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旨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参与防治荒漠化的浓厚氛围,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效20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全国有荒漠化土地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三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成功典范,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生态问题是沙区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治沙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对于人烟稀少、治理难度大的干旱、极端干旱区原生沙漠、戈壁等,采取封禁保护来恢复植被和保护沙地表面结皮,严守生态红线,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实践证明,大面积封育,借助大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是治沙的一个有效手段。
荒漠化防治,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沙区具有独特的光热土等资源优势,发展沙产业大有作为。防沙治沙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承担起生态惠民、绿色富民、促进精准脱贫的历史使命,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正确处理防沙、治沙、用沙之间的关系。要继续扩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增加生态护林员规模,帮助更多贫困人口实现沙地就业和家门口脱贫,通过保护沙区生态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要引导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造林种草劳务扶贫,有效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要充分利用沙区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积极发展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生物质能源、沙漠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构建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使沙害变沙利,黄沙变黄金,实现治沙与治穷双赢。
现在,北方不少地方,仍然会遭遇沙尘天气袭扰,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这就更需要我们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才能使得沙区更加美丽宜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