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作者:胡三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18:48:19 浏览:487
字体:
分享到: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一项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工程)。当代人类最为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文/胡  三

 

  三北大地,曾经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然而,数千年过量索取,曾经的翠绿日渐黯淡。到20世纪70年代,放眼三北万里疆土,到处是漫漫黄沙,沟壑纵横,荒山秃岭。

  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林业部门,组织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

  40年间,三北工程森林面积累计增加2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5.29%;经济林面积累计增加约236万公顷,至2017年,三北工程区经济林面积约406万公顷;总蓄积增加超12亿立方米,至2017年三北工程区林木总蓄积约33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约30亿立方米。防沙治沙成就瞩目。2000年后呈现出“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态势;防风固沙林面积增加显著,40年增加约154%,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河套平原等重点治理区域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

  三北地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2处,生态文化不断繁荣,人民生态意识普遍提高,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铸造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三北地区涌现出很多的先进典型和治沙模范,石光银就是其中之一。

40年来三北地区涌现出很多典型人物

 

  沙漠,大家想起的都是连绵起伏的沙丘,一望无际的沙海,甚是壮丽。但对于很多生活在沙漠边上的人来说,他们却时时刻刻面对着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生存危机。而在毛乌素沙漠南边,有这么一位老人,用40多年的时间,在沙漠上开创了一片绿洲。他就是治沙英雄石光银。

 

张榜招贤来治沙

 

  “四方父老乡亲:我叫石光银。我成立了一个荒沙治理公司,要治理狼窝沙。我已经联络了七户,现在我贴出招贤榜,榜告四方父老,凡有人愿意与我一起治理狼窝沙的,不论民族、不论身份,内蒙古的也行,宁夏的也行,甘肃的也行,咱陕西的也行,一概欢迎……”

  在石光银治沙展馆,一张落款日期为1985年6月5日的“招贤榜”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份“招贤榜”用毛笔写成,红纸黑字,当年张贴在陕西定边县海子梁乡(现已并入白泥井镇)政府门口,由1952年出生于该乡同心干村圪垯套的石光银贴出,引得群众争相围观、四处热议。

  1984年,石光银响应中央发出的允许个人承包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辞去海子梁乡南海子农场场长职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现为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与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这让他本人也成为全国农民承包治沙第一人。

  面对困难重重的治沙任务,石光银走家串户动员联合了7户农民,并卖掉所有家畜,又从亲友家借、信用社贷,才勉强凑够了首批10多万元的种苗款。经过一年的艰辛劳作,再加上这一年雨水充沛,治理区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石光银继续治沙造林的信心与决心。于是,他又与国营定边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并榜告四方乡亲、招贤纳士,再次凝聚起127户484人的治沙队伍。

 

昔日黄沙变绿洲

 

  “正是当年这张‘招贤榜’,让更多人知道了我要决心治沙的事儿,并选择跟我一起。毕竟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治理不了这么多荒沙,所以要团结起来、劲儿往一处使,今天的治沙成果就是我和乡亲们共同努力的功劳。”石光银感慨地说。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地付出,不仅“三战狼窝沙”最终征服了那5.8万亩荒沙,造林成活率在80%以上,而且后来又取得更大的成果,如今治理国营、集体荒沙、碱地总面积达25万亩。狼窝沙、十里沙,这些带“沙”字的村庄,如今满眼是郁郁葱葱的乔木、灌木和被树木围成的良田。

 

三战狼窝沙

 

  在陕西,有两张辨识度极高的面孔,一个是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另一个就是治沙英雄石光银,他们的脸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布满皱纹,又都透着倔强和不屈。

  石光银的不屈和倔强和沙漠有关。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辈子就是干一件事:治住沙子。为此,他曾变卖家产、负债累累,也曾四次搬家,甚至痛失爱子……几十年来,总有人问起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石光银的回答一直没有改变:治沙这个事不能这样算账,这是根本,是为子孙后代考虑。

  出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三边高原”的石光银,从小在骆驼背上长大,在沙窝里滚,沙梁上爬。在他的记忆中,茫茫沙漠追逐着开荒者的铁锄和牧羊人的皮鞭一路南侵。

  “8岁那年,一场大沙暴把我刮到离家10多公里的一个蒙古族村子,父亲第三天才找到我,可同时玩耍的一位小伙伴却再也没回来。”石光银暗暗发誓:“长大后我只干一件事,就是要和这片吃人不见血的恶沙斗到底。”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造林的政策出台后,石光银大干一场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毅然辞去乡农场场长的职务,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并带着瘦小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举家搬到全乡荒沙面积最大的一片沙窝窝里。

