我们还将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

自主创新、快速突破的技术提升,是数字中国成为动力十足新引擎的底气。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等重点领域,“中国创造”接近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红红火火的产业发展,则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底气。2018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3.78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3061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利润总额8079亿元,同比增长9.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服务和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正成为数字中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表示。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 

 

数字中国的持续爆发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互融合,奏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强音,为中国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34.8%,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无处不在。站在城市的街头,从穿梭于街巷的快递小哥、送餐员背后的电商标识到无处不在的二维码,人们亲身体验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与变化。201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31.63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9万亿元。海量数据背后,是线上线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真切脉动。

近五年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中的后三项都是“数字中国”发展成就的最佳例证。

“数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全球最大4G网、全球最大物联网。根据工信部的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8%,全国光纤接入用户总数超3.7亿户,占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90.4%,居世界首位;已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4G基站总数达到372万个,4G用户规模达11.7亿,占全国移动用户总数的74.4%;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测试,5G系统设备具备预商用水平;物联网方面,累计已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6.7亿户。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此外,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作为数字经济最活跃的领域,电子商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1年的6万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31.6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30%,网上零售额从2011年的不足0.8万亿元,发展到2018年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50%。十年前中国的电商交易额还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已超过40%,据估算已超过英、美、日、法、德五国的总和。2017年全年,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商品总额达902.4亿元,同比增长80.6%;电子商务就业人员达4250万人;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其中近70%的快递业务量是由电子商务拉动产生。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6.10亿,占网民总体比例达到73.6%。

我国移动支付规模全球遥遥领先。移动支付逐步实现全场景消费,手机支付结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购物的标配。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居全球第一。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2867.47亿笔,金额143.2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95%和44.32%。中国移动支付交易额为美国的11倍多。另据中国银联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较2017年末增长7.5%,个人使用移动支付的月平均消费为2600元。目前,支付宝已经覆盖全世界近40个国家/地区,微信支付接入的国家/地区数也已增至25个。

我国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经济与传统领域深度融合,以网上外卖、网络直播、网约车、共享单车、网络众筹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发布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4.06亿,相较2017年末增长18.2%;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5亿,用户使用率为53.0%;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到2.45亿,占网民总体的30.6%;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到3.30亿,年增长率15.1%;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到3.33亿,用户使用率提升至40.2%;在线旅游预订网民规模4.10亿人,用户使用率49.5%;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人,较2017年底增长29.7%;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2.53亿人,用户使用率32.7%。2018全年,我国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的线上交易规模达到15620.7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56.3%,随着消费升级大潮和新零售的影响,预计未来三年本地生活行业还将继续稳定增长。

记者了解生物科技数字化发展

 

人工智能引领新发展

没有方向盘、驾驶位,也没有油门和刹车踏板,外形可爱的“阿波龙”自动驾驶小巴,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吸引不少观众登车体验。

这辆由百度公司和金龙客车合作推出的自动驾驶汽车,利用车联网、人机交互技术,不仅能听懂乘客指令,还能看懂乘客手势,全面满足用户在娱乐、休闲、办公、亲子等场景下的需求。

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悉数亮相,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行业新方向同台竞技……精彩纷呈的数字中国建设成果从不同侧面勾画出数字时代的新面貌。

业界人士认为,在消费级互联网发展成熟的当下,工业互联网将成为未来数字技术新的增长点——门类齐备的工业基础、领先成熟的通信技术为工业互联网孕育基础,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又能进一步反哺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革新。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在支撑工业数字化转型、拓展工业数字经济空间的同时,还将与交通、能源、医疗、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深度融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说。

2018年,我国在量子信息技术、天地通讯、类脑计算、AR/VR/MR、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机、工业互联网等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发展势头向好。我国研究团队首次实现25个量子接口之间的量子纠缠与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运行于地月间的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全天候、全时段以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可实现实时双向通信能力的“鸿雁星座”工程已经启动;我国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类脑计算芯片并推出相应产品,类脑认知引擎平台已具备模拟哺乳动物大脑的能力;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已解决VR头盔被线缆束缚、VR眼球追踪模组等多项难题;区块链业务已初具规模,专利数量、融资环境、政策扶持、应用落地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企业上云进程加快,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工业互联网平台取得快速发展。

此外,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国之一,孕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以人工智能为例,寒武纪、华为、阿里巴巴在芯片技术研发方面异军突起,搜狗、科大讯飞在自然语言识别上先行一步;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公布的最新一次全球人脸识别算法测试结果中,依图科技、商汤科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3家中国团队进入前五名。

专家指出,在看到“数字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和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世界发达数字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我国数字产业体量大底子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未根本改变。此外,我国三大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失衡,行业数字化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逆向渗透趋势,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数字经济则相对滞后。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中国互联网前20年的发展,更多与消费相关。从2015年开始,国家每年都有新动作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产业,建设数字中国,也正是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正逢其时。数字中国建设背后,是全球性的数字化浪潮,这股浪潮正在全球形成新一次技术革命。未来,我国数字中国建设要多维度发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我国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