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与黄沙斗争的种子遍地生根
与黄沙斗争的种子遍地生根
作者:孙鹏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18:40:06 浏览:475
字体:
分享到: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千米,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文/孙 鹏

 

  《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副执行秘书普拉迪普·蒙珈在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大会上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9%提高到目前的近23%,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逆转,7000多万依赖退化土地生活的人们实现了脱贫。

 

  而这成绩的背后,是一部不屈不挠与荒漠化作斗争的血泪史。几十年间,祖国大地上涌现出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坝、新疆柯柯牙、内蒙古库布其等典型群体,以及石光银、王有德等治沙英雄。

 

  尤其是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2019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

 

  6月19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报告团来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先进事迹报告。

 

  如果八步沙“六老汉”艰苦奋斗、与沙漠不断作斗争的精神是一颗种子,那么这颗种子已在神州大地上遍地生根。

 

  现在中科院从事沙区水文和生态恢复研究的苏永中研究员,与“六老汉”同村。他谈起老汉们的治沙事迹赞不绝口,“我1965年生的,年轻时在村子里,基本看不到什么树,栽啥啥死,远远望去,大片黄沙就在村子边上趴着,赶上风季,真应了‘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这句老话。”

 

宁夏荒漠化治理

 

  如今,每年回老家,苏永中都会到林场转转,看到昔日的黄沙已俨然成了“绿洲”,忆起过去,他总会眼角挂起眼泪。乡亲们用十倍百倍的汗水,战胜了严苛的自然环境,他感到非常自豪。苏永中说,自己从事沙漠治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乡亲们的鼓舞,希望去学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治沙机理和方法,推广到全国,让更多地区能够科学治沙。

 

  无独有偶。“80后”的新一代科研人魏林源也出生在古浪,1993年的黑风暴在当时只有9岁的她心里是永远抹不去的噩梦,“太可怕了,当时我蹲在教室的角上不停打冷颤,我五六岁的时候听音乐喜欢唱歌、想学唱歌,以后想站在舞台上展示歌喉,经历家乡数次沙尘暴之后,我就决定要当个科学家,研究沙漠的科学家。”

 

  从甘肃农业大学林业的荒漠化防治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魏林源顺理成章地去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开始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深入一线调研、做试验,有时要到荒漠地区驻扎几个月,虽然辛苦,但这个当时只有二十来岁的西北姑娘乐在其中。她说,西北人脾气很犟,越害怕什么,就越想跟它斗争到底。

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现场。章轲 摄

 

  八步沙绿了,古浪绿了,古浪儿女笑了。在八步沙林区,一条由柠条、沙枣、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织成的7.5万亩隔离带,裹住了风沙侵蚀的步伐。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

 

  曾经的风沙侵袭、沙进人退,誓与黄沙斗争到底的精神诞生的“因”;中国绿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报告称,地球1/4的新增植被来自中国,沙退人进,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这是这种精神遍地生根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