  “你这人干事总爱贪大。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担这么大风险干啥?”妻子抱怨。“光银啊,国营林场不知道扔进多少票子,治了几十年都不见效,你能行吗?”亲友们劝说。    “放着现成的铁饭碗不端,非要端纸糊的碗,这石光银大概是疯了。”有人在背后议论。

  倔强的石光银一旦铁了心,九头牛也拉不回。为筹集种苗费,他把家里养的84只羊和1头骡子拢到一起,打算赶到集市上卖掉,可妻子拽着他的衣角死活不松手。石光银火了:“你这婆姨,自己吃的沙子嫌不够,还要让子孙辈辈吃下去。这恶沙不治,穷根不拔,我石光银枉活一世。”

治沙英雄石光银

 

  这一年春秋两季,石光银说服周围7户人家,冒着被沙暴埋掉的危险,在3000亩沙地上种下了用骡马和羊换来的树苗。天公作美,雨水特别好,种下的树十有八九都抽出了绿叶。

  首战告捷,石光银的“野心”更大了。1985年春天,海子梁乡政府门前贴出那一张招贤榜。

  然而,事情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再战狼窝沙没有成功。

  上面太阳晒、下面沙子烤,饿了啃干馍、渴了喝冷水。他带领大伙干了一个春天,可是天公不作美,连续刮了11场大风,风蚀沙埋,栽下的树苗90%被毁。第二年,石光银带领大家接着干,可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

  都走了。和石光银一起栽树的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面对着肆虐了千年的狼窝沙。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卖掉了多少只羊、多少头牛、多少匹马,去过多少次村民家中说服动员;寂寞、劳累、困惑时喝过多少瓶烧酒,唱过多少曲信天游。可一场场风刮走了一切———只剩下不时冒出沙堆的空酒瓶子。望着插在一座座酷似倒扣铁锅的“锅底沙”上、歪七斜八的杨树苗子,石光银的眼泪直往肚里流。

  如果说1986年一战狼窝沙积累了石光银治沙的信心,这一次惨败则使他的“军心”开始动摇了。有人找上门,旁敲侧击要求退股;有人拦住路,理直气壮索要搭进去的种苗钱;更多的人则把怀疑、不满的目光投向石光银。那些日子,愁肠百结的石光银睁开眼睛就要酒喝,喝多了就躺在炕上昏昏大睡。

  “光银啊,乡亲们全都看着呢,咱可不能灰溜溜地半途而废。”这一回,轮到妻子给石光银做思想工作了。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也赶到家里提醒他:沙地栽树,光凭热情和干劲不行,还要学会技术。

  狼窝沙难道真的没法治了?我偏不信这个邪。”石光银重新站起来。他背上干粮,步行几百公里,三下榆林、横山等地,学习流动沙地蔽障植树法。

  又是一年春风起,硬汉石光银带领500多人,用驴车拉着树苗和10多万公斤麦秸、沙柳、沙蒿,再次开进狼窝沙。和往次不同,石光银先让大家将麦秸、沙柳、沙蒿每隔三四米埋进沙地,搭起一排排蔽障,然后把树苗栽在蔽障之间。

  “那40多天,我们吃尽了苦头,受够了罪。”三战狼窝沙的情景,石光银刻骨铭心。大沙地里,他们哪里黑了哪里睡,住的是用柳条和塑料布搭起的庵子,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咬都咬不动的干粮,喝的是沙坑里澄出的冷水,人人嘴角都起满了泡,脸晒成了“黑包公”。有一次,石光银给工地上送树苗,半路上突然起了沙暴,他被困在沙窝里,裹着老羊皮袄整整蹲了一晚上,差点被沙子活埋了。石光银当时心想:“无非是一死。就是死了,我也要把身子压在沙梁上。”为了方便治沙,石光银还把自己的家搬到了距离狼窝沙不远的四大壕村,这是他为了治沙四次搬家中的第三次。

  天道酬勤。过了些天,石光银惊喜地发现,新栽的杨树枝上长出了鼓鼓的嫩芽。狼窝沙有法治了。

  “先搭沙障后栽树,围栏管护相跟上;杨树柠条搭配好,沙柳锁住大沙梁……”慢慢地,石光银悟出了治沙的门道。在以后的盐化厂、草滩墩等攻坚战中,他的这套“治沙经”屡试不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石光银治沙的脚步越来越快。

  1994年,他承包治理了4.5万亩盐碱滩;1996年、1998年又分别承包治理了县上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1997年,承包治理了国营长城林场荒沙4.55万亩;2003年春,按照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标准,一季造林5万亩……到2004年底,石光银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得到了全部有效治理,并且反复造林面积35万亩,直接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

