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办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遴选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业扶贫等重点领域的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进行推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郝育军司长出席了会议,并介绍了我国林业和草原科技发展情况。郝育军指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取得成效,近三年储备先进实用技术成果7700余项,发布重点推广技术成果300项,推广林木良种400多个,培训林业骨干技术人员100多万人次,对推动林业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现场发布的五项重大科技成果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有维护市民身体健康的科技,也有提高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的发明。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表明,不同树种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能力差异,多数针叶树种的滞尘量高于阔叶树种。滞尘能力较强的前十种为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红松、栾树、丁香、山桃、刺槐。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余新晓表示,按照中国环境质量标准PM2.5达到二级标准为75μg/m3,森林植被可以使北京每年达到二级质量的天数增加15天。余新晓还为市民锻炼身体出招,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显示,每天锻炼的最佳的时间并不是清晨,而是下午。“每天清晨是颗粒物最浓的时段,所以不建议大家进行身体锻炼” 余新晓说。
“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剑春院士科研团队研究和开发完成。该技术成果在各地推广应用,并成套技术设备出口到英国、日本、菲律宾、泰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在利用生物质能源替代燃煤和天然气、减排CO2、SO2、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我国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高性能木(竹)质重组材制造技术”是针对我国优质木材资源十分短缺和市场对木质材料巨大需求这一矛盾,利用我国资源丰富的速生林木材、竹材、灌木等生物质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经过10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研制出了高性能木质定向重组材料制造技术,开发出了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简称竹钢)和新型重组木(简称木钢)两大系列产品,可用于替代优质的硬阔叶材,产品具有性能可控、规格可调、结构可设计、环保性强等特点,目前,已经在全国12省、区大规模推广。
“非醛类热塑性树脂胶合板制造技术”成果非常适合于普通胶合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仅以10%的胶合板企业转型升级生产该技术产品,年产值也能达到400亿元以上。该技术成果的推广示范应用将拉动我国胶合板产业产品升级换代,综合提升我国人造板产品制造水平,帮助企业绿色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产品。
“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解决了传统气化行业存在的产品单一、污染环境、经济效益不显著、燃气净化等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整个加工过程无需外加热量,也不需要添加任何的化学药品、助剂、添加剂或者催化剂等,实现了农林生物质绿色、循环、可持续的高效利用。
郝育军表示,实现林业和草原建设现代化需要科学普及,需要提高公众科学素质,需要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加大科学普及和科技推广工作,推动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优化配置,为林业和草原现代化建设、服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撑。(文|摄 胡三)