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作者:周宏春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18:24:34 浏览:441
字体:
分享到:

  文|周宏春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让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我国陆地主要有森林、湿地、草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及农田、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各类生态系统受损情况和生态问题安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地区涉及面广、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复杂,必须要根据各生态系统存在问题,实施不同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以修复。

  我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30多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在祖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治理程度达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开始“双下降”,入黄泥沙量年均减少4亿吨。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实施后,不仅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还使过去森林覆盖率仅为1%的平原地区变成了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年产木材达到4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现有木材产量的11倍。总投资达4300多亿元的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的历史,将为我国增加1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固定二氧化碳近10亿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10多年来,净增森林蓄积量7.25亿立方米,仅木材价值就高达5000多亿元,为投资的近5倍。

  近10多年来,先后有17个国家24次考察我国沿海防护林工程,70多个国家考察三北防护林工程,对中国政府加强生态建设给予了极高评价,称为世界生态工程典范。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成功,如果继续推进,将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可借鉴的典范。在联合国第十六次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会议主席称赞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说,在世界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很可能是在建立保护生态基础上持久发展的经验,而不是军事上的强大,谁在生态问题上主动采取行动,谁就能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起领导作用。

  国家林业局还通过建立和健全生态修复制度,引导社会积极参与等手段推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科学有序进行,全面修复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第一,完善生态修复制度。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修复起来十分困难,有的需要上百年甚至几个世纪的努力。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政策法规,为生态修复提供长效机制和有效保障,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制定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赔偿标准,确立“谁破坏、谁付费、谁修复”的制度,在全社会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破坏不起”的机制。

  第二,明确生态修复手段。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中,针对退化生态系统的状态,因地制宜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对于生态损害严重的区域,以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对于生态现状较好的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从而为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恢复自身强大功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第三,推进生态修复社会参与。森林资源紧挨着老百姓的房前屋后、湿地资源保障人类的生存繁衍;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群众尝到生态修复的甜头,才能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创新工程建设机制,发展生态志愿者队伍,坚持“谁造谁有、给谁补贴”,培养全民生态价值观,充分调动全社会保护、修复生态的积极性。

  第四,强化生态修复技术支撑。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落实各项工程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储备,制定相关技术方案和技术手册,加强技术培训和开展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研究。同时,应加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监测评估,开展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工作,切实收到工程建设的成效。

   

  实施生态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揽全局,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政府部门应各司其责,加强集成,努力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改善我国严峻的生态状况,加快生态系统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使自然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恢复,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