  进入新世纪之后,鉴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石光银又开始进行低产林改造,目前他栽种的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经达一百多万株。

  然而,最沉痛的打击也在这个时候到来:2008年3月12日这天,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因为帮助父亲调运树苗发生车祸不幸身亡。石光银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儿子离世后,一向快人快语的老人在一段时间里变得沉默,不爱说话。

  很多人都问石光银投入那么钱,吃那么苦,到底值不值得,他的回答一直没变过。“人不能算这个账,治沙是根本,生态好了才能种地,才能致富,这个地方沙子治不住就什么都干不了,这是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个事不能算账。”

  一生都在与沙漠做斗争,石光银的倔强和不屈始终未变,但对沙漠的看法却与30年前不同:“以前都见不得沙子,现在沙子是宝贝了,前提是你要让它听话呢。”石光银说。

 

走上致富路

 

  “老石,这干草咋个种法?”“叔,买树苗的钱不够了,你能不能先替我垫上?”“光银啊,我那娃总讨不上婆姨,你可得操操心。” ……

  在海子梁乡及周边乡镇,群众一有什么难处、委屈,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石光银。而石光银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往往没等人家说完,他早已心软了、眼红了、落泪了。石光银常说:“我从小在沙窝窝里长大,什么苦都受过。我最看不得乡亲们受穷,只有帮他们过上好日子,这心才会踏实。”

  为了使治沙能长久地坚持下去,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治沙为脱贫,脱贫再治沙。石光银要“向沙漠要效益”。

  石光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休闲旅游、苗木培育、畜牧养殖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让1500多户农户受益。他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秀美林场、千头良种奶牛示范牧场、纯净水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脱毒马铃薯组培中心、光银希望小学、月牙湖、西湖等20多个经济实体和绿色旅游景点。治沙公司栽种的林木现在总价值1.8亿元,年收入500多万元。

石光银参加绿色中国十人谈节目

 

  早在治沙公司成立时,石光银就对贫困户倾注了特殊的关爱。在他吸收的127户农户中,一多半属于特困户。村民王志刚家里人多娃娃小,一家人常靠拣野菜、剥榆树皮充饥。石光银千说万劝,动员他入股,并借给他1000元,送树苗500株;孤儿常维国3岁上爹死娘走,一直靠讨饭为生,还染上小偷小摸的恶习。石光银把他招到公司,包吃包住,悉心教导,当亲儿子看待。

  石光银带着这帮“穷光蛋”,一边造林治沙,一边搞起沙产业开发。他请来专家进行规划,建成百亩育苗基地,培育美国大杏、法国葡萄、俄罗斯大粒沙棘和金丝柳等经济树种。还建成饲料加工厂、机砖厂、养猪场、养羊场等企业。后来,他又投资办起一个绿色食品厂,将沙芥、苦菜、沙葱等加工成袋装食品。

  如今,和石光银一起承包的最早联户及后来的127户,现在都已过上富裕日子。他们喜滋滋地编了一段顺口溜:家家有余粮,户户盖新房,新式家具摆进房,圈里都有马牛羊。原地处风沙口的四大壕村,现人均粮食6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海子梁乡盛产各种蔬菜,辣椒远销全国各地,成了定边县有名的农副产品主产区,被榆林市命名为小康乡。

  石光银还将定边白于山区最贫困的50户、272人迁到定边镇十里沙,给他们划了水田、盖了房子、添置了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让他们一起治沙造林,种菜种粮,发展养殖业。2016年,这些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他还出资办了两处学校,并垫资500多万元,和县政府共同修建了35公里长的定海公路。

  今年54岁的赵秀平,是1997年迁来的第一批贫困户,目前在治沙公司做经理,负责管理苗圃、植树造林,每月工资3000元。赵秀平有一儿一女,女儿在石光银治沙展馆工作,儿子正在读大学,学牧业,将来打算回治沙公司工作。

  如今,石光银治沙公司的沙二代已经崛起,他们带着知识和文化,在前辈的带领下逐渐加入到治沙队伍。石光银的孙子石健阳正在林业院校读大二,将来也打算加入到爷爷的治沙事业中。

  石光银自己也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关于未来,石光银仍有想法:“等樟子松再长长,我打算在月亮湖和西湖那边搞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目前我的脑子里已经有蓝图了。”

