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17:44:23 浏览:539
字体:
分享到:

       6月17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确定今年纪念日活动的口号为“共植未来”。我国确定今年纪念日的宣传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旨在进一步推进《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我国的执行,为联合国提出的“减贫、粮食保障、水安全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坚实基础”继续贡献“中国智慧”。

 

  25年前,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防治荒漠化公约,开启了各国携手防治荒漠化的新征程。25年来,国际社会在公约框架下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然而,全球荒漠化仍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增幅扩张,全球超过25%的土地出现荒漠化与退化,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长年饱受沙害之苦。土地荒漠化直接危及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剧饥饿与贫困,对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形成了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治沙经验和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防治荒漠化道路。2000年左右,我国荒漠化土地实现零增长,之后十几年荒漠化土地持续负增长,这比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设定的2030年世界荒漠化土地零增长目标提前了30年。

  “作为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采取了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在长期的荒漠化防治历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的历史性逆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如是说。

  荒漠化地区生态脆弱、缺林少绿,需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实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荒漠生态的违法行为,让大自然休养生息。荒漠化地区还需要积极开展治理修复,增加绿色。中国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的成功实践表明,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开展人工植树种草、封沙育林育草等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是增加绿色、恢复生态的有效措施。研究数字表明,近20年来,全世界新增绿地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新增绿地42%来自人工植树造林。

  目前,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可治理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其中已经有效治理荒漠化面积19.01万平方公里;剩下的荒漠化土地治理难度更大,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更突出,生态修复和治理的任务更艰巨。

  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整体水平,让科技成果在荒漠化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们的防治荒漠化成果就会越来越多。让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真正实现全球共享,造福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