  “2019年还是要大干一场。”石光银在沙漠里挥汗四十年,耕耘大半生,让不毛之地变成生态家园。如今,榆林的治理沙化面积还在持续扩大,全境2000多万亩的沙漠屏障守住了家园,也守护着春天,现在他们又有了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目标——那就是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关注西部环境的人大代表

 

  2000年,石光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2年,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石光银“全国治沙英雄”荣誉称号。后来,他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分别授予“世界优秀林农奖”和“世界林农杰出奖”,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并介绍治沙经验。

  “国家把很多的荣誉都给了我,但其实,每项荣誉对我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压力,这就要求我要做到活到老,干到老”,石光银说,这些年,国家领导人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在生态保护、治沙造林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政策也越来越好。

  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对环境格外关注。石光银说,环境是一切的根本。生态环境改善了以后,社会效益上来了,经济效益也上来了,就连脱贫致富的返贫问题也解决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让人人都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不好,你连可供生存的家都没有,群众致富就没有门路。十九大召开之后,承包土地的期限延长了三十年,这样农民们更有干劲了。”

  现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大好转、大改变。这些改变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你坐飞机也能看到,你去农村走走也能看到。可是与全国相比,咱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全国两会上,我的议案最关注生态环境,尤其是咱西部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全是黄土高原,栽点树太难了,干旱也严重,还是要国家在西部的退耕还林上放宽放大政策力度,给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更大的支持力度。我相信这样的话西部的生态环境会很快迎来一个大的转变。

  “十九大之后,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群众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清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生态环境。农民和承包大户的造林方向更明确,路线更端正,态度也更积极了。西部的生态环境,也有更多的人来提供帮助和支持了。这样我们的生态环境很快就会发生明显的向好变化,我们的乡村振兴目标也就实现地越快了。

樟子松菌木

 

  不过,考虑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树木植被的存活率本来就偏低,石光银认为还应尽量封山禁牧。“西部有很多农业、畜牧业大区,但我认为还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能圈养的就尽量不放养,尽量做到封山禁牧。过去呢,我们在西部会种杨树柳树、乔木灌木,但是这些树种的存活期都比较短,现在我觉得西部地区还要以高标准树种为主,比如樟子松、松树柏树等。这类树存活期可以高达一百年。就像大兴安岭,你看那个树多好!陕西的秦岭,绿化也很好。我们西部地区多种松柏树也可以更快的实现绿水青山。” 石光银说。

  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自己的认识。石光银说:“总书记提出来乡村振兴战略,带动生态环境治理,从我们公司和十里沙村上来说,就是振兴乡村,带动生态旅游。我们多年经验总结出来,怎么带动群众富,还是要发展沙产业。”

  2018年,石光银带领公司新造6000多亩樟子松,还建成了完善的排污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生态移民新区初具模型,完成了移民区地基打造、配套生态公园的硬化和亮化工程,200多个大棚初步完成,这里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阵地。今年还将吸引更多年轻农业人才返乡创业。

  石光银说:“吸引爱农、懂农技术人员和高科技人员,我们搞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公司加农户。2019年,我们从村上到公司,准备大干一场。”

  2019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尽管陕北气温很低,但在榆林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石光银已经带着公司的管理人员来到各个治沙基地,分配今年的植树任务。“今年春天要早行动呢,因为已经立春了,现在我们任务分配下去要任务扛在肩上,一个是种石头梁的苗子,一个是种四大壕的苗子,这块可能有一万多亩樟子松了,就连片了,主要是带动生态旅游这块。”石光银说,过几天,自己要去厦门等沿海城市调研,考察南方的花卉树种培育和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一名人大代表,就是一面旗帜。奋斗的人生最幸福,石光银在沙漠里挥汗四十年,耕耘大半生,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生态家园。正是这种为民造福的精神让全村2000多人过上了好日子,也让记者感受到人民代表为人民的高尚情怀。

  在石光银的感召下,一代代治沙人前赴后继,昔日贫瘠的风沙盐碱地上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县农、畜产业发展。在县城周围建起了一条城郊防护林带,实现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目前,定边县森林覆盖率已由1980年的3.8%提高到33.5%,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过去的沙滩变成了良田,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的“金钵”。

  “治沙已经成为我一生唯一要干的事业。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植一天的树,我的儿孙也要把这件事情继续下去。” 石光银说。(《绿色中国》)

 

  封面人物个人小档案:

 

  石光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治沙英雄、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城关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0年,石光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2年,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石光银“全国治沙英雄”荣誉称号。他还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光荣称号。后来,他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分别授予“世界优秀林农奖”和“世界林农杰出奖”,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并介绍治沙经验。

  面对荣誉,石光银说:“得多大的奖,就要为人民